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 属于我的博物馆

伦敦 | 属于我的博物馆

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文:Zaine | 图:Zaine/网络
主编:嗨皮不二 | 排版:往事随风
首图:© Shane Taylor



“你知道为什么,无论聪明人还是傻子,没有一个人会乐意离开伦敦?

没有,一个也没有。

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就是厌倦了生活。

因为生活能赋予的一切,都在伦敦。”

——塞缪尔·约翰逊

© Shane Taylor


Part I

引子

五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我登上了去往希思罗机场的飞机,那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造访伦敦。


两周的旅行快得仿佛刹那。

后来,我常用“过于草率”这个当时很时兴的词语形容那次游学旅行。


如今,岁月的磨洗已经让脑海中的景象变得漫漶不清,疫情的阻隔又使得远方的天际线显得更加渺远。


伦敦的记忆似乎仅被封存在了几张剪刀手的游客照中和几段被迫写下、无疾而终的所谓“游记”里,早已如梦境般,在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远去了。


那时不曾想过的是,多年之后,这段封存于记忆中的琥珀在午夜的灯光下折射出瑰丽的光线,我静坐观之,描摹下来成为了这篇文章。


© Shane Taylor

所幸我素来不喜欢空着手回到真实世界,我仍拥有那些我从伦敦带回的宝物——


一摞明信片,一座微缩模型,两盒矿石标本,一张车票和一枚勋章,两本书,几张邮票,一张已经翻到微微破烂的伦敦地图——如今仍在我的抽屉、书架、桌面上“永久居住”。


这些东西不可避免地证明我的漫游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就像柯勒律治的主人公,醒来发现手中握着梦里的美丽鲜花。


© Shane Taylor


那些伦敦阴雨的日子里,经由我稚嫩的手拍下的照片远远不如脑中的记忆清晰,而这些物件却构筑起一个时空胶囊。


我知道这些看上去简单的纪念品小东西并不属于让年少的我曾经心满意足的那个回忆中的伦敦,而是属于一个我注视着它们的时候就能进入的时空隧道。


我独自一人时,深深地注视着它们,思绪会飘忽游荡,原本灰白的回忆也会慢慢多彩生动起来,回到那段漫步伦敦的时光。


现在我建起这座独属于我的“伦敦博物馆”,以“回忆”作为主题,收集了那些从渺远记忆中带回的物件,把那些漫步的时光转化为空间。

© Shane Taylor

Part II

藏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整个博物馆所有藏品中的第一件:一大堆明信片,一共39张。

我没有像帕慕克那样的大柜子,所以没给他们照大合影。

它们大多数是以一英镑三四张的价格被我从各个商店买下,不知不觉中已经攒了很大一摞。

我把他们作为我的博物馆藏品的第一件,纪念那些兜兜转转走过伦敦的时间。




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宫,高对比度的积雨云仿佛二战时风云诡变,唯红蓝白米字旗高高飘荡,金色表盘一尘不染。

白金汉宫门前的骑兵,骏马漆黑,制服鲜红,昂首走过,盛世不败。

手绘明信片更添英式幽默:

英国冬日和夏日作何不同?

隆冬披大衣打伞,盛夏穿短裤打伞!


© Kutan Ural

每当翻看这些印刷精美的明信片——街道,桥,广告,夜空下的大本钟,忽明忽暗的地铁站,雨幕里的圣奥尔本斯大教堂,霓虹包围的伦敦眼——


我便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影像转化成文字,用语言表达出我当初看见或没能看见的美景,第一次在纪念品商店中一眼相中的那种狂喜的心情,那种疲倦而神秘的不安,那种按捺不住的心灵的骚动,那种想向所有人炫耀却又像怕有人抢走似的纠结。

© Florian Giorgio



一座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微缩模型,来自一个不知名的纪念品商店。

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它还站在我桌上,一如五年前我刚刚把它从打包的行李中取出来一样。


