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e溯源艺术空间
RENAISSANCE
Archè Studio
文艺复兴社团
溯源研究工作室
作者:丁坦
编者按:本人于2022年9月受到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基础部邀请,在基础教学部开展了古典素描教学的课程,不胜荣幸。本次课程围绕的中心主题是古典素描教学和文艺复兴艺术,也是我本人工作室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次教学经历,也是给了我很大的经验和启发,反过来对古典素描教学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由于面对的是刚从校外考前班脱颖而出的大一新生,因而设计本次课程对我而言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如何构思课程的主题,以及如何设计课程,成为了我思考的重点,因此,借此次教学经验,现通过这篇文章将教学的思路和心得总结如下,供各位分享交流:
前文回顾
三
具体教学环节
1.速写临摹课
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基本的教学大纲和思路,那么说完了大纲,我现在想要具体展开说明我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先说第一周的临摹课。
这堂临摹课的设计,其出发点便是针对考前班教学中对于临摹的误解和错位出发的。现在的考前班与时俱进,也会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包括速写的临摹和素描头像的临摹。考前班学生的临摹范围很广,就包括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所有写实派的画家,他们从中学习的,主要是这些写实名家和大师的描绘方法和效果。不过,这种临摹方式用来应付考试是绰绰有余的,但对于美院教学来说,这种简陋的临摹方式显然会带来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选择的范围太杂,学生通常被要求临摹达芬奇,拉斐尔,安格尔,门采尔和康勃夫,这些画家的关系是什么?有何共同点,老师并没有交代。学生很可能会陷入一种误区,以为自己模仿的是某种风格。因而今天变成这种风格,明天变成另一种风格。第二,更关键的一点,没有搞清楚这些素描的意义何在。考前的临摹训练,主要是拿来主义,从画册上剪下一张大师素描,扔给学生画,学生能照猫画虎地将其画下来,但是却丝毫不明白手中临摹的这张大师素描背后的用意和功能,用完全错位的方式进行临摹。比如,我们可以以艺术类院校曾设计的一个考题为例,他要求学生临摹凡艾克的“Niccolo Albergati”肖像:
图1:凡艾克的肖像油画(右)及其素描(左)
这非常考验学生对手中这张素描原作的理解。临摹这样的作品,首先你需要仔细观察这张素描所呈现的效果,是什么样一种感觉,很多同学带着考前的习惯,一上来就用2B铅笔切形,甚至不管对象的具体造型本身,而用自己的模式来套用客观对象。最后画出了一种带有考前意味的“凡艾克”。如果带着这样的方式去练习,那么结果将是相当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学习只是为了还原一个最表面的效果,而没有学习到画家创作时的观察方法,思路和精髓。比如,凡艾克的素描,首先是为了油画而作的等比例,完全相同的手稿,可以被用来复刻在油画上,这就要求凡艾克的素描首先是非常精准,严谨的,其次,其手法应该是细腻而缜密的。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件作品是用银针笔(silverpoint)绘制的,当然学生完全可以用铅笔替代银针笔作画,但是需要在临摹过程中了解凡艾克作素描时的观察方法和造型逻辑,这是一种触觉式的造型逻辑,对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同时,又强调整体的连贯性。只有带着这样的态度临摹,对于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图2 鲁本斯临摹米开朗基罗的《利比亚女先知》
我希望在美院这次临摹课中所注入的,也便是这样的一种研究性的临摹态度。他将全然不同于考前临摹的套路。在这里,我们也许会想起鲁本斯对于文艺复兴大师的临摹,我们会发现,鲁本斯的临摹范围非常广泛,并不仅仅拘泥于大师的素描,还包括油画,雕塑和天顶壁画作品,每一次临摹都是带有专门的研究目的,同时,鲁本斯的还有一种临摹属于另一层面的话题——即创作式临摹,其目的是为了从中提炼出和创作相关的内容,最后服务于自己的创作,这和学生学习期间研究性的临摹属于不同的课题,而这个课题的方法,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有所涉及。因此,这里我所要说明的,主要还是课堂上研究性临摹的方法。
图3 拉斐尔签字厅内景
