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CHAPTER 18|李威(高校教师/韩国世宗大学设计学博士)

名师访谈|CHAPTER 18|李威(高校教师/韩国世宗大学设计学博士)



图文 / 李威  编辑 / 肖阳  审核 / 林巧妮




海报设计作品荣获台北设计奖铜奖、评审推荐奖、波兰卢布林国际海报双年展铜奖、庆澳门回归20周年海报展莲花大奖、东方创意设计大赛之星银奖、中国印刷艺术双年展铜奖、雷鬼音乐节国际海报竞赛铜奖等。海报设计作品入选全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大展、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GDC平面设计在中国、深圳海报节、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三年展、莫斯科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等



林巧妮:李威老师您好,很荣幸您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既是高校教师,曾经也有过一段独立设计师的经历,如今您成立了LEE&GUO设计工作室。您是怎么看待独立设计师和设计团队的区别呢?可以与我们聊一聊成立LEE&GUO设计工作室的愿景吗?

李威:独立设计师需要具备综合能力。他需要独立完成前期的创意构思,中期的设计过程和后期的作品呈现。但是设计团队则可以将设计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配给团队中各自擅长的成员分别完成。


LEE&GUO设计工作室就的工作除了设计海报以外还在做海报设计竞赛班的辅导。我们的愿景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做海报,并且做出优秀的海报作品。




林巧妮:您的海报作品常常以文字为主进行解构、置换等创意,比如您的作品《畲衣》,海报的创意大胆字体灵动色彩鲜活,在具有畲族特色的同时,文字结构即清晰流畅又和谐稳定!您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或者繁笔字时,是如何达到取舍平衡的呢?您的设计思路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李威:在创作《畲衣》这个作品的时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去设计“畲”这个字体,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将畲族纹样运用到字体之中。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想到了畲衣的袖子和字体的笔画进行结合,将笔画的末端进行折叠,让它看起来更像袖子。第二将“畲”字中“田”字部分的结构进行概括化处理将其用长方形替换,化繁为简,最后与畲衣的衣领部分相结合,不仅不影响“畲”字的识别度而且增加了字体的趣味性。这是在字体设计中一个很巧妙的设计方法,在不影响字体识别度的情况下,我们可尝试将复杂的字体结构进行简化处理。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有处理纹样的经验,因为之前做了许多壮族纹样的设计,比如《壮语福、寿》、《壮乡山歌》等。首先将畲族纹样处理成单色线,将其颜色化繁为简。然后,把畲族纹样当作辅助图形,放在字体折叠的结构中起到装饰作用,这样处理可以较好的将纹样的颜色进行统一,让海报的画面看起来更加的协调。




林巧妮:李老师,您是一位海报风格非常强烈的优秀设计师,在您的作品中,色彩对比极具张力和趣味,特别是您的作品《摇滚时代》,大面积活力趣味的色彩构建,不仅令人十分舒适且十分吸睛!当您开始设计一张海报时,会从哪些工作开始入手?在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比例上,您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吗?
李威:《摇滚时代》是我读博时期的一个课程作品,无论是创作手法和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了。再加上面对音乐主题海报的时候,创作的心情是相对比较放松,所以从构图到颜色都比较大胆。


设计一张海报,我首先从图形创意开始入手,然后是平面构成,最后是配色。我喜欢去研究图形创意,同构、正负形、元素替换等这些创意形式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当中。再加上受到了福田繁雄作品的影响,我经常用人的元素(手、脚、脸、眼、耳等等)做图形创意。《摇滚时代》的主图新就是手和电吉他的结合。再用文字去做构成,让文字的排列井然有序,还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海报的配色我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围绕主题选取颜色。比如摇滚音乐是一种会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那么我选取了红色。第二是对比色的原则,因为运用对比色很容易增强海报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可以选择绿色和蓝色与红色进行搭配。第三是选择颜色的纯度,如何选择合适的纯度,需要多次去实验,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海报的配色我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围绕主题选取颜色。比如摇滚音乐是一种会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那么我选取了红色。第二是对比色的原则,因为运用对比色很容易增强海报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可以选择绿色和蓝色与红色进行搭配。第三是选择颜色的纯度,如何选择合适的纯度,需要多次去实验,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林巧妮:在学习老师作品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您特别喜爱中国的传统古建筑且颇有研究。在您的作品《黄鹤楼》《江南建筑》《世界看河北》等作品中,出现了山海关、长城以及江南的白墙黑瓦等等,您都选择了在字体设计的过程中,将其与之进行创新性地融合,极具有有新文字的独特见解!您可以和我们谈谈文字于您的意义吗?