模型只能从外部观赏,并不能窥探其内部究竟,一如我当时站在栅栏外观望一样——受限于太多的条件、太紧凑的行程、太多的众口难调……

千年教堂静默不语,我双手抓着黑漆栅栏杆,踮起脚尖,凑近脑袋,试图靠近,直到平视时视线之内只有高垒起的经年石砖,深深浅浅的棕色和白色。


抬头仰望,高耸的拱顶看上去那么近又那么远,仿佛我再努力伸手就能用指尖触到,又仿佛这石砖与曾经在旅游手册上看到的宏伟渺远并无二致,永远无法亲身近观。


我尝试转到正门口,借着偶尔打开的沉重大门一窥其中,内里竟是我未曾想到的光明之地。


© Evan Buchholz

仔细一想,这里不仅是虔诚的信徒礼拜之地,也是一座国家纪念碑。


它伫立此地,目睹了从1066年征服者威廉到1953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加冕,也见证了从1727年牛顿到2021年霍金等璀璨明星的陨落,内中光明,倒也有些道理。


但就算是这模型自己似乎也要断其臂膀地提醒我对这教堂的心有不甘:


将要离开伦敦的那天,我在住家的卧室打包行李,模型突然掉到地上,标志性大门的一个阁楼就这样从模型的一角脱落……

或许是伦敦想让我晚点走吧,或许是教堂想让我再看一看它吧……


© Johen Redman

一张车票,从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发车,开往霍格沃茨。


彼时正是沉醉于J.K.罗琳笔下魔法世界的年纪,认认真真地推想过该如何选择四个学院,幻想着坐在扫帚上追赶金色飞贼,仿佛就差那么一点我就能推着手推车遁入墙壁。



在国王十字车站停留的那个上午,在HP系列商品店驻足的那个上午,现在想来仍有幻想乡照进现实的不切实感:


从脚下一直堆到挑高房顶的琳琅满目和电影里面才有的华丽装潢让人真的置身对角巷,那些魔杖、袍子、扫帚、金色飞贼和比比多味豆承载着一个个准魔法师的梦。


我知道,在商店门外,时间是2017年7月的某日上午。

但是在店内的这个世界,我属于一个更古老、更传统、更奇幻的时代。


© Ke Wang


我最终买下了一张车票,烫金花纹印在古朴的羊皮纸上,每个字都闪烁着诱人的光芒,穿透外面的透明封套照进曾经的巫师少女心中……


我期许着车票能永远封存我对魔法世界的热忱与幻想,更希冀这车票能化作成为巫师的敲门砖。


如今十七岁的我仍然没有收到猫头鹰衔来的录取信,这张车票也还静静地躺在我抽屉里面,从未帮我搭乘上魔法专列。


但我知道,终会有一个月色正好的晚上,闪光的车票将带着我旖旎的梦飞向城堡。

© Lachlan Gowen

两盒地质标本,一盒是宝石,一盒是矿物,来自自然历史博物馆。

它们在黑色丝绒布上的样子正如放在博物馆展柜中一般,晶莹或是闪烁。

归国之后翻看照片时,犹记得初进大厅时铺面而来的蓝鲸标本的大气磅礴,也十足佩服“扶梯穿过绚丽科幻地球”的奇思妙想。


惭愧之处便是我像所有走马观花的普通游客一样,对着那些无价之宝藏品只能从美学角度看其“好看”。


那些石榴石红宝石绿松石石英石黄铁矿方解石黑曜石白纹石对我来讲只是玻璃展柜里面黑色丝绒饰布上面的晶莹或是闪烁,按彩虹色阶排列更让人想立刻化身嗅嗅,打碎玻璃卷入囊中。

那些翼龙霸王龙新颌龙鱼龙蛇颈龙始祖鸟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个看不懂展牌的庞然大物,被安静地放在各自的位置上,提醒着我们有一天我们也许也会被那样放在那里。


还是希望这座以科教为主题的建筑能留给我一些知识的吧。

我从纪念品店买下了两盒地质标本,对着它们盯着看了很久很久。


© Dominik Bednarz


在那之前很少感受到知识的迫切和学会另一门语言的便捷的我,因为两盒完全不知道名字的小石头翻了很久的词典,终于弄明白了每一个标本具体是什么。

甚至有的还查了产生过程等等:晶莹如天河石,诡谲如黄金虎眼,梦幻如蔷薇石英,细致如雪片黑曜石……


几年后我读到布莱克的诗句: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佛经说着永恒轮回,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却是这两盒小小的标本。