图4 美院基础部教室内,墙壁上是壁画图片,桌面上是与之相对应的素描手稿
因而首先我们要面对的,仍旧是范本的问题。之前说过,我们的范本主要以文艺复兴绘画为主,这足够我们短暂的时间学习和研究。第一周我选择研究的对象,是三杰之一,拉斐尔桑乔(Raffaello Sanzio),这是一个无比响亮的名字,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选择显得俗气,毕竟谁没有见过拉斐尔的画,连考前画室现在都在临摹他的作品了。但是我们还是回到第一篇文章里我曾提出过的问题:我们真的见过他所有的作品吗?我们真的研究过他的作品吗?看过一个人的画,和了解他是两回事,了解一个人的画,和研究一个人的画,更是彻底不同的两件事。在文艺复兴三杰中,拉斐尔确实是被提及最多的,但也是最不被重视的。他的艺术对我们的意义,丝毫没有体现在教学中。因而这是我所计划要做的事情。我的计划是复原拉斐尔在梵蒂冈的两间最重要的大厅:签字厅(Stanza della Segnatura)和驱逐赫利奥多罗斯大厅(Stanza di Eliodoro)的壁画。选择这些壁画作品是有目的的,为的是能找出对应这些壁画的拉斐尔素描手稿。因而这也是我选择拉斐尔作为美院学生入门第一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三杰中,拉斐尔拥有最多,最完整的素描作品目录,同时,这些素描还和他的绘画作品有着最紧密的一一对应关系。说到这点,我们必须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作为临摹对象的素描手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所有的素描手稿,除了赠送友人的礼物或示范草图外,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正式创作而准备的习作(studio)。也就是说,这些素描在当时都没有独立的价值,是依附于绘画而存在的,他们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步骤,当然这不影响我们今天人认识到他们独立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经常显得不完整和随意潦草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设计出来给人看效果的,而是为了方便画家自己捉摸和研究的。因而这些素描本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研究性,往往是针对一个主要问题来进行解决的。比如米开朗基罗的人体素描,其目的是为了研究人体肌肉解剖,而并不是为了最终效果的呈现。了解这一点对我们学习非常关键,因为这说明我们不应该带着完成效果的态度临摹和认识他们,而应该能够还原到画家进行素描研究的初始动机上。当然,他还包括了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素描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图5 学生们在教室内临摹
我的课程也是根据这个最基本的理念出发构想的。首先,我们需要临摹和研究拉斐尔的素描手稿,理解其中的研究针对性,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素描和最终的壁画对应关系——即联系和区别。从而深入理解文艺复兴的素描本质。因而在这次课堂中,我的目标是让学生直面绘画作品,体验在现场临摹作品的感受,但是我们需要借助大师的素描来辅助完成这一点。在课堂上,班级里30个学生进行了分组和归类,他们各自面对不同的壁画作品,并且找出了相对应于壁画的素描手稿进行研究。关于这些壁画的内容以及审美原理,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的文字,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主要挑选几件有代表性的素描作品,进行分析:
案例1:这两张图片来自于拉斐尔《帕尔纳索斯山》的壁画(1B)及其素描习作的研究(1A),属于拉斐尔早期阶段的风格,线型的造型成为这一时期主导趋势。素描中,可以看到拉斐尔用蘸水笔勾勒出连续,流畅,自由的线条,这些线条的轨迹延顺着人体c形的躯干由内向外地发散,形成被风鼓起的生动效果。可以看到拉斐尔在素描中主要专注于衣褶的线条本身,而削弱了人物的体积关系,同时用笔十分肯定,自信,没有太多犹豫的地方,在腿脚出的线条最为凌乱,但被合理地统一在了明暗的关系中。相比之下,壁画(1B)中的形象强化了人物的实体感,并且有意强化了线条的规律性。
案例3:这两张图片分别来自于拉斐尔的作品《耶稣变容》的局部(3A)及其素描习作(3B),属于拉斐尔晚年的作品。拉斐尔晚年的素描,在风格更为雄健大胆,充分吸收了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的研究。因而,在对人体的研究上,遵循了先人体后着衣的学院式(academic)态度。素描中,可以看到两个裸体形象的研究,这里对人体解剖的理解是较为精准且深入的,拉斐尔将每个肌肉群组的关系都清晰地交代了出来,对右侧男青年后背肌肉的透视关系表现较为出色。在油画完成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动作的精髓被保留到了最后,尽管有衣服的遮盖,但是拉斐尔仍旧有意强调出肩膀,手臂的结构关系。
