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带读】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更新——上海城市微更新实践综述

【论文带读】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更新——上海城市微更新实践综述


案例分析 | 论文带读 | 拆书稿 | 杂谈 | 专辑 | 网课

东西小院工作室:探讨有温度的建筑学






阅读笔记

2022.08.20





01
前言 
研究背景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是展现城市活力与文化底蕴的魅力场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提升建成环境及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也愈益强烈。通过政府、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市民的共同参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手段,不断改善、提升城市建成环境及其公共空间品质,对于当今城市更新的思考路径与涵养人文化、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极大的裨益。
02
概要、关 
概要

本文对所选论文(以下简称原文)进行阅读整理。原文主题为: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更新——上海城市微更新实践综述,内容包括对上海市微更新实践案例的分析,以及此类项目所涉及的城市管理者、设计者、使用者等多元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机制。
通过分析为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项目的设计与组织,以及城市管理模式和治理理念的更新带来启示,激发建筑学专业对于“公共营造”背景下建筑师身份角色和工作内容转变的更多思考。
关键词  
精细化治理;社区营造;场所;社会设计;设
03
论文拆解
文章结



摘要
系统梳理上海近十余年大量涌现的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微更新实践的原因、制度、技术要点和主要挑战。这是存量提质阶段 5 类城市建设的新工作面;两种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起到积极作用;小投入、大改观的关键是使用提升、场所营造、全生命周期设计,以及系统认知和精准干预;需要通过社会设计,才能把空间微更新转变为整合资源,培育社区产业、自治和认同的长效活力;城市微更新对建筑学专业的启示是设计行动主义的策略和方法。


城市微更新
原文中探讨的城市微更新是指“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和基本不改变建筑空间主体结构”,或者土地和物业性质从专用转为公用且不增加建设容量的前提下,“以满足社区生活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造、修缮和局部整治等手段,对小规模的公共空间或设施进行功能完善、品质提升”。


小贴士


微更新之“微”主要体现为:项目规模小,介入手段轻,功能日常生活化。城市更新不仅涉及城市建成环境和设施的整治和振兴,更关乎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更广泛的社区营造和自治,需要多元主体、众多领域理念与实践的共同创新和协同发展。



文中提到在上海进行的城市微更新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分别为历史风貌街区保护性整治的附属工程、城乡老旧居住社区公共区域的改造提升、拆除违建后的空间修复、城市基础设施附属区域的开放行动、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系统建构。

历史风貌区是上海整体城市空间中综合价值最高,也是问题最多、更新最困难的区域。以武康路更新为例,微更新设计既要改善社区生活和公共休闲的关系,又需尊重历史文脉。规划师挑选关键性沿街界面和节点,组织多位建筑师在城市设计基础上开展建筑和景观微更新。通过多层次的更新成功改变了武康路的整体面貌,提升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


武康路更新©摄图网_500237007


上海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设计(更新前)©建筑学报



上海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设计(更新后)©建筑学报


城乡老旧居住社区公共区域的改造提升中最典型的是复合功能的邻里中心和社区花园微更新,邻里中心通常利用住宅底层和既有闲置空间资源改造为便民服务及文体活动设施,社区花园微更新则源于对小区内部场地功能的梳理整合,以创造全龄友好的活动、休憩场所或参与式生态景观。同时社区微更新过程也可用以培育公众参与、居民自治力量,促进公共文化和社会凝聚力。


拆除违建后腾出的空间也是城市微更新的基地,比如浦东昌五小区西侧沿街店铺被拆后留下了长约 350m厚度不一的消极界面,对小区安全构成隐患。梓耘斋工作室采用传统园林中游廊的模式,将其改造成一座线性园林,可承载多样的公共活动。