© Bruno Martins

想书写下来的藏品很多,在此只能分享其中的四件,远远不够。


希望大家藉由我的一些细碎书写进入我的博物馆,进入那些我想留下来的、你也可能会享受其中的时刻。


更希望大家能以此作为引子,亲自走过那些街角,那些江畔和那些教堂,看到独属于你自己的伦敦。

Part III

后记:博物馆,一切与永恒

时至今日,我窝在家里看帕慕克的《云游纯真博物馆》,回想起来我也曾去过的几座博物馆,深深地意难平啊。


好像疫情之前那些为数不多的旅程中,博物馆在年少的目光中属于一个乏味之地,等到真的参悟到了些许博物馆之美,又无奈为疫情阻隔了更远的远方。



忽然听到帕慕克操着缓慢而极具土耳其特点的英语缓缓说出:


The future of museums should be inside our homes.

未来的博物馆应该在我们的家里。


我一跃而起:既然曾经的博物馆留下了如此遗憾,为什么我不能以自己建造一座博物馆呢?

© Shane Taylor


我没能有机会长期收集准备,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一瞬的冲动使然,但至少我还能以文字排解某些幽深的烦恼,以及从小就被人质疑的“攒东西”的怪癖。


我没能长时间旅居伦敦——这座我要书写的城市,这座如此丰富多元以至于任何简短的概括都会有胡言乱语嫌疑的城市……

但是那又怎样呢?

此时此刻我面对着我脑中关于伦敦的一切敲下这些文字,正如彼时彼刻我面对泰晤士河的滔滔河水极目远眺。


那时我拥抱的城市归我所有,正如当下这些“藏品”和这些细碎的文字归我所有。

© Shane Taylor

博物馆(museum)源于希腊文museion(缪斯庵),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

在古代,神庙、庙堂便是对过去的礼敬。

如今,博物馆已是人类记忆的特有保存者。


人类个体原本渺小而短暂,人生一世如流星划过不留痕迹,但博物馆作为个体的凝聚、片刻的积累,应似流星雨般璀璨。


我相信,当你步入展厅的那一刻,文物本身及空间的设计、光线的运用、展台的排布会将我们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串联在一起,让原本片刻的生命得以延续,让原本渐渐熄灭的记忆之火得以再度熊熊燃烧。

这就是博物馆的意义。


© Shane Taylor



帕慕克希望他的纯真博物馆成为一部“人类情感的百科全书”。

而我的伦敦博物馆,依我之思,则能作为我伦敦记忆的时光列车。


我穿行于展品之间,仿佛侧身坐在列车上,窗外掠过的就是关于伦敦我所有想定格在脑海中的瞬间:


是初逢伦敦时的漆黑雨幕,

是旧书店氤氲的纸张香气,

是蜿蜒石板小径上的足音清脆雨声滴答,

是路上骑白马悠闲而过的警察,

是街角全身涂满金色颜料扮作塑像的卖艺人,

是咖啡杯中晕开的拉花,

是烟雨朦胧中窥见的教堂一檐……


© Shane Taylor

我曾经走过大街小巷收集所有我喜欢的关于伦敦的物件,只为这段时光在现实中逝去之后还得以在头脑中延续。


时刻提醒我,即使时过境迁,生命中的一些经历并非虚幻。

朋友们,下次造访伦敦时,别忘了采撷一朵梦中之花,作为穿行于不同时空间的通行证,也作为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建筑独属于你自己的伦敦博物馆。






本文作者:Zaine
以解谜之心研习文学,以拼图之心探索世界。


本文来自:「途鸦er创作者计划」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我们的招募活动。

-更多关于伦敦的作品-

《英国魔法之旅 | 哈迷终极朝圣攻略》



途鸦er往期精选


#玩世界系列,涂鸦旅行生活
#浙江古镇系列   #台湾骑行系列
#华西   #华北   #华南   #华东
#海外旅居系列   #过春节系列


#轻文化系列,轻度旅行人文
#旅行方式系列   #建筑系列
#风物志系列   #人物系列   #戏剧系列


#Check in系列,超主观住宿体验


#Report系列,实用型住宿评测


#好酒店系列,深度酒店文化
编年史|精品酒店(1)
上海|和平饭店   上海|建业里嘉佩乐


#瞎扯淡系列,不仅关于旅行
泰国微笑背后   复古骑行   猫不爱旅行





分享旅行之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