我们根据以上点评和介绍,可以将拉斐尔的素描手稿的研究方式分为几类:
A.构图研究(composition study)
B.动态的研究
C.人体研究(study of nude)
D.衣褶研究(study of drapery)
E.表情研究
F.局部造型研究
A类的素描一般属于对整幅画的构图或一组人物的互相关系的研究,最典型的《圣礼之辩》中左侧那组著名的人群,拉斐尔做了非常刻苦的研究工作,这类素描往往画的相对简略,主要集体现整体氛围关系,多用蘸水笔和炭笔表现。案例2中研究女性背部扭转的素描(2A)显然属于对单个人物的动态研究素描,目的是为了研究人物运动的轴向和力度,因而笔的线条和速度非常果敢。C类是对人体结构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和B,D两类息息相关,和前者的关系在于理解人体结构的逻辑关系是理解动态的前提,而和后者的关系在于,人体充当着衣褶的功能性支撑作用。D类对衣褶的研究在神话类绘画中十分常见,主要是基于对希腊浮雕服饰美学的研究,体现的是线条之美(2A)。至于E类,是对人物面相及表情的专门研究,这一类素描往往具有较高完成度,但仍旧和独立的肖像素描有着本质区别,无论是在对人物表情的刻画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要更加自由。最后还有一些素描属于对局部造型的剖析。无疑,以上几类的素描,都是针对画面的一个问题进行侧面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研究性,而并非独立的,完整的素描作品。当然,他们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大多数时候都会同时体现在一张素描手稿上,既是对人体的研究,也是对动态和衣褶的研究。
同时,这些素描不仅有对画面中各要素的针对性。它们往往还具有提炼和概括的功能,通过对某一方面形式的侧重,来强化对象某一造型倾向,体现出特殊的描绘手法。有关具体的观察和描绘手法,又可以分为几类:
a.线形的:体现轮廓,注重流畅性和直接性
b.构造的:体现体积和内在结构的
c.效果的:体积光影层次和气氛的
比如案例1的素描,是对《帕尔纳索斯山》中缪斯女神克莱奥佩的素描研究(1A),在这里的素描作品中,拉斐尔着重强化了对线条品质的刻画,比壁画原作更体现出线条本身的流畅和优美。还有像《圣礼之辩》中对圣保罗和圣司提反的素描研究,比起壁画原作更加强调了光线的作用,拉斐尔用炭笔和白色粉笔强化了这种光感。这些都体现出素描和壁画作品之间的区别,素描研究由于工具和描绘方式的不同,比起壁画会更强调造型某一方面的属性。同时,素描作品中即时性带来的生动感往往也会使得壁画完成品相比之下黯然失色,比如拉斐尔为《希望女神》所做的素描,以及为《帕尔纳索斯》所做的素描,都比壁画形象更具有生动性和凝练性。不过也有些例外,比如案例1的背部女性,在正式的壁画中动态相较素描更为强烈,生动,而《帕尔纳索斯山》中的缪斯女神的衣服在壁画中显得更为整体而连贯。素描和原作的这些比较都是需要学生在临摹现场直接去感受的,只有通过比较,他们才能够感受到素描和壁画的不同,从而理解大师造型的本质。
案例4:美院学生对拉斐尔素描的临摹(左)和对壁画的临摹(右),可以看到学生在左边的素描临摹中,模仿了拉斐尔素描中的线型表现手法,但在右边临摹壁画的时候,习惯性地回到了明暗调子的塑造方式中。
案例5:美院学生对拉斐尔素描的临摹(左)和对壁画的临摹(右),可以看到在对素描的临摹中,该生模仿了拉斐尔线条表现手法,但没有完全理解线条和体积的关系。在壁画的临摹中,很明显暴露出对体积认识上的不足,线条的表现也显得模式化,粗糙化,缺少对原作精细处的还原处理,因而使得线条显得凌乱,没有连贯性,同时在形体上较原作更为臃肿。
案例6:美院学生对拉斐尔素描的临摹(右)和对壁画的临摹(左),不难看出,该生在对素描进行临摹的时候,基本还是把控力对体面关系的认识,但是在接下来对壁画的临摹中,却忽略了体面关系的逻辑,从而过度地强调了提白带来的质感变化,从而削弱了体积。
因而,这也是为何在具体的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临摹素描后,需要直接面对壁画原作进行临摹学习(案例4-6)。因而相较于对大师素描的临摹而言,面对壁画进行素描临摹是更为困难的,这是因为素描手稿中的造型,已经经过了大师本人的概括和凝练,学生所需要做的,不过是将这种概括的成分理解把握并还原到自己的临摹学习中罢了。