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字体设计的黄金时代: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最佳范式

民国时期是字体设计的黄金时代: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最佳范式


   
盐焗鸡    
#学术垃圾/设计萌新#    

   
便利店实习小设计    

   
哈喽,我是盐焗鸡,是便利店的实习设计。“每天都处于矛盾之中”。这一期直接上货,和大家谈谈民国字体设计。    


你是否注意到当下的设计出现了趋同的现象?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西方设计观念的影响。纵观当下中国设计历史,同样受到西方影响的是中国的民国时期,但那个时期的设计却呈现的是一个多样性。那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民国时期的设计是怎么应对西方设计理念冲击的。





民国时期的设计形态丰富,表现内容多样。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美术字,可以算是中国现代字体的文艺复兴,无论是创意、形态或是笔画细节,都将一个个汉字发挥出新的组合变化。


新文化运动崇尚科学与民主,使得当时的设计艺术家们敢于打破原有的规则,将国外的艺术设计和观念引入到中国的汉字设计中来。



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出版业的繁荣为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新文化的传播,不少文学家都十分重视书籍艺术,在书刊设计领域活跃着许多文化与设计兼备的艺术家


鲁迅与民国时期的美术家陶元庆设计合作,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书籍装帧设计最重要的五年。

鲁迅封面设计作品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外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作品进入中国。从当时的文字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到设计师为将中文字体与西方设计风格相融合所做的探索。


日本在20世纪初一直是中国学习模仿的对象,设计师将图案理论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设计出具有强烈装饰意味的图案字。


在20世纪20年代,新艺术运动来到中国,它强调自然主义,大量运用曲线和黑白对比关系。相对于民国书刊封面的文字设计,更多的是将曲线风格与汉字结构相融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图形化的美术字。




鲁迅设计的《而已集》封面字体,圆转的线条和黑白的对比都是新艺术的体现。





《银色列车》《青年良友》的字体设计,借鉴凡德·威尔德在1989年设计的《最有营养的食物》中英文tropon的设计,将笔画结构融入带有圆头的弧线和直线,设计出现代典雅的图形化美术字。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浪潮提出了新字体设计的观念,主张字体由功能决定形式。民国时期的设计家们迅速接受这种设计观念,他们将汉字笔画概括为简约的几何图形,字形更为简练鲜明




我们在收集了大量民国书刊文字设计案例的基础上,对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并进行了分类。


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特征的美术字的笔画特征偏向于书法,但在笔画上加以适当的变化,即保留书法笔意,但不具有中国传统书法严格的书体特点。









民国时期书刊封面中运用印刷字体作为书刊名的汉字设计,以宋体字、仿宋体,黑体居多。与书法题名相比,印刷字体清晰易读,字形规范端正。



鲁迅亲自设计的 1929 年初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彼得》的封面,“小彼得”三个字的笔画装饰模拟植物形态,与图案很协调,具有装饰的味道。








受包豪斯高度理性、无衬线字体设计风格的影响,《前途》《荷花》书刊名的设计,都以这些简约有力的黑体美术字出现,运用了造型感极强的方块结构来设计,与下方海报“f.tt.f”字体设计相似。




社员俱乐部的字体特点是非常的几何化,很多地方用了圆形或半圆去替代原有笔画,笔画上遵循了横细竖粗的特点且对比非常明显。



美术字的笔画特征丰富,摆脱传统的书法体笔划的限制。根据书刊的内容或书刊封面的封面画,运用充分的想象力,在遵循美观原则的前提下,对笔画进行变化。


 



民国时期书刊的文字设计根据整体设计的需要,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又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现代主义的字体大多以无衬线黑体为主,不讲究字体本身的多样性,是因为其本质是功能主义为主,讲究高度理性统一




所以功能主义来讲的话,在民国时期若采取功能主义的形式,民国字体可能会丧失辨识度,不符合当时社会求同存异的态度。因此当时并没接纳这种形式。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没有受到这种形式的过多约束,还是想通过设计的多样性去传达背后的感性层面。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取来自国际的设计语言观念,而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应当去做出怎样的选择,是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还是回归民国时期自由发展的阶段,再去探索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呢?





主编:Mona
撰写:盐焗鸡
文章排版:盐焗鸡 
校对:荔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便利店”(ID:designm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