浦东昌五小区西侧改©梓耘斋建筑



浦东昌五小区西侧改造平面图 ©梓耘斋建筑



另外还有利用轻轨、高架、防空洞等基础设施产生的“废弃空间”,转变成积极的公共景观、活动和服务设施和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系统建构,打造 15 分钟步行可及的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社区生活等微更新方式。
微更新的设计机制
在最近 10 余年的实践中,上海城市微更新值得参考的经验不只是少量亮点工程,还有多管齐下的设计机制建设。中心城区基本都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同时上海市成立直属事业单位——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为此后通过设计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更为专业、系统的制度保障。


微更新技术要点
关于城市微更新空间设计的技术要点原文提出四点:
使用提升为本 :日常生活的时空间重组。日常生活空间更新最基本的动力是改善使用,在过程中工作团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与在地居民共商共议,由居民参与体验与设计。


例如冶是工作室和格吾景观合作的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 417 号街坊更新,从拆除多个门禁代之以多功能便民公共驿站入手,到拆除围墙开辟健身步道和口袋广场、打造滨水慢行空间等,逐渐实现公共资源优化、社区功能完善,形成“共享街区”;



入口智能驿站 ©冶是建筑 






场所营造为重 :激发人与空间交互实现归属感;
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是城市建设的金律,微更新的空间往往为公共区域,使用人群复杂,所以必须对建成后运维有预判和预留;







系统认知,精准干预要求设计城市更新时要兼顾宏观与微观进行整体把控,梓耘斋建筑工作室多个项目都体现了系统认知、精准干预的微更新策略 。
社会设计 :从短期热点到长效活力
微更新从短期的热点项目、实验性运动、网红空间现象发展为长效的城市新陈代谢机制,需要更系统的社会设计。通过空间微更新整合资源,培育社区自治力量。通过空间使用与维护凝聚在地居民,强化社区认同。同时通过空间更新与运营拓展创新创意产业,助力社区发展。
如“社趣更馨”团队与街道合作愚园路上多个小微公共空间的改造和运营,也组织了“静雅武夷”街道品牌的营造活动,在改善两条风貌街道的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提升了创邑开发、管理的商务楼宇、园区的物业价值。同时通过社区营造,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运用媒体等手段使公共文化艺术及其展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

愚巷面貌变迁 ©社趣更馨






社趣更馨官方网站部分内容 ©社趣更馨



走向设计行动主义:
城市微更新对建筑学专业的启示


“设计行动主义”(design activism)主张将设计视为“可推动社会和环境进步的工具”,也是一项社会合作创新,这也将是存量更新时代建筑学专业通过设计促进日常生活的有效策略。


小贴士


“设计行动主义”是将设计与积极进取的行动主义相结合,让设计成为行动的一种载体。“设计行动主义”或“行动主义中的设计”不再将设计作为一种技术型的实践,而是认识到设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及环境进步工具的潜力和作用。

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将设计思维从从物的创造转换到关系的组织,如果说传统设计师是在分析既有问题和条件后形成结构性思维(如概念),然后制定确定的方案并遵循计划完成建筑物的话,微更新设计者更像“修补匠”(bricoleur),他们将各类“事件的碎屑拼合成结构”。
同时设计师要打破专业界限,具有前瞻性地介入策划,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创造无限的使用和体验内容,其美学创造则可综合不同的艺术和设计领域。从被动的技术服务到主动的生活方式建构,设计师需要洞察宏观政治经济和微观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把握互联网经济、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当下城市主体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并据此探寻城市空间与社会各类人群多样交互的物质可能和文化意义。

曹杨百禧公园场地区位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曹杨百禧公园七夕廊桥鸟瞰 ©朱润资


部分节点  ©朱润资



作者:大   树
排版:大    树
审稿:望歸山


应聘论文带读人请加
主编微信:ZRY517517
佛系公众号,非诚勿扰




欢迎加入QQ学习交流群

群号:984785552


☝客服小东
开通会员
专业书籍分享

案例分析 | 论文带读 | 拆书稿 | 杂谈 | 专辑 | 网课
转载及合作:ZRY517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