但是,这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其概括的实质和源头,因此,学生仍旧需要对壁画进行临摹,将大师素描手稿中理解造型的方法,带入壁画临摹转化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造型提炼的方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践中,能明显看到,学生在临摹素描作品时,似乎暂时抛弃了以往惯常的手法,努力模仿大师素描中的描绘方式,但这只是一种假想,因为如果学生不理解这种描绘方式背后的观察方法, 那么他们就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一种所谓的手法(Manner),因而在对壁画的临摹中,就很容易地会放弃这种方式,回到以往惯常的观察方式中。他们无法理解,在素描和正式的壁画图像之间的本质关系,实际上,无论是线,体积还是光影,都只是表现的一种手段,真正核心的仍旧是造型的基本规律,同样的事物,既可以用线来表现,也可以用光影表现,但是他的核心都是作为真实存在的客体本身。只不过由于对象某些属性具有独特的突出性,艺术家在绘制素描的时候,会有意强化这一因素罢了。在这里,经常会涉及到一个教学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手法和造型的关系,我认为这是表层逻辑和底层逻辑的关系,理解表层逻辑自然要以底层逻辑为前提,但是学生是否有必要在理解底层逻辑的基础上,也尝试模仿大师素描的手法,这是争论的焦点。我认为这是有一定必要的,这就好比临摹书画,学画者必然会模仿画家本人的绘画方式和用笔,从而体验内在的造型规律一样,在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手法之前,完全忽视手法,会带来表里逻辑的割裂。
图6-7 考前速写示范中的衣褶归纳,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画谱式思维
图8 拉斐尔的素描手稿,通过不同手法,材料对衣褶进行的研究,可以看出是一种真正的研究态度
图9 帕尔米贾尼诺对衣褶的研究
因而结合学生对拉菲尔素描作品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几个常见的问题:1)考前套路严重,对形象有一种模式化的理解2)对线条的理解不够,习惯用考试的“书写式用线”,显得潦草,不严谨3)对体积和造型的理解表面,照抄光影调子。这些问题和之后我要讲的素描中的问题很相似,但是有区别,在考前的模式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素描和速写有着刻板印象,以为素描(drawing)是一套体系,速写(sketch)是一套体系,实际上这样的划分是19世纪才出现的现象,古代希腊作家普林尼(Pliny)所提到的速写式(sketchy)主要是指一种未完成的,潦草的效果,而非专门画种。在大师的研究作品中,我们很难人为地划分这种界限。往往素描作品不过是更充分的速写,而速写则是更潦草概括的素描而已。不过对于刚脱离考前的学生来说,这种关系似乎不明确,比如,他们的速写呈现出和素描不同的描绘方式,速写是勾线的,而速写则是切形式构型。当然,他们的速写用线并非大师素描中的线条和轮廓(lineamento),是一种装饰性(ornato)而非功能性(funzionale)的线条。考前素描的装饰性却主要是一种手法式的,他们往往会根据自然中的衣褶进行样式化的总结,从而形成一种衣褶套路,尽管也考虑了人体的结构点,但是其线条本身却有独立于实体存在的趋势,比如通过环状的,管状的,之字形的,螺旋的进行分类,他们对待丰富多样的自然界采用的是画谱式的描绘方法,甚至对线条的粗细,轻重的规定都有一种模式,因而面对同一类型的衣服时便会产生千人一面的感觉。其造型的联结总体也显得不够自然,经常会过分夸张和扭曲(图6,7)。相比之下,大师的速写草图却没有出现这种趋势,尤其在拉斐尔和达芬奇的衣褶研究中,不仅研究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描绘的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自然客体的细节和整体的把握游刃有余,展现出细节的多样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图8,9)
案例7:这里展示的分别是学生的临摹(7A,7B),拉斐尔的素描手稿(7C)和壁画局部(7D),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天使衣褶的描绘中,很难理解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衣褶的形态和变化。在拉斐尔的素描(7C)中,他很好地运用线条暗示了衣袍的松紧关系和体积,而在壁画中,可以看到线条的关系被转化为了白色透明布料的质感,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人体的理解上
案例8:这里展示的分别是学生的临摹(8A),拉斐尔的素描手稿(8B)和油画局部(8C),这里可以看到学生在通过铅笔和粉笔表达形体时,由于过多注重质感和影调的关系,从而破坏了体积的转折关系,在拉斐尔的素描中(8B),背部(a),正面(b)和转向手臂的侧面(c)的转折关系表现得十分到位,整体,富有逻辑感,这种逻辑感即便是到了油画中也被保留了下来。