李威:“对传统古建筑且颇有研究”这句话我不敢当,但是为了作品中图形的传达性,我尽量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出建筑的基本特征吧。


汉字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作为中国的设计者,汉字设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很多人说,作为一个中国设计者做汉字设计是一种责任,但是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国内对于汉字的海报设计越来越重视,从国内的海报展到各大综合类设计赛事,大量优秀的汉字海报设计作品涌现出来,这对于汉字海报设计的发展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近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了“字道”汉字艺术设计的现代之路实验展,展出了大量的国内外汉字艺术设计海报作品。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设计活动,并且我的作品有幸在其中。让我觉得很荣幸的是,也能为中国汉字海报设计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进行汉字海报设计创作,这也是一种设计趋势,特别是汉字图形化的海报。《黄鹤楼》、《江南建筑》和《世界看河北》这三件作品是基于我对汉字图形化理解。


首先将汉字的笔画处理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立方体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几何造型,建筑的结构不就是由不同的几何造型组成的吗?那么思路就可以打开了,在《江南建筑》作品中汉字的笔画可以是徽州建筑的屋顶和梁,在《黄鹤楼》作品中汉字的笔画可以是记忆的碎片,在《世界看河北》作品中汉字的笔画可以是长城、赵州桥和山海关。然后进行的是不同风格尝试,《世界看河北》是手绘的风格,《江南建筑》是扁平化的风格,《黄鹤楼》是剪纸拼贴的风格,其目的是为了给作品营造与主题相符合的氛围。总的来说,汉字海报设计是汉字“形”与“意”相结合产物。




林巧妮:通过人文视角,我们把艺术与生活或者当下进行连接。每一件作品都带有设计师独特的情怀,这种情怀赋予了每一件作品独特的魅力与力量,更是让作品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您作为CDS中国设计师沙龙成员与GGDA广州平面设计师联盟成员,您认为设计作品中的生命力应该如何进行有效表达?
威:设计作品的生命力是因为我们从中感受到欢乐、悲伤、恐惧、激情、幽默、理性等等情绪。这些情绪是设计师们通过艺术风格呈现出来。艺术风格包括抽象风格、写实风格、现代主义风格、水墨风格、涂鸦风格、波普风格、孟菲斯风格等等,正是因为这些艺术风格给予了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如果把一件设计作品当作一个人来比喻的话,那么艺术风格就是这个人的性格标签。


例如:当看到金特·凯泽的《和平为什么还未实现》海报作品时,写实风格的鸽子和骷髅头呈现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那份真实的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恐惧感。当看到尼古拉斯·卓斯乐的《爵士乐》海报作品时,抽象风格和涂鸦风格让我们感受到爵士乐那份激情和欢乐的氛围。当看到芬兰海报设计大师卡里·碧波作品的时候,作品中轻松的笔触中,让我们感受到诙谐、幽默的情绪。


因此,设计作品中生命力的有效表达,需要我们去掌握丰富的艺术风格,准确营造设计主题的氛围。







林巧妮:无论是在美术生还是在艺术家的世界里,大家总是会因为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期或者是低谷期而陷入怪圈,因此很难达到较好的状态。作为各大赛事的重量级评委与常胜选手,您是否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状态?您是如何自我调节并克服瓶颈的呢?



威:每位设计师都有会创作的瓶颈期,我也不例外。但是想一直有较好的状态也很难。在设计创作的道路上有起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人生的路的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巅峰也会有低谷,这样才会有趣。


在巅峰的时候不骄。在遇得到瓶颈或低谷的时候不燥,坚持去学习、交流,保持一颗热爱设计的心很重要。我记得2012在读研二的时候,整整一年都没有做出好的作品,参加的比赛也都是失败告终,但是我仍然坚持每天平均看2、30张海报作品,当时看海报渠道很多,有设计杂志,比如《新平面》、《艺术与设计》、《亚太设计年鉴》等等。有设计网站,比如AD110、微博、BEHANCE、Instagram、Pinterest等等。有海报展览的作品集等等。坚持创作,让自己的思维、技巧和手法丰富起来。幸运的是在2013年,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作品入选了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GDC平面设计在中国、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三年展、莫斯科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


通过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懂得了在低谷的时期“坚持”很重要,坚持继续前行。很感谢设计圈里的各位朋友,因为看到他们的坚持,无形当中给了我许多动力,坚持了将近十年的海报设计创作。因为看到他们的努力,无形当中给我许多勇气,坚持和他们一样在设计的道理上前行。


林巧妮:采访也已经到了尾声,再次感谢李威老师的宝贵经验与分享!青年设计师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惑与困顿,新青年新视界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将与大家共同成长一起努力!持续为青年学子与设计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享有出版等网络平台推广权利,并享有最终解释权。投稿、转发及合作请联系官方微信:Qing-Nian-She-J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新视界”(ID:xinqingnianxinshiji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