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下破房子改成博物馆,展出前女友的4000个烟头
我们不需要史诗,我们要小说;不要集体,要个人;不要大而昂贵,要小而平凡。就像纯真博物馆那样。
——奥尔罕·帕慕克《一份谦逊的博物馆宣言》
纯真博物馆
这是诺奖得主帕慕克在小说《纯真物件》中写的一份“博物馆宣言”,其中提到的“纯真博物馆”,既是他在2008年完成的小说,也是他在家乡伊斯坦布尔建起的一座同名博物馆。
帕慕克说:这个博物馆并不是小说获得好评后我的一时起意,小说的诞生也并非源自博物馆的成功。而《纯真物件》则是帕慕克为现实中的博物馆创作的一份藏品目录,同时也介绍了伊斯坦布尔的景观以及风情传统。
纯真博物馆内部
这幢通体暗红的三层小楼里,里面装满了一个名叫凯末尔的男子对昔日恋人芙颂的眷念。他们是《纯真博物馆》小说的主人公。
“从芙颂消失那天起的339天后,我终于再次见到了她。这之后的7年10 个月里,为了看芙颂,我去了她家1593次,积攒了芙颂的4213个烟头。”
博物馆入口处,整整两面墙的烟头被钉在3米多高的墙上,每个下面都有小小的手写文字,注明芙颂是哪天抽的、那天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有些烟嘴上还残留着口红。“千万别认为我在用无用的东西充斥展柜,因为每个烟头的形状,都是芙颂掐灭它时感到的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帕慕克如是说。
烟头墙
博物馆的83个展柜,对应着小说的83个章节,装满了在那一千多次造访里,凯末尔明拿暗偷芙颂用过的耳坠、香水、手帕、钥匙、扇子、盐瓶、纸牌、报纸、裙子、云母弹球、洋娃娃胳膊、门把手、木梨刨子、小狗摆件、烟灰缸……即:与芙颂有关的一切。
博物馆以耳坠部分作为LOGO,也被赋予了时间的意义,在与挚爱相处的9年间,他一直陪伴着她,即便无法相爱,所以也就有了“爱恋的另一种方式是靠近她”。
博物馆内女主人公芙颂“有关”的物件
帕慕克经年游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古玩市集、跳蚤市场,收集一切在小说中他描写过或将要描写(他会为物件专门创造情节)的物件,最后以凯末尔的名义,让它们出现在纯真博物馆中。
帕慕克的选品条件无疑是苛刻的:时代、美感、真实性等等;而对书里的凯末尔而言,选择物件只有一个条件,即:芙颂触碰过。
凯末尔用15年时间走完1743个博物馆。也许这是现实中帕慕克游览过博物馆的数字,或者更多。
这位痴迷于博物馆的小说家对博物馆有着他独特的营造哲学,他反对诸如大英博物馆或卢浮宫那样的大型国家级别博物馆,提倡小型、个人化、有特色的私人博物馆。
2014年,纯真博物馆获得了欧洲年度博物馆奖,授奖词称它“纯真博物馆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一种新形式:规模精致小巧,讲述平凡个体的日常故事,保存独特的本土文化记忆。它以非凡的创意在博物馆领域树立了新典范。”
纯真的灵魂不屑于宏大叙事,他们真正关注那些普遍的、平凡的脉搏,再细微的触动也被视为天体相撞。因纯真而丰沛,继而生出慷慨,贫瘠虚弱得以被滋润。还有比这更慈悲的承诺吗:纯真博物馆的大门,将永远为那些在伊斯坦布尔找不到一个接吻之所的情侣们开放。
除了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还有一些契合“谦逊哲学”的场馆空间,比如起源于克罗地亚的失恋博物馆、获得今年欧洲年度博物馆奖(EMYA)的荷兰心灵博物馆,以及日本丰岛的心跳档案馆。
失恋博物馆
世界上第一家“失恋博物馆”建立于2006年,坐落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Zagreb)上城区,展品是100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人们所捐赠的“爱情遗物”。
世界上第一家失恋博物馆
在博物馆官网,设有“藏品征集”和“故事征集”专栏,吸引全世界的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故事,同时了解其他人的经历。
失恋博物馆的创始人Olinka Vistica和Drazen Grubisic是一对相恋了四年的情侣。两个人分手时处理共同物品,开玩笑说需要建立一个博物馆来存放,三年后,这一戏言成为了现实。展品最初来自这对昔日恋人的私物以及朋友们的相赠,包括而不限于恋爱日记本、情书、照片和订婚戒指等,每个物件都见证了一段或遗憾或庆幸的分离。
博物馆内部分展品
比如一名失恋男子捐献了斧子,他曾用这把斧子来摧毁前女友的家具。每天毁一件,“越劈,我的沮丧就越少。就这样,这把斧子变为疗伤工具了”。
斯洛文尼亚的老太太捐赠了一枚戒指。二战时,她与身处奥地利战俘营的一名士兵悄悄通信并相恋,士兵送了她一枚拿破仑金币,种种原因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老太太把金币打成了一枚戒指,六十多年未曾离手,最终它成为了失恋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
除了实体的固展空间,失恋博物馆还长期寻求合作,到世界各地做巡回展览,阿根廷、波斯尼亚、德国、新加坡、英国等,足迹遍布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还在洛杉矶开设了分馆。
