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湖的美术传播:绘画西湖

民国西湖的美术传播:绘画西湖

纯艺术的西湖绘画作品

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提出国画“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1]其中,“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二法,即针对画面与世间万物的对应关系而言,实践这种对应关系的常见创作技法是对景写生。对景写生一直是绘画中一种常见的创作方法,虽然中国画强调临摹古人画作,具有明确的技法传统,但早在唐代张璪(?-1093)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的“师造化”主张,造化即自然。其后元代王履(约1332-约1391)曾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3]的观点,对画家影响也同样深远。杭州西湖人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湖光山色灵秀,历史沉淀丰厚,历代画家流连往返,挥毫泼墨自不待言。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以附雅兴,画家则以形象形,以色貌色,留下大量西湖美景绘画佳作。从民国时期观之,有关西湖的绘画作品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为民国时期中国画家创作的西湖风景画;二为外国画家绘制的西湖风景画;三为民国流行广告画的画家绘制、作为背景出现的民国美女广告或美女画。



溪山旷远

余绍宋

1931年

在绘画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对景写生风景画,如余绍宋绘制的《西湖图》。余绍宋(1882-1949),字越园,浙江龙游人,生于浙江衢州,早年曾用樾园、粤采、觉庵、觉道人、映碧主人等别名,四十九岁后更号寒柯。余曾任民国政府众议院秘书、司法部参事、次长、代理总长、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修订法律馆顾部、北京美术学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法政大学教授、司法储材馆教务长等职。余善属文、精鉴赏、长方志、富藏书,尤其工于书画。这幅写生《西湖图》即余绍宋笔下的西湖美景。画面疏朗清晰、湖光山色、长桥卧波,是一幅兼工带写的风景写生作品。远山近水,好一幅清丽的山水图景!画面中古清波门清晰可辨,也为我们传递了当时的西湖景观信息。




西湖夜泛图
丰子恺
纸本设
33cm x 84cm
1947年
再如丰子恺绘于1948年的《西湖夜归图》,画面远处宝石山峰顶轮廓清晰,保俶塔依稀可辨,断桥长堤横卧西湖,湖畔杨柳倒垂,一轮圆月相伴着一群游人在艄公艄婆的荡桨声中夜游而归。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轻松明快,恰当地传递了当时西湖的民生状态。丰子恺还曾按照一年不同月份,绘制过西湖小景,趣味横生,如《四月西湖春》、《七月西湖浓》、《十二月西湖雪》等,紧扣西湖特色景物——杨柳、莲花、亭阁、山水、瑞雪、小舟等,人景结合,极富生活情趣。





《西湖景》部分作品,丰子恺
当然,民国时期绘制西湖风景画的画家还有很多。就画坛艺术家而言,著名的如陈抱一绘制的《苏堤春晓》、刘海栗绘制的《花港观鱼》、王济远所绘《北高峰》、陈人浩绘《南高峰》等;当时流行画家赵藕生绘制的《四条屏西湖全景图》、袁秀堂绘制的《杭州西湖全景》、唐铭生的《西湖四条屏十二景图》、陈树人绘制的《三潭倚棹》,署款“秀山”的画家的《西湖孤山》、《西湖断桥》等系列组画以及署款“果禅”、“吴志厂”、“徐咏青”等画家的许多作品;众多佚名画家留下的大量西湖景观画。这些西湖景观图多角度不同风格地表现了民国西湖景观的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图景。春夏秋冬、晨昏昼夜,各种景致,或写实,或想象,曲尽其妙。如下图这幅《苏堤春晓》就是著名画家陈抱一先生创作的油画作品,在当时出现在国内时间并不长。这幅画以区别于传统水墨画的形式色彩斑斓地表现出苏堤古朴宁静之美,自有它迷人的意境。


