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CHAPTER 19|项政田(高校教师/苏州平面设计师协会 副秘书长)

名师访谈|CHAPTER 19|项政田(高校教师/苏州平面设计师协会 副秘书长)



图文 / 项政田  编辑 / 林巧妮  审核 / 刘伟


海报设计作品荣获靳埭强设计奖2021全球华人设计比赛专业组优秀奖、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视觉赛事优秀奖、第十届国际双年奖、分获第八、九届[方正奖]字体设计大赛排版类优秀奖、分获靳埭强设计奖2013-2019全球华人设计比赛专业组奖项若干、第五届安徽美术大展、分获Hiii Typography 2015-2017暨第三、四、五届中英文字体设计大赛奖项若干、分获Hiiibrand Awards 2015、2016暨第六、七届Hiiibrand国际品牌标志设计大赛奖项若干。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视觉赛事中国设计师优秀作品展、2017亚洲设计展、2018伟大征程创意苏州主题海报邀请展、2020寻计江南江苏平面设计展等。作品入编《第十二届APD亚太设计年鉴》、《字体呈现1》、《字体呈现2》、《Brand创意呈现》等。


林巧妮:项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据我所知,您从事设计职业有些年头了,一直始终如初地对设计保持热情,我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您能够坚定不移地选择并坚持从事平面设计呢?


项政田:喜欢、热爱可能是多数人的中肯回答,其实我觉得爱设计行,不爱也行,更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从学习设计到成为设计师没有固定的量化时间表,设计师应该一直处在学习新东西的途中,因为面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甲方,对设计师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工作提案。


好奇心驱使着设计师与新鲜事物交流并转换成源源不断的创意,再把自己一点不同的想法呈现出来,也给生活的痕迹留下一些记录。现实或许疲惫,而艺术往往可以给人留一隙喘息的空间;生活或许浮躁,而寄身于艺术设计的想象力中,却能让我们在此时安顿内心。成为一个设计师,是我维持平静的一点努力,亦是不善言辞的我与他人对话与交流的一种方式。与设计师们交朋友吧,他们可能是一群内心有趣的人。


林巧妮:您的用色和布局都十分大胆有趣,特别是作品《大暑》!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设计海报的过程中,是如何在保留辨识度的同时,又能打破常规;既能运用色彩将画面表现得更加灵动,还能借助色彩使得海报的视觉效果更具流动性的呢?

项政田:我的海报鲜有大胆的配色,《大暑》是其一,作为文字图形化的运用,如何打破固有的结构又能把整体视觉语言把控得完整协调是最需要考虑的方面,色彩带动画面的跳跃、形式将主体再拉回到一个平面上来,自然不会不出现“马儿脱缰”的现象。


林巧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学习老师您《浮生六记》时,我的情绪随着线条和色彩被带动了起来,感触极深!您高度概括的线条简洁大方,却又饱含着芸娘与沈复间那似水温柔。您用“点、线、面”组成的这段佳话,如同散文里的一生寄遇,琐碎简单但又充满了美好与回忆,您愿意和我们谈谈海报创作过程中故事性该如何表达吗?


项政田:在苏州沧浪亭近距离恭听昆曲《浮生六记》时就有了创作的思路,沈复和芸娘的举案齐眉、泼茶饮酒给我带来一些画面的灵感,也受田中一光的影响,用其类似的手法也是平面设计中老生常谈的点、线、面要素勾勒二者的形体动作,再简单修饰服饰道具等,构成两幅角色海报,想表达的是生活不仅仅是鸡零狗碎,更有雪月风花。

喜欢、热爱可能是多数人的中肯回答,其实我觉得爱设计行,不爱也行,更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从学习设计到成为设计师没有固定的量化时间表,设计师应该一直处在学习新东西的途中,因为面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甲方,对设计师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工作提案。

林巧妮:草书是书法体系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书体,其变化莫测、纵横跌宕、磅礴无极,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宇万物的情感。您的作品《自叙》、《福寿》中,运用了中国书法,字里行间、起承转合之间一气呵成,文字间多以牵丝连带。字与笔画起落之间干净流畅、气势磅礴,而线条与转折中却细腻柔和,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叙说着一段段美好的故事。您可以与我们一同分享一下您对书法与字体设计之间的联系吗?


项政田讲传统文化不得不讲书法,不管是哪种“体”都是前人对于“设计”的无声理解。我自己有研习书法的习惯,自然而然会将书法上的一些心意带到平面设计作品当中。


将书写的节奏和形式设计结合起来,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衔接是要利用书法上的一些惯用形式与再加工的处理,方能令连笔不显得刻意、行笔路径不显得僵硬。书法作品对于研究当下字体设计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除了形式结构的拿捏得当,更重要是的手写字与生俱来的“自然”,此比很多刻意制造形式设计的字体视觉上更能打动人。


林巧妮:您作为苏州平面设计师协会副秘书并且在院校做老师,无论是在设计赛事中或是教学指导中都颇有建树,您可以和我们分享教学上的一些发现么?

项政田: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相处,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导游,尝试告诉学生哪片风景值得观赏值得驻足,何处有浅滩何处有激流。我试图向同学们展示设计的过程和痕迹,甚至一套理论,但绝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因为设计是创意行为,一个设计学科老师不是让学生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他们思考。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其对设计的喜欢和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和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他们青春的热情、纯粹的眼神时时打动着我。


林巧妮:项老师,您不仅是一个浪漫有情怀的艺术家,还是见鹿设计工作室的创意总监。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您有遇到过与客户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的情况吗?您觉得设计创作与商业运作有矛盾吗?设计与商业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一种联系呢?


项政田:前面也有讲过,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不仅要讲美观、讲创意,更要兼顾功能,给甲方做设计自然要了解甲方的诉求以及设计作品的制作落地等问题,艺术家可以疯狂但设计师不能。想法的碰撞难免发生,不仅跟甲方,自己团队不同设计师之间也会有偏差,沟通协调和适当妥协能够有效解决争议。


脱离商业的设计有的是因为自己喜欢、有为了参加设计比赛或展览,当然更多情况下属于“无用”的情况。本质上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手段,商品需要设计,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做品牌宣传以及售卖,但是销量好的商品未必设计就很精美,比如一些家喻户晓的产品设计就很普通或者说很“土”,因为市场需求以及长年累月的品牌宣传和消费者的认可才是销量的基础。可是如果是新生品牌没有经过很好的品牌策略设计、视觉识别、包装形象设计,就很难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从而赢得消费市场的认可。

林巧妮:知识的扩散在其内在动力,创意的流动无法阻挡。本次采访也已经到了尾声,再次感谢项老师的精彩分享!青年设计师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惑与困顿,新青年新视界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将持续为青年学子与设计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我们也欢迎小伙伴们能够与我们互动留言,一起保持对设计的热爱,一同探索设计的美好!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享有出版等网络平台推广权利,并享有最终解释权。投稿、转发及合作请联系官方微信:Qing-Nian-She-J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新视界”(ID:xinqingnianxinshiji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