在中国,大批“失恋博物馆”在2018年后如春笋般层出不穷,一城多馆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廉价的印满了各种QQ空间葬爱系文字的巨型KT板是这些“博物馆”最常见的背景墙。粗糙的空间仅是借着“失恋博物馆”的名号收取门票,毫无生命力可言,因此毫不意外大多都像秋天的叶子——该黄的都黄了。
而失恋博物馆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让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唤起了人们的同理心。“失恋”是大部分人的共同经历——人类的悲欢是可以相通的。无论个体状况有多不堪甚或惨烈,都能从那些展品和背后的故事里,获得或多或少的治愈,哪怕只是获得一点“原来不是只有我这样”的认同,也会为重新开始输入力量。
就其征集和巡展的方式而言,“失恋博物馆”更像一个艺术项目,照亮了生活中的幽暗。如果说艺术疗愈听起来总带着些“只可意会”的玄乎气息,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的做法或许会带来一些改观。
博物馆处方笺
蒙特利尔美术馆和当地医疗机构合作,推出了“博物馆处方笺”计划,相当于官方盖章了艺术治疗的可行性。
蒙特利尔美术馆
“博物馆处方笺”计划一经推出,蒙特利尔地区即有逾百位医生注册登记,试行范围包含精神科、内科与肿瘤科等。患者可凭借处方笺,携伴免费前往蒙特利尔美术馆参观各项常规展和特展。此举堪称医疗与艺术跨界合作的一大步。蒙特利尔美术馆官网强调:坚信艺术对身心健康福祉有正面影响。
参与这项计划的一位医生表示,过去开出药方时,极少不必担心任何副作用,“我们总是问自己还能做什么”,如今得以开具“博物馆处方笺”,她认为至少可以为患者提供“幸福时刻”。
医生与患者的“幸福时刻”
也许,目前只有法语区的医患,才能心甘情愿让艺术介入生理治疗。
心灵博物馆
2022年的欧洲年度博物馆奖,属于荷兰的心灵博物馆。这一博物馆有两个馆址,分别位于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
前者所用的建筑曾是中世纪麻风病人的聚居地和收容所。欧洲年度博物馆奖组委会表示:这次重建是整个博物馆界人性化的突破。
心灵博物馆
欧洲年度博物馆奖网站上的一份声明表示:“心灵博物馆告诉人们,博物馆可以在小群体精神健康项目的基础上做出更多贡献。博物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社会,前提是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人道思想,关心和尊重所有人类。”
心灵博物馆冥想室
作为一个关乎人类心灵的博物馆,它提出并成功执行了一个结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化的项目,在其管理方案方面表现突出,它与国家精神健康基金会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其展出内容和概念性展览对其工作人员和不同的观众都具有当代意义。
心灵博物馆内部
欧洲年度博物馆奖评委会主席玛琳·穆里欧评价它:采取了人性化、有针对性、变革性的独特探索方式,具有赋权意识,激发人们的共鸣。而“人性化、变革性的探索方式”,正是艺术家们所尤为擅长的。
心跳档案馆
法国观念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自2008年始,就展开了一项收集心跳声的持续性计划。
波尔坦斯基以探索记忆、个人以及文化历史著称,他在艺术实践中运用了包括雕塑、绘画、摄影和视频等一系列语言,最知名的作品通常包括来自匿名对象的亲密物品,例如个人照片和衣服。模糊的个体反而使得人的共同命运开始显现,由此带来更普遍的思考和反省。
濑户内丰岛心跳档案馆
陌生人的心跳声构筑了共同的记忆场所。远眺海平面的同时,伴随着忽明忽暗的灯泡,来自世界各地的心跳在耳边交错。除了名字、日期和采集地,你对它们的主人一无所知,却在听着只有最私密的时刻才能听得到的心跳声。
2018年,波尔坦斯基接受重庆懒坝美术馆的邀请,在武隆设立心跳博物馆,继续收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的心跳。建筑主创团队选择了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他们认为混凝土的力量是深沉的、向下的,以此回应波尔坦斯基的艺术母题:从苦难出发,面向死亡。
重庆懒坝心跳博物馆
悲悯苍凉是这位犹太裔艺术家的底色。
他说:我们听到心跳声,更能感受他们的缺席。记录并不能够反抗死亡,死亡永远在那里。记录只是留下一种回忆,以此证明他们曾经的确存在。
收录心跳声
波尔坦斯基于2021年逝世,享年76岁。若说“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那像帕慕克和或者波尔坦斯基这样的创作者,将得以永生。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暄和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