/ 木木美术馆联手大英博物馆举办“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让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艺术并置对话 / 图:木木美术馆
自今年 9 月初起,一场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的展览在北京木木美术馆展开,展期预期将持续至 2022 年 2 月 20 日。此展览是北京木木美术馆与大英博物馆的联合展出,以呈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为重点,具体分为人物、运动、光线、服饰、自然界和叙事六大主题。
展览呈现了大英博物馆的多件藏品,包括了 1470 年至 1580 年间活跃于意大利半岛的众多艺术家,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纸上作品。同时,作为对文艺复兴纸上绘画的一种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的回应和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家靳尚谊、曾梵志等人也受邀专为此次展览创作了多件艺术作品。
在共同策展过程中,木木美术馆艺术总监、首席策展人王宗孚和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莎拉·沃尔斯密切合作,将文艺复兴作品与中国当代艺术并置对话,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与同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运动、光影和服饰等元素为作品赋予生命、形式和动态。
为进一步促进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策展团队还将以文献资料的形式呈现蒋百里、胡适、梁思成、傅雷等在中国文化运动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的著作,辅助呈现“纸上绘画”对于文艺复兴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 上:“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海报 / 图:木木美术馆
下:“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外观与内部现场 / 图:截自木木美术馆所发视频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已经十分常见,但是博物馆与民营机构之间的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此次联合展览正是博物馆与民营文化组织共同作出的一次尝试:这是大英博物馆与中国民营美术馆的首次合作办展,展现了国家博物馆与民营美术馆和民营博物馆之间、以及西方机构与中国机构间的合作的可能性。
对于国家博物馆而言,与中国民营美术馆之间开展的合作正是其寻求新盈利方式的一种尝试。作为大众熟悉的文化空间,博物馆与主流文化的对接十分常见,参观博物馆已逐渐成为当代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低价或免费参观是国有博物馆大多数时候采用的运营模式,因此,如何维持生存发展一直是博物馆运营团队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疫情的冲击下,这个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这一点,作为国际上知名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也不例外。为消除赤字,近些年,英国政府不断削减公共开支,博物馆受到的财政支持力度也随之不断下降。早在2017年“天下网商大会”上,大英博物馆的商业负责人罗德里克·布坎南就曾经指出:“尽管我们有250年的历史,但是在商业上却是落后的。政府每年都在削减我们的预算,因此我们要寻找新的资金来源”。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与民营文化机构进行合作,拓展创收与增加曝光度的渠道,无疑会是博物馆缓解财政压力的有利措施之一。
/ 木木美术馆展览现场照片 / 图:转自木木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对于民营美术馆与博物馆而言,与政府支持的博物馆进行合作同样益处良多。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许荣茂曾经表示,作为文物、艺术品的重要传承者,民营机构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仍受到一定限制:相较于政府支持或国有的博物馆,民营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人才储备仍有待进步,社会影响力同样需要提高。此外,民营机构在藏品的质量和规模上也存在提高的空间,展陈质量需要有保证。
因此,与更加专业、资源雄厚的国家博物馆合作,不仅能够扩展民营机构的展品数量、展览主题与规模,还能够为其引入专业的博物馆管理运营团队的力量,帮助民营机构步入更专业、更规范的发展轨道。如果和大英博物馆这样自带流量的著名机构合作,还能有效提高自身知名度与权威性,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此次木木美术馆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组织之间合作与盈利的新思路:在联合办展中,国家博物馆可将部分业务领域交由民营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从开发新的盈利模式;民营机构可学习策划、运营等方面的专业经验,同时提高民营机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填补收藏品类、收藏主题的空白。两者的合作,将使文化机构进一步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 “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现场照片 / 图:转自木木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 End ·
文字:Chang Liu / JCC
编辑:Yifan
JCC 文创未来
J I N G
往期推荐
· RECOMMEND ·
JING CULTURE & COMMERC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JCC文创未来”(ID:JingCultureCommerc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