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银禧线与地下设计师

伦敦银禧线与地下设计师

基础设施是贯穿整个20世纪的主题,它们与在城市中作为集体遗产问题创造身份的可能性相结合,有点像纪念碑或是地标,点缀在不同的公共区域和不同的街区,就好像自赫克托·吉玛的巴黎地铁时代以来,它就一直“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充满希望的项目背景下,也有关于当地公共领域地位的激烈辩论,例如90年代的伦敦,当时英国和国际建筑界的一些最相关的名字都参与了重新定义地下银禧线,准备拥抱城市的东南部。


许多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似乎有意尽可能降低建筑师角色存在感,而伦敦地铁让一些建筑界的知名人士参与进来的决定就显得非常值得称道。尽管官僚舆论的气氛反对这种公众赞助行为,但它产生了自查尔斯·霍尔登伟大时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车站项目。伦敦地铁本可以在没有外部建筑师服务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将整个项目交给一家具有铁路经验的公司。



 


罗兰多·保莱蒂(Rolando Paoletti)被聘为伦敦地铁网络25年来首次重大扩建工程的调试建筑师,他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他可以安全行事,建造一组像维多利亚线那样的车站,仅通过装饰瓷砖来区分彼此,或者他可以冒险,让每个车站都不一样。


当然,他选择了后者。 


保莱蒂组建了一支令建筑界刮目相看的团队,很少有像这样数量众多的建筑师聚在一起参与项目,更不用说设计地铁线路。但让这份名单特别有趣的是建筑师的风格都非常相似,没有古典主义者,也没有后现代主义者,而且团队中之前只有诺曼·福斯特曾设计过地下系统。

与其考虑如何装饰车站,不如考虑如何取消装饰。

只要可以让土建工程暴露在外,

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尽量减少装修的需要。 

——

罗兰多·保莱蒂



 



团队成员有以更温暖、更私密的建筑和更学术的方法而闻名的奇怪的人、福斯特事务所的前雇员,他们也觉得目前的工作并没有将他们归入高技派阵营,毕竟高技派或多或少占据了保莱蒂的名单。


诺曼·福斯特拿下了金丝雀码头站,这是LU最不愿意讨论的站,以防它被指控在重要的地铁线路建设上预算超支;虽然金丝雀码头注定会成为仅次于牛津广场的第二繁忙的地铁站,但就其规模而言,花在它上面的钱并不比花在柏蒙西上的钱多。 


另一位前福斯特员工迈克尔·霍普金斯显然是威斯敏斯特的不二之选,因为他也在设计地面上的新议会大楼。除了知名人士之外,年轻的韦斯顿·威廉姆森公司受委托处理伦敦桥最复杂也是最大的车站之一,特立独行的建筑师威尔·艾尔索普接管了北格林威治。



 


刚刚完成一本关于大型结构建筑的书的克里斯·威尔金森负责了坎宁镇的巨大火车站。这是整个项目中唯一的纯建筑竞赛,其余的是在收费招标的基础上选择的。


查尔斯·霍尔登的皮卡迪利线设计证明了效率和优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对于许多建筑师来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起点。但比霍尔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银禧线延长线的建筑师希望打破LU当时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尝试。


一位建筑师说:“你只需要去看看像尤斯顿这样正在翻新的车站,就知道什么不该做”。在过去的十年里,伦敦地铁花费了大量资金来改善其最繁忙的车站,结果只换来了花哨的站台瓷砖、容易遭到破坏的座椅和带有恐怖氛围的荧光灯。 



01|伯蒙西

Bermondsey


如果有一个车站因其对社区的潜在影响而引人注目,那就是伯蒙西。新车站周围没有办公楼,也没有与现有的交通工具相连。这里破旧的住宅区和废弃物与伦敦市中心直接相连,就像维多利亚线出现之前的布里克斯顿一样。


但银禧线的理念是平等对待所有车站,无论是金丝雀码头的展品还是柏蒙西市中心的车站。直截了当的设计本来就是一个经典的伦敦地铁站,即街角的一栋建筑,自动扶梯通往广场和两侧的站台。自动扶梯位于裸露的混凝土之间,经过未装饰的水平桁架和垂直叶片墙,结构解决方案具有最显著的结果。


几乎三分之二的盒子顶部是玻璃的,允许日光渗入平台,从街道上可以看到这种效果,因为售票大厅就在街道水平以下,是全玻璃的。





 



02|坎宁镇

Canning Town


银禧线延线在坎宁镇站前从隧道中出现,因此新线与现有的BR北伦敦线、即将完工的码头区轻轨和未来的公交车站有交汇处。


第一个提议包括三个平行的线性结构,每个结构都与一座高架桥相连,并由自动扶梯周围的结构柱支撑。也决定整合BR线,由于场地限制,迫使DLR平台升高。第二种方案与第一种方案一致,单一的大厅仍然存在,但挪到地下,连接所有三条线路和一端的公交车站,内部采用铝材包裹,并通过两个屋顶灯提供自然采光。




 




03|北格林威治

North Greenwich


后工业时代的格林威治半岛计划重建充满了办公室、商店和住宅,北格林威治站位于前煤气厂的旧址上,连接伦敦市中心和金丝雀码头。


北格林威治没有与任何其他线路的交汇处,但在地面上它与一个新的停车换乘巴士站相连。地下三条轨道为西面提供了倒车设施。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像南肯辛顿站一样采用明挖,但场地所有者热衷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潜力,所以这个车站现在能够支撑上面的六层楼。


车站两端的入口售票大厅允许乘客下降到一个线性大厅,大厅悬挂在两条轨道上方,自动扶梯提供通往三个平台的通道,这种安排打造出沿线最具活力的空间之一。



04|金丝雀码头

Canary Wharf


整个车站建在金丝雀码头和苍鹭码头之间现有西印度码头内创建的挖填山谷内。有两个入口,一个在西面用于金丝雀码头和与DLR的交汇处,另一个在东面用于金丝雀码头的后期开发。


两个入口都有钢化多层安全玻璃制成的两个巨大“气泡”,位于周围的公园中,成功将下面的车站上空美化。地下两个入口通向一个连续的空间,其宽敞的高度构成了大部分的挖方和填方结构,一排排自动扶梯通过售票大厅地板上的大开口将乘客和日光运送到站台。




 



保莱蒂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车站一旦建成就会遭到破坏,表面也会被涂鸦毁容”。因此,材料维护成本尽量低,例如由韦斯顿·威廉姆森 (Weston Williamson) 设计的不锈钢、混凝土和彩色铸铁面板,它们在伦敦桥的整个车站都适用,并且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


其他连接线之间以及下至月台层的路线经过简化,可以降低抢劫案的概率,福斯特设计的玻璃安全屏风贯穿月台,防止人们跳下或被推下火车,屏幕上的门与地铁的门对齐,并且只有在开门时才会打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chiWorld世界之旅”(ID:archi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