不过和素描不同的是,考前素描正是因为这种线性的描绘手法,使之避免了素描中经常会出现的“琐碎”的问题,但这只是一种对问题的掩盖,而非解决。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有色纸的绘制中,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很多素描为了追求浮雕感,往往会通过有色纸建立中间色调,并通过粉笔提白来强调凹凸效果,这在拉斐尔中期素描中是相当常见的。但是考试的观察方式让学生很难一下子转化到这种工作思路。比如在案例7中,学生被我要求临摹拉斐尔的圣母和平祭坛中天使形象,这里的天使形象的特殊性在于,他的衣褶白而透明,浮现在黑暗的背景前,不像是通常意义上代表暗部的衣服线条,学生在理解这种形态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困难,因而不知道如何用白色粉笔将这一部分转化为流畅的线条。同时,在案例8中,可以看到在有色纸上表现衣服硬朗造型的尝试,学生在通过用白粉笔提白亮部的时候,没有像在素描作品里那样,体现出亮部块面作为一个整体的连贯效果,由于过度地依赖于白色光影本身的效果,从而误解了形体的转折关系。这些都说明了考前速写教育中对体积和线条本质概念的忽视。
案例9:集体临摹壁画,调整前(9A)和调整后(9B)。课后学生对拉斐尔壁画的集体临摹,是为了模仿大师带领学徒进行集体创作的过程,可以看到,这里面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速写能力,也有互相分配工作和协调的方面。修改前的习作显然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主体人物比例的错误,主次的错位等待。通过这样的临摹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手中这些速写摹本的意义所在,他们并非单独的存在,而是需要和其他的部分配合,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部分被考虑。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我已经向各位大致介绍了本次美院课程设置的目的,无疑,这是一次尝试,时间只有短短两天,不过却是一次全新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追本溯源,从源头让学生重新确立对于素描和速写概念的真正定义,并且通过课程能够告诉他们什么样的一门课程,才能算作是真正的临摹课,作为一堂临摹课,我们临摹的范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研究态度去对待摹本,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摹本和对应原作的关系种种,我想具体的方法我已经在上文中做出了初步的阐述。下一期的文章中,我将进一步地通过更完整的临摹训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典素描的核心理念。
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丁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师从常青。封治国教授,研究生期间就读卡拉拉国立美术学院,师从古典油画教授G Chiapello,曾在意大利知名画廊举办多次个展,多次荣获国内外包括ARC大奖赛和美国肖像大奖赛等重要国际绘画奖项,同时在国内各大美术高等学院院校举办学术讲座,多次发表论文于A级核心期刊,受到陈丹青老师推荐和认可。如此他身兼绘画和理论研究二职,创办了Arche溯源艺术空间,就是为了给各位带来思想和实践上的美育教育,希望能够各位广大艺术爱好者带来思想和文艺上的熏陶。
以下是作者教学期间进行的素描讲座视频,配合教学方案同步进行:
文艺复兴古典素描的演变及其概念(上)
文艺复兴古典素描的演变及其概念(中)
文艺复兴古典素描的演变及其概念(下)
关于文艺复兴素描讲座的文字内容,链接如下:
溯源艺术空间
Studio di Arche
追本溯源,回归经典,致力于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人文绘画教学及专业绘画能力的培训
暑期课程:欧洲古典坦培拉油画研修班
1.14-20,1.28-2.3
作者个人作品
《阿伽门农》(Agamenone) 150x190 2018
《垂死的伊菲革涅亚》
《演讲者的影子》
《待价而沽》(Desferri et veniri)布面油画,50x60,2022
《女先知》(Sibyl)木板古典油画
《路易十六的头颅》布面油画
《小孩和金丝雀》 古典坦培拉
工作室学员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che溯源艺术空间”作者:丁坦(ID:wenyifuxingshetu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