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李明亮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您!您从一位刚入门的设计师,到获得众多比赛的奖项,再到国际评委,这一路上一定经历颇多,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设计历程?
李明亮:感谢新青年新视界这个平台,给我这个机会聊聊天。记得我的大学时代,网络远没现在这么发达,各方面的信息、资讯很匮乏,只能通过每周有限的机房上机时间还有校外网吧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看到新鲜资讯就随手记下来;每次专业课在动手之前都会查资料,系里的图书资料室和市里的新华书店也是汲取营养的好地方,把优秀的设计、好的创意都记录下来做为自己的资料库;
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设计展赛的优秀作品,在佩服的同时也感觉心痒手痒,很想参与一下试一试,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参与到现在,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向国内、国外的优秀设计师学习,向最新的趋势、前沿的理念、各类的风格学习,学习设计技法也学习设计与生活的态度;庆幸的是通过这些年的积累也算小有收获,通过作品认识了大家,也通过作品让大家认识了我,从而交了很多国内外的良师益友,能够经常的交流学习,这是最大的收获。
国强:在学习您的作品后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您经常以图形风格或带有中国语境的文化元素去设计作品,可否谈一谈您的创作思路与过程?
李明亮:一般就是前期的创意构思与最后的执行完稿。在明确要创作的主题之后,围绕主题进行素材收集、头脑风暴发散思维、查阅资料避免创意撞车或雷同;然后把前期积累的一些想法画出草图,我会把这些不太成熟的想法画在速写本上,不断进行调整、完善,这一过程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外之喜,可能会有之前不太看好的创意通过完善之后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最后就是在一堆草图里选择最满意的几个进行最后的处理完稿。这些其实就是不断的思考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保持一个良好的随时记录生活和发现生活的习惯很重要。
国强:您对于中国文化语境的设计作品来说,怎样做能提升中国设计的文化自信,而非跟风趋势,继而传承好中国千年文化的接力棒呢?
李明亮:哈哈,这个问题太大了,只能说说我个人看法,跟风可以,但不能盲目,不能失去思考的能力,跟风也是一种学习,但要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迎合,怎样为己所用,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文化里,变成自己的,就我自己而言,我会欣赏、接受并学习各种风格、各种趋势,然后尽自己努力试着融入到自己的想法里。
比如为2018年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的主题“庆祝波兰等地区独立一百周年”而做的《Poland 100》里我改变以往的极简风格,尝试融入各种手法,并在显著位置放上汉字,这并不影响外国人的解读,反而评审团的评语是“中国艺术家对波兰的自由和富有表现力的思想”。所以跟风不是问题,而是怎样跟的好。
国强:最后能否对新青年新视界小伙伴们谈一下您在创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或没思维灵感时是如何解决的?
李明亮:暂停下来,换个心情。我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听歌、喝茶、发呆、旅行、看电影、看书、养花、喂鱼、喂乌龟、逗鸟、盘石头核桃葫芦、玩手办和变形金刚……哈哈,总之挺忙的,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换换脑子,因为欲速则不达,与其纠结苦恼,不如停下来歇歇再出发,说不定会有新的感觉。最后,再次感谢新青年新视界提供平台,才疏学浅,还请各位师友见谅。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享有出版等网络平台推广权利,并享有最终解释权。投稿、转发及合作请联系官方微信:Qing-Nian-She-J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新视界”(ID:xinqingnianxinshiji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