西湖
陈树人
纸本

32cm x 46.3cm
1928年

在西湖景观绘画方面,当时还有一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赴杭旅行写生教学。刘海粟在1912年上海美专创办之初,即强调室外写生教学。杭州西湖是民国时期美术院校野外写生的首选之地。上海美专在1918-1935年期间,至少六次组织学生前往西湖写生,《申报》自1919年4月29日至1920年11月16日,短短一年半时间,就报道过六次。有记录的最多一次人数为1926年5月8日,前来西湖写生观景人数达300多人(包括音乐系40人)。学生来杭州时,均肩负画囊,手携画架,整队登车,常常占居整个火车车厢,还拉上标有“上海美专旅杭写生队”的橫幅,场面非常壮观,也是轰动一时的新闻。上海美专在大规模写生后,一般都举办成绩展来展示艺术写生作品,展览会举办地点多为浙江省青年会(1920年11月)、文澜阁(1926年5月)、民众教育馆(1933年5月)等,据林佩佩《上海美专旅杭写生研究》一文转载,在一次礼拜六的展览会上,从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前来参观人数竟达两干多人,不签名的和团体的人数还不算在内。[4]这些西湖风景的写生艺术作品,通过展览以及《申报》、《时事新报》等媒体以及美专自身的《美术》月刊宣传报道,对西湖景观视觉传播,乃至对当时国民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都起到显著作用。

苏堤春晓

陈抱一
37cm x 45cm

1924年


绘画作品历史年代的差异性,为西湖景观变迁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尤其在描绘对象为同一景观时,其意趣更令人玩味。以西湖“断桥”为例:



《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
董诰
清代

断桥残雪

佚名
1927年

断桥残雪
袁秀堂
20世纪30年代


三幅绘画作品中,第一幅为清代的断桥景观图、第二幅为1927年的断桥景观、第三幅为20世纪30年代的西湖断桥。三幅画面呈现的西湖断桥情景迥然有别:清代断桥上毅然树立着一个两层翘檐亭台,在1927年:的画面中,只剩一个单门墙壁,而在30年代时,无论亭还是门门墙俱已荡然无存。这是从清朝到民国的不同时代画家所记录的清晰的断桥景观变迁的情景。可见,绘画作品对西湖景观不仅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历史记录价值,为人们了解西湖历史变迁传递了不容忽视的信息。


西湖

林风眠
纸本墨水

67.5cm x 68cm

日本和西方画家也都为西湖景观留下过可贵的墨宝,当然,也是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自身的魅力所致。日本画家山内多门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所绘制的《西湖春色》,画面中古老的雷峰塔屹立于远山上,显得醒目而沧桑;西湖白堤桥堤相接,横贯西湖碧波,近处绿柳掩映,粉墙黛瓦,沿西湖最近岸上还有两对轿夫,抬着两顶大轿。画面中景观虽来自中国杭州西湖,而画面风格则带着浓重的日本风景画特色,布局疏朗、色彩雅淡、色调粉婉、不艳不俗,与中国画家笔下的西湖风光风格迥异。


西泠雨景
颜文樑

纸板油画

16cm x 24cm
1955年


在日本侵华以后,即1937-1945年期间,不少日本人在杭州生活,也自然迷恋上了西湖这片天然风光并以艺术形式加以展现。三桥武夫30年代就在中国杭州西湖绘制了西湖秋景《三潭印月》。画面中西湖风光以金黄色大树为主体,两棵黄叶满冠的大树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树下古典的亭榭,红墙黛瓦,建筑样式古朴敦秀。亭榭后碧树近墨色,堤边绿草丛生,湖中小舟荡漾。舟中一位摇船荡桨的,穿着大红衣服戴着大红帽,舟上人戴着似乎清朝官员的红帽,手拿洞箫,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湖中碧波不惊,涟漪柔缓,尽显墨彩意境。

三潭印月
(日)三桥武夫
20世纪30年代
西湖景观绘画与西湖风光之间,是一种观照与被观照、表现与被表现、艺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然而,“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5]西湖美景以其不可抗拒之魅惑力,深深吸引着海内外画家,他们以灵感之笔为西湖抹上一层又一层绚丽的风采,主观上是作为绘画艺术作品得以存留,客观上为西湖风光传播提供了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载体。
带有明确商业宣传意图的绘画


