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
这便催生了高而稳、雅趣盎然的官帽筒,它于嘉庆年间一经创烧,便一直流行于晚清至民国......
帽筒的发展与演变
帽筒,俗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
在清初,康、雍、乾三代,官帽多用球形帽架承托。
直筒形状帽筒大约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普及。
直到晚清仍有烧制,后器形逐渐演变,发展为类似花瓶的陈设器,兼具实用与观赏功能。
清光绪8年(1880年)、清同治12年(1862年)、清光绪9年(1883年) 程门、金品卿、王少维 浅绛彩绘画集锦帽筒
尺寸:高28.5cm 成交价 RMB6,900,000
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清代、民国帽筒品种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有青花、五彩、粉彩、浅绛彩等。
造型有圆形、四方形、六棱形。纹饰题材也很丰富,常见纹饰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
一开始,帽筒只在官家使用。
等候上朝的间歇,下朝归家之际,官帽都被端正地摆放在帽筒之上。高高的帽筒,正好托举起帽身,让花翎自然舒展,保证了官帽的不走形。
青花留白冰梅纹帽筒
从光绪开始,帽筒走入寻常人家,成为厅堂几案上的陈设。
讲究的人家,在左瓶右镜之外,还会摆放自鸣钟,取钟(终)声(生)瓶(平)镜(静)之意。
帽筒就摆放在自鸣钟的前面,因为已经是观赏为主,此时的帽筒就不再设计开口,浑圆一体,会被用来盛放细长零碎之物,如掸子等。
再至后来,帽筒成为婚嫁中新娘必备的陪嫁,所谓“帽筒一对”是也。
如此安排,不仅是希望夫妇二人出双入对,感情和睦,更是祈盼开枝散叶之后,儿孙后辈也能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矾红缠枝宝相花福寿镂空帽筒
帽筒的造型特点
帽筒承接清代的冠帽架,形态设计参考古铜器舰、筒花舰、箭筒、笔筒等经典造型,并在使用过程中结合时代特点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
粉彩无双谱镂空帽筒
帽筒产生之初注重实用,因功能的特殊性而被视为身份等级的象征,成为官宦之家的必备之物。
帽筒的造型主要有圆柱形、六棱形、四棱形以及仿青铜器的形等,但不管是哪种造型,都是直上直下、一通到底,它寓意着文人仕族“一统天下”的治国宏愿。
五彩花卉六棱镂空帽筒
“大清同治年制”款五彩灵猴献寿镂空帽筒
因放置官帽的最初功用,早期的帽筒,多数是六棱形,带有镂孔“开窗”,用来通气和熏香,又增加了装饰效果,不过随着装饰性不断增强,海棠孔逐渐被取消。
近期,域鉴APP的严选优品中上新一晚清·秋葵绿釉雕瓷双龙戏珠纹帽筒一对,愿请诸君共赏之。
更多精彩 ▼
●颜色系|深埋地下千年,惊艳现身的唐三彩可没那么简单! ●考编热!陶瓷圣地——御窑厂的「编制」,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瓷器收藏:老话“一方顶十圆” ,这个“方”怎么这么牛?
![]()
![]()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域鉴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域鉴”(ID:YJ-c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