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CHAPTER 11|曾德林(视觉设计资深爱好者 / 联合策展人)

名师访谈|CHAPTER 11|曾德林(视觉设计资深爱好者 / 联合策展人)



图文 / 曾德林  编辑 / 刘伟  审核 / 马全福


曾德林(Zeng DeLin)

联合策展人、视觉设计资深爱好者

2021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百年青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海报设计大赛--特邀设计师,作品《百年之喜》于2021.6.22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客户端及其海外版上刊登,2021.6.27日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海外社交媒体唯一帐号向全球发布、2021第13届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入选、2021俄罗斯金龟设计大赛/优秀奖、2020伊朗德黑兰POSTERRORISM国际海报大赛/金奖、2021第二届“心动澳门”优秀作品展/特邀设计师、2021首届文化茅台艺术创意大赛/优秀奖、2021中国高校生肖设计大赛/特邀设计师、联合国2020 “世界艾滋病日”国际公益海报设计展/入选、联合国“零歧视日”2020国际海报设计邀请展/入选、2020世界读书日国际公益海报设计展/入选、作品《越不浪费  越显富贵》-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美协公众号发表、作品《Knowledge is wealth 知识就是财富》在《读者》校园版杂志发表、2020广东省首届漫画大展/入选、2020浙江省城市美术双年展/入选、2019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海报设计大赛/入选、2019波兰LAG海报大赛/入选、2019秘鲁数字插画国际公开赛/入选、2019秘鲁设计双年展/入选、2020中国高校生肖设计大赛/特邀设计师、2019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特邀设计师(作品被组委会收藏)、2019首届雷锋精神国际公益海报设计邀请展/入选、生肖有礼2020庚子(鼠)年生肖图案入选《百福齐聚》中非大邮票/入选、2018俄罗斯戏剧年国际比赛/入选、2018设计之都(中国•深圳)公益广告大赛/入选、2018 温州国际设计双年展/入选、第一届美国“Poster For”国际海报竞赛/入选、2018第二届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海报节/入选、第二届厄瓜多尔国际海报双年展/入选、2018首届中国印刷艺术设计双年展/入选、生肖猪设计图案被中国邮政选为2019猪年邮戳图案、第三届字酷文字艺术设计展/入选等


玉洁:曾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新青年新视界的采访!比较好奇您一开始选择做设计的初衷是什么呢?
 
曾德林:首先简要了解我的求学过程:1988年英德师范毕业,在家乡教了两年初中美术。1990年考进韶关教育学院美术系深造,1992年大学美术专科毕业后, 再教了一年初中美术,1993年在很无奈的情况下开始了设计生涯。本来我的理想是想专职做一名初中美术老师,还可以利用假期不断画画提升水平,结果事与愿违!因为要偿还借来读书的学费(那时候老师工资太低, 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所以选择出来到广告公司打工,这就是我最初入职设计的初衷。

玉洁:您为什么特别喜欢海报创作?您的海报作品画面简约又直指问题所在,而且作品关注到很多社会热点,比如说男女平等、民族团结等,请问我们在创作海报作品时,如何能迅速抓准重点,用简单的视觉语言来归纳内在思想呢?
 
曾德林:首先我搞海报创作主要是出于我对创意设计最原始、最内心深处的热爱。只要看到我喜欢的、或者很有创意挑战性的赛事征集,又或者各种赛事邀请我设计,我都尽力去尝试创意,所以我的作品其实是不止“关注社会热点”这个主题。


在创作海报时,我是根据各种赛事的主题要求,不断联想、寻找、发现最能表达作品主题的创意元素,像医生一样要“对症下药”,绝不允许自己“一条方子”走天下,想办法利用不同元素构成、不同质感呈现、不同色彩搭配,恰到好处进行各种海报主题寓意表达。现在很多人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都有不同程度的 听觉“烦躁”、视觉“疲劳”。所以在想办法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我创作海报尽可能做到画面没有多余的东西,也就是说“简约而不简单”,让读者愿意停下来安静地感受我的作品,然后才会慢慢体会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玉洁:请问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个人爱好?对您的设计作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曾德林:除了必需的工作,我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爱好就剩下“海报创作”,既然“海报创作”变成自己的日常爱好,很自然,平常的眼睛都是在观察、脑袋在联想。不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嘛,无论是关注变幻莫测的世界大局,还是读段子、开玩笑、喝茶聊天,都会启发我的创意思维,那怕走路,眼睛都是“不安分”地观察周边所有事物,发现可能的创作灵感。只要触发我灵感的东西,我都会尽快记录下来。也许是我这个“爱好”,令我很专注,甚至连吃饭、睡觉前后,满脑子都是与创意有关的想法。
总之,生活给我们设计作品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好作品多是源于生活,让我们好好热爱生活吧!

玉洁:您之前当过一段时间的人民教师,请问在做老师时,和现在专职从事设计师,在设计思维方面有何不同呢?生活状态又有何不同?
 
曾德林:我教的是初中,做初中美术老师与现在商业设计,在思维、生活上完全两回事。我做老师,一门脑子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可能当时自己的画画功底也不是太差,所以把作品往黑板一挂,已经惊呆台下一双双单纯的眼睛,加上幽默的语言与潇洒的板书,之后孩子们基本上都在盼望美术课的“到来”!所以那时候生活状态是既单纯又开心的,就是钱太少,无法让自己继续下去。
当时我得出结论:做老师,你得首先让自己足够强大,配上幽默的语言与赏心悦目的板书,才会让学生佩服你、喜欢上你的课。当然,要有足够的薪酬才能让你继续下去。后来我出来专职做平面设计,思维上完全不一样了。
面对不同行业特点、不同性别性格、不同审美层次、不同色彩爱好,想尽办法满足客户的要求。利用自己良好的专业知识,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升华”作品效果。既满足客户的“虚荣心”,又能让客户觉得你很专业,自然改动少,通过率高,客户开心而来,满意而归,自己的成就感越来越强,自信心也越来越足,最重要是收入比做老师高很多。但缺点就是没有自己的时间,被人天天催稿,几十年忙个不停。生活上基本上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所以从事设计后的生活状态就是: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回公司的路上。

 

玉洁:感谢曾老师的回答,我还想替设计学子们问个问题,请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一个怎样的路径呢?
 
曾德林:“没有风格才有风格”,我们无需特意去寻找或强调自己的创作风格。在日积月累的欣赏、创作作品过程中,你会自然形成最适合表达自己感受与符合自己审美的所谓“风格”。画如其人。很多时候,从作品上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三观或性格,这是人的情感或偏好自然流露,掩盖不了。当某种类型的作品最吸引你、打动你、特别令你愉悦,也许,在创作过程中,你的画风已经慢慢靠近它们了,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作品都是很像某某或某大师的“风格”,这就是故意或者潜意识的表现!但在我认为,海报创作中,不是所有的“风格”都能很好表达某特定主题,只有很贴合主题诉求的表现“风格”才最佳。
 
非常感谢新青年新视界,希望越办越好!以上所有问题的回答仅代表我个人观点,甚至可能存在狭隘性,不涉及对任何人、任何作品或风格做出批判!谢谢新青年新视界的采访!希望所有喜欢海报设计的小伙伴们不断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享有出版等网络平台推广权利,并享有最终解释权。投稿、转发及合作请联系官方微信:Qing-Nian-She-J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新视界”(ID:xinqingnianxinshiji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