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18年,年轻的张光宇在上海创作了一批描绘日常生活的仕女画,虽然题材风格仍像月份牌,但画里的女性已有别于传统,她们骑马、画西画、独自泛舟,形象自由洒脱。到1920年代中期,张光宇以黑白线描组画呈现了都市摩登新女性的形象,颇具现代风格。彼时的上海滩商业广告竞争激烈,家喻户晓的《红楼梦》素材自然成为广告宣传中的香饽饽,红楼绘画常见诸报端,在张光宇留下的早期作品中,也有两幅红楼梦题材的作品《晴雯补裘》和《红楼电影》。
经过数十年的战乱,《晴雯补裘》和四张仕女图得以保存下来,当归功于一个人的收藏和守护——著名民间面塑艺术家汤子博,艺名“面人汤”。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主持实用美术系工作的张仃、张光宇重视发扬民间艺术,将汤子博请上美院讲台,从此“面人汤”从民间登上艺术殿堂。汤子博将长期所珍藏的仕女画,赠于同事也是原作者的张光宇。
下文为张光宇之子张临春所写,为我们记述了这一段故事。
在张光宇的故纸堆中,有五张早年画的水彩仕女图。其中四张是1918年画的;一张是1925年画的《晴雯补裘》。我们一直觉得,经过几十年战乱,又经过多次长途辗转,在北京家中还能存有这么早的作品,甚为惊奇。
近来从张光宇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1955年5月21日:“汤子博先生携个小包包来看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晴雯补裘,谈了些话,坐不多时去学校了。”原来是民间老艺人收集到《晴雯补裘》,自己一直珍藏,这次割爱送给了同事也是原作者的张光宇。这张补裘图就这样,经过几十年后又回到了张光宇手中。
日记中没有提及1918年的四张仕女图,但它们一直是包在一起的,我们觉得这也是汤老先生收藏的。
1925年《晴雯补裘》
1918年四张仕女画(画名为编者所加)
1925年《红楼电影》
观
展
须
知
为配合北京市疫情防控,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暂停对外开放,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如需联络,请发送邮件至 :
zhangguangyu@shixiangart.com。
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助理研究员招募正在进行中,了解详情回复关键词“招聘”。
阅读推荐
张光宇简介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
微信公众号 :
@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
吉里国际艺术区势象空间E3-B
010-56916379
zhangguangyu@shixiangart.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势象艺术”(ID:shixiang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