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谈 | “时间之流——当代数字艺术新锐先锋对话”线上高峰论坛拉开帷幕
“时间之流”主视觉海报
序 言
人类一直都在尝试触摸未来,并通过实际行动描绘未来。在时间长河中,“未来”也仅仅被归纳为一个“点”,在这之前是由无数“过往”和“现在”聚合而成的时间之流,是建立未知和已知的思辨之旅。在广义学科交叉驱动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的创新背景下,鲁迅美术学院聚焦当下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先锋,挖掘更具号召力与感召度的设计新锐,在思辨、证悟、觉知中为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带来更具开放性的多元响应。30位青年数字艺术新锐是来自于著名院校的教育者、研究者,更是行业内的实践者,其共性皆是开局布新,探寻于不同维度贡献文化价值力,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构人类生活方式的大时代下,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并把握具有本质意义的确定性。构建根植于民族文化之艺术本体、元认知、范式变革等前瞻性思想体系,以回应国家战略、未来方略、数字新生。
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将与新锐先锋们同道,聚焦“数字中国”,提倡数字赋能、创新激活,不迷惑于喧嚣、不张惶于变革,以坚定之姿在“时间之流”的能量场迭代中塑造未来图景,“时间之流”正汇聚成历史洪流奔腾弗止、滚滚向前。
“时间之流”论坛 第一期嘉宾
第一期
内容回顾
武子杨谈到:当下媒介环境走向元宇宙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青年学子首先要对使用的媒介本体有非常强的敏感度。另外,在艺术与科技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和工程师、手工业者、数据科学家等在此行业中真正做到用心耕耘、探索的人们去直接产生一手的交流、合作与交互,这对于艺术创作和设计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要试图探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科技建设,以及对于他们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与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动、发展等,这会赋予作品和实践结果处于行业的前瞻性。
李习斌谈到自己在深处数字化时代下对品牌的理解,他认为:“品牌”可以是两个字,同时也是两个词。一个词直接面对产品本身,一个词直接面对的是商标,就是这个产品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应该如何映射它的来由和特征。品牌,尤其是数字化品牌是在产品极具竞争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它表达了视觉与价值的符合性。他同时提到,一个工具极具变化、速度极度高效的时代,新的科技、新的技术和第四次互联网革命产生媒体性变化,这对设计师应该如何发展并保留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欧俊轩通过分享曾参与的国际权威设计赛事,告诉观众:应该对不同的事情保有好奇心,学会思考回答“为什么”的方法,并探索是否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奖项的意义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交流,应该时刻对不同设计师保有好奇心,尊重多元文化,而“文化”和“设计”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对设计坚持“尊重”态度,会带来新的机会,同学们应该积极思考自己做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同时要对创意有热情,对创意有好奇心。
陈皓从四个维度分析信息设计的“无界”属性:时间无界、文化无界、学科无界、设计无界。他认为“信息设计”是通过设计手段,让繁杂的信息变得清晰易懂,让枯燥的信息数据变得生动有趣,进而达到让信息更加有效、快捷地传播和理解的功能,并实现帮助人类记忆信息的目的。信息的传播不应该受时间所限制,不会因某个时间段而打破,它是随着人类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技术在不断地扩充。如果说跨界是信息时代各领域打破现状与传统的探索路径,信息设计基于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发展诉求、最基本的感官机能和最广泛的认知方式,尝试突破以上四种界限。
张通认为:新主流设计是对核心文化内容与思想内涵的一种承袭和演变,并在此前对主旋律设计固定程式与设计范式中逐步转型,积极承载主流文化价值、参与文化软实力建构,体现出设计类型化、视野开放化、运作市场化、制作工业化、传播多样化等新特征。新主流设计在弘扬主流价值的前提条件、以及在此前主旋律设计原有题材内容与主题表达层面继续多样化的守正创新,将文化认同与时代命运相关的宏大命题,和个体价值进行了有效对接。
蒋飞通过近年来对艺术与科技、虚拟空间等领域的实践研究认为:元宇宙其实为教育带来了一种可能,即通过一个更好的虚拟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教师的教授体验。这可以很好的将元宇宙赋能教育,减少视频会议在教学中产生的疲劳和孤立感,建立一个更为亲切、包容的数字环境。通过此类工作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智能化,个性化,生动化,从多感官或者多通道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数字教育的认知。
薛天宠认为:策展由实践性很强的词汇——“展览制作”到“策展”,再到具有反思性的“策展性”,其一路发展可以看到策展领域的概念化走向,以及策展领域不断向外延伸的趋势。学者讨论的焦点也由“如何策划一场展览?”转向“如何思考当代策展?” 以及“如何把当代策展视为某种思考与知识生产方式?”,从而分析策展如何从展览制作转向更灵活的以“协作、参与、互动、表演和话语”为中心的自发性的实践。
许毅博认为:无论是突破学科壁垒,亦或是独立的技术媒介,我们总习惯于固守在某一个角度,当然,这不排除艺术家或设计师钟爱一个媒介并愿意持续一生去创作。但面对当下,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大量数字化的生活,现实生活的数字化需求会直接作用于艺术创作及其所使用的媒介,这包括生活习惯,看待问题的角度等。这种影响会作用于人类在教学和创作维度的具体需求,我们需要时常横向比较,真实生活和数字化生活究竟区别在哪?答案一定也是关乎于学科破壁,跨媒介实验等话题,因此对这种领域的探讨和挖掘必然会成为未来较长时间的一种学术趋势。
直 播 地 址
论坛进度
请大家持续关注本系列论坛
我们共同相约线上,相约云端
“时间之流”主视觉海报(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iibrand”(ID:hiiibrand_com)。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