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冠丞
陈氏铜炉及巧生炉制作技艺传承人
苏州市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失腊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2021年6月
陈冠丞形象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
● 冠丞恭造 徽宗听琴炉
● 往右滑动查看更多「巧生炉」
周星驰的一碗
“黯然销魂饭”
他,19岁当家理事
拜访收藏家马未都、接待领导政要来访
成立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将巧生炉这门传统技艺纳入市场推广体系
不到30岁已经把陈氏“巧生炉”事业
推到一个高度
● 冠丞恭造 狮耳侈口方熏炉
当问起在父亲的盛名之下
他要如何超越时
陈冠丞说,他没有想过超越
如果说马未都的“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代表了陈巧生的时代
那么,陈冠丞追求的可能是
周星驰的那一碗“黯然销魂饭”
把简单的事一直做下去
在纷纷扰扰诱惑频繁的现代社会里
也很酷
● 冠丞恭造新品 唐风五伦狮耳熏炉
唐风熏炉多繁简结合,呈现盛世气派。全炉三层,以鸳鸯为钮,搭配镂空如意云纹炉盖;中间筒式炉身,精铸锦底回纹,上铸描金《五伦图》,炉身两侧搭配瑞意狮耳,平添对称沉稳之感。
炉座收腰,底部外鼓,即显灵动层次,亦反衬炉身线条。
成炉所耗之功,集镂空雕铸,深浅浮雕,描金錾刻于一体,形意相称,寄理于器,古风古意。
「传世仅三千件的宣德炉」
狭义的宣德炉,是指明宣宗时期,暹罗国进贡的三万多斤铜料最终仅做出三千件铜炉。反复锤炼使得这批铜炉铜质精粹,皮色研巧,造型古雅。由于价值的不可替代性,这批铜炉有了专属的名字“宣德炉”。
● 早在明代,“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不仅极难获得,价格昂贵,而且文人普遍已不用它来焚香了。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马未都的一句“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将巧生炉在收藏圈里人尽皆知
● 陈巧生
江苏省级非遗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陈巧生
出生于铜炉世家
为陈氏铜器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
承艺四十年,专攻“宣德炉”
曾经有整整八年的时间没有出门
每天工作18个小时
脊椎和关节都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承艺的艰苦与漫长没有白费
陈巧生所制“巧生款”的古韵铜炉
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充满灵气,宝光内敛
几乎再现了明清“宣德炉”
从此“巧生炉”也成为收藏界认定的臻品
陈巧生所制“巧生款”的古韵铜炉
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充满灵气,宝光内敛
几乎再现了明清“宣德炉”
从此“巧生炉”也成为收藏界认定的臻品
用铜炉记录伟大的时代
陈冠丞从小在制作铜炉的环境里长大
从小就耳濡目染,深知做铜炉的不易
铜炉厂里到处都是铜屑和灰尘
浇铸时候的铜水温度有一千多度
制作一个线条简单的铜炉,至少要半年的时间
● 六百年来炉业首创
融姑苏美物,美亭,美景,美色,美意于一体
姑苏繁华六景亭式炉
个性沉稳早熟的他
早早完成了传承技艺的任务
但他的探索不止于此
陈冠丞以为,沿袭传统固然可贵
可是作为一个恰逢盛世的现代人
新的作品,要倾注美学素养,更要吐纳盛世气息
「陈冠丞的创作心得」
作为东方美学的代表性器物,铜炉近千年来的造型演进是东西文化兼收并蓄,相互融合的过程。
通常而言,在铜炉创作的过程中,大器型首先最求宏阔的气场,小器型则强调精巧的心思,毕竟文玩领域更习惯这样的通律。但我认为,这只是见山是山的第一层境界,如果超然形制的限制,小中见大,繁简相应,才是成熟的创作思路。
他独特的现代美学素养
让巧生炉面貌为之一新
他开创性的将深浮雕,錾刻,
银丝镶嵌等装饰技艺融入铜炉制作
同时还研发出大红袍等明代经典皮色
● 大红袍皮色
在传统器物气质中融入时代性语汇
一边遵循传统叙事,一边传达时代精神
提炼出表达人文品味的当代铜炉艺术
可以说,在父亲的盛名之下
陈冠丞依然在技艺上独树一帜
相继在苏州博物馆,北京集美博物馆
和上海观复宝库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特展
● 「冠丞恭造」新品 青烟供养玉玲珑
冠丞恭造以古题制新炉,造一新器,创炉型新篇。
太湖奇石,自然天成,世人以瘦皱漏透为风。今番入炉,取其雄壮沉实之姿,塑嶙峋之态,精铸涡沟环洞,形若玲珑奇石,实似伏虎团云。燃香于内,轻烟飘渺萦绕石状炉体,沉烟下落,若烟瀑顺莲瓣徐徐荡落。
最年轻的90后馆长
由于上世纪环境的限制
老一辈传人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制作
复原古代宣德炉
到了陈冠丞这一代
他常常往来于各大博物馆,参加了无数拍卖会
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收藏体系
陈冠丞想要把这些沉淀下来,让更多人了解
他主持成立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2300多平米的展馆
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
他只有一个热切的希望
将铜炉传统手工艺带到大家面前
铜炉不仅仅是旧时贵族专享
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传统铜炉文化的魅力
如今巧生炉博物馆已经成为苏州地标建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了不起的匠人”(ID:lbqdjr201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