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举办“上洛”特展:让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面对面

洛阳博物馆举办“上洛”特展:让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面对面






“新·乡土志系列展”首站“上洛”特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以破壁与对话为核心,探索如何提升博物馆展览的开放性 / 图:转自洛阳博物馆


9 月 28 日,“新·乡土志系列展”首站“上洛”特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这场将持续至 12 月 30 日的展览由洛阳博物馆主办、生长实验室协办,策展人为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徐坚,共创团队包括艺术共创陈彧君、建筑共创刘宇扬、时尚共创苏芒、音乐共创蔡东铧,以及多位重要艺术家与设计师等等。


整个展览分为“伊洛之间”“华夏聚汇”“世界同在”三个单元,以与衣食住行、社会结构、艺术与信仰相关的历史文物为线索,与包括当代艺术、音乐、舞蹈、建筑以及时尚等多领域的创作交相呼应,让历史悠久的古老文物与多姿多彩的当代文艺并肩而立、破壁交流。


此次展览所表达的主要议题是“乡土”。作为中国艺术、文化和生活的核心议题,乡土志的表达在此前的讨论里大多是以文字形式和书写形式展开的,其他形式的表现相对有限。此次展览对此做出了突破性尝试,充分利用包括书写在内的多种介质,力求为公众提供全面审视和展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机会。




“上洛:新·乡土志系列展”的宣传海报(上)与展览照片(下)/ 图:转自洛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在地点的选择上,策展团队选择了孕育中华文明的核心城市之一——洛阳。从雒邑、京洛、大邑到神都,洛阳可谓是中国年代最早、延用最久的古都。这里是律令制度和文化成就的承载之地,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之所向的精神故乡,这样的地域特征与此次展览的主题可谓形神相契。


此次展览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策展团队对于空间、展品、展览线索的探索。在此次展览的策划理念中,“重组”成为重要元素。之所以力求创新,是因为策展团希望队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探索出“开放性博物馆”的具体应用模式。


由徐坚教授提出的“开放博物馆”,对博物馆和公众关系的解释和猜想,主要是指博物馆在实现物质性和实务性开放后,继续走向精神性和知识性开放的发展模式。在当代社会里,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承担着审美培养、文化教育、文化治理等多种功能,周末或者节假日,前往博物馆参观也已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活动。博物馆与我们的家庭生活、工作、娱乐关联了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兼具教育价值与娱乐性的“上洛”特展,吸引了不少家庭带孩子一同参观 / 图:转自澎湃新闻,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刘俐拍摄


博物馆并非是从一开始就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在现代博物馆诞生之前,艺术品的拥有或观赏,往往是皇室、贵族、学者等少数群体才拥有的特权,直到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后,艺术、展览、博物馆等概念才开始与广大民众与日常公共空间联系在一起,才使得如今的公众能够无差别地参与到艺术欣赏的活动中。


不过,虽然从客观条件上来看, 社会公众如今确实在物理意义上获得了接近艺术的机会,但就效果而言, 这种“开放性”仍是有待完善的。


一方面,博物馆在布展时的空间设计、动线设计、展览形式设计等,会影响观众对于展览内容的理解,若不够合理便会对 “开放性”产生影响,使得公众产生距离感甚至感到迷茫。另一方面,对普通观众而言,在解读展览内容和具体的艺术品时,需要调用到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如果策展团队未能及时在需要的位置提供所需信息,则有可能使得观众的理解不够充分或甚至进入误区,同样会对“开放性”产生影响。


这种对于“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成了此次“上洛”特展的策展重点。就如徐坚教授所强调的那样,这“不是一场传统的展览,不是隔离审美的展览,也不是只属于少数人话语的展览,而是一场全民的、全面的展览,向吾国吾民、吾乡吾圭致敬的展览。” 为了充分达成开放性, 策展团队做了一系列努力。



“上洛”特展宣传图 


首先,策展团队以融合、开放作为此次展览的原则和精神,努力追求将文物和现当代艺术作品、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视觉形象艺术和听觉艺术、精致艺术和草根艺术的深度融合。就如澎湃新闻所评论的那样,这样策划,充分展现了博物馆如何接纳不同的文化形态并为己所用。正如策展人徐坚教授所言,“超越并置,实现融合共创”,使得“原本归属不同空间里的艺术形态共生于同一个空间里,相互呼应,发生化学反应,激活每一个来到展厅中的人”。


而在设计展览的新思路上,策展团队也做出了改变。比如,在器物展陈方式上进行了变化,以人手形状来托举石器,设立成三重叠影的何尊等。同时,在展厅中,策展团队还设立了三处“欢迎触摸”的装置,一改博物馆里“只可远观”的传统规定。




“上洛”特展中,当代艺术与古老文物并肩而立,新旧媒介互相补充,科技与历史交相辉映 / 图:转自洛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同时,此次展览也对公众参观博物馆时的体验形式与互动方式进行了创新。如,在展览的尾厅“安乐窝”中,策展团队将提供给观众双勾本复件,由观众创作后上传至微信平台,把单向展示变为了双向的互动交流。而博物馆将于 11 月下旬进行的下半场展览,还将以时尚走秀作为开幕活动,展厅内将更换一幅胡人牵骆驼俑,采取重绘壁画的现场活动形式,尾厅还将增加“安乐窝”的群众创作成果,展示观众创作的洛阳照片等。




邀请观众参与互动、发挥创意的“上洛”特展尾厅“安乐窝”/ 图:转自洛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这种对“开放性”的强调与探索,不会局限于某个机构内部,也不会止步于一场特定展览的高墙之中。在展期间,博物馆会积极收集公众意见,并特意在 11 月中旬设置了 3 ~ 5 天的关闭期,以基于前期展览与观众反馈进行调整。而在展馆之外,北京(腾讯)或上海还将同期举办一次学术讨论会,针对展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公众活动和学术研究来进一步促进展览的开放性。


在徐坚教授看来,开放性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对开放性的追求贯穿着博物馆发展历程,也昭示了博物馆的未来走向。


通过在展陈内容、形式和活动上的不断尝试,博物馆不仅能实现古代艺术、现当代艺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等的并置、交流和融合,还能够将主导权归还给社会公众,实现自身根本性的开放。这既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也利于博物馆自身的生存发展,并能在破壁与对话中促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化艺术间的交流,从而对整个文化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意义。



“上洛”特展宣传图(部分)



· End ·



文字:Chang Liu / JCC

编辑:Yifan



JCC 文创未来





J I N G

往期推荐


· RECOMMEND ·









JING CULTURE & COMMERC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JCC文创未来”(ID:JingCultureCommerc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