在绘画艺术中还有一类特殊作品——带有明确商业宣传意图的绘画。如民国时流行画家袁秀堂于20年代绘制的西湖风景系列图:《三潭印月鹅趣图》、《小瀛洲鸽趣图》、《宝石山风景鸭趣图》、《曲院风荷鸡趣图》[6]。这类作品跟上述对景写生类作品颇有差异:其一,作品中带有更多画家自主创作的非现实风景,鹅、鸽子、鸭和鸡这类动物虽现实所有,但并不天然分布于西湖不同景区,更非自然结合不同景观,而是画家巧妙构思的结果,即画家创意性风景画。在艺术创作中,属于比写生更常见也更具艺术高度的作品。其二,这些作品并非画家日常创作,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背后某个公司需要以此来联络客户、加强商业合作等,以此作为赠品,因此作品边缘印上了一些表明其意图的文字,左边:“奉天威记烟公司敬赠”;右边:“拾枝白兰地牌香烟赠品”。这两边不占画幅空间的红色印刷字体,为这系列作品做了用途定性:烟草公司的赠品,即烟卡。

烟卡本是烟标的附属品,其生产制作是烟草生产商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绘画或版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进行积极销售的一种手段。烟卡多选材于人们熟悉的民间故事、古典文学作品、戏曲人物及各地风光等。如神话传说《白蛇传人物》、《佛教人物》,古典文学《水浒一百零八将》、《三国故事》、《薛仁贵传》、《封神榜》、《后汉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火烧红莲寺》等,民俗风情有《民国百业》、《京剧脸谱》、《十二生肖》、《花会赌戏》、《武术》、《滑稽戏》等,风景名胜有《南京风景》、《北平风情》、《上海风景》、《中国风景》等。这些人物形象和风景画面,都是以当时流行画家手绘为主,以成套形式,一张一张分散在公司香烟盒包装中。其功能一方面可以以硬纸形式让香烟包装更加牢固不易变形,另一方面又能够促使人们去搜寻、聚集成套的作品,以成套烟卡置换他们的奖品,达成商品有效促销的意图。从功能上说烟卡是一种广告促销手段,从艺术形式和内容上说烟卡是一种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中就包括有关民国西湖风光的颇有创意的作品,如上述民国著名流行画家袁秀堂绘制的西湖趣味图景系列作品。
以其他载体传播的西湖绘画
当然从民国西湖绘画传播的载体看,纯绘画作品(通常的条幅、斗方、立轴等形式)只是很小一部分,民国西湖绘画更多的是通过其他载体进行传播,主要包括扇面、挂历、古笺、绘画明信片(见明信片部分)等。

《杭州西湖全图》,20世纪40年代


这幅折扇扇面为民国时期绘制的西湖全景图。图中将西湖全景以绘画形式进行巧妙布局,地理方位、景观关系标示清晰,不仅是一幅风景画艺术作品,而且似乎可以真正起到地图的作用。随手可携,摇扇生风,让游人可览可用,所谓一举两得。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传统中,手持折扇,吟赏烟霞,是一种天然儒雅的风度。因而,这种传播形式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且一改以往以折扇配纯艺术画的手法一使诉良由成为,种旅游风景区的视觉传达载体,起到了与《西湖快览》等宣传册类似的功能,极具创新意味。

潘天寿题民国《西湖十景》


再如《西湖十景古笺》,以版画形式印刷在宣纸信笺上,上面有潘天寿先生的款印,这类绘画作为一种日常美术用品,进行大量销售,跟上述绘画作品相比,它的流通量、普及率及可得性,都大得多。这是西湖绘画的另一种传播形态——以文房常用品形式出现的西湖景观。此外再如印刷版画,量大价廉,在承载西湖景观文化传播上,与纯绘画作品相较,其可复制性,替代了绘画的唯一性,因而,具有更为显著的宣传效果。
注释:
*本文选自《民国杭州西湖景观文化传播》,赖骞宇、徐玉红著,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年。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2]出于张璪《绘境》。据载,《绘境》早已亡佚,仅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于世。
[3]见王履的《华山图序》。
[4]林佩佩:《上海美专旅杭写生研究》,《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第1期,第121页。
[5]《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孟子集疏》卷十一。
[6]华宝斋编:《晚清民国西湖画》第一卷《西湖风情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46页。

当前展览

观展指南 | 西湖十景油画展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光达美术馆!

光达美术馆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联系电话 157577287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达美术馆”(ID:guangd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