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其前身就是1951年成立的鹭潮美术学校,而其创办经历,还有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值得简略介绍于此。
鼓浪屿八卦楼
为鹭潮美术学校创办时首期教学楼
1950年年中,厦门解放不久,刚到厦门不久的美术教育家杨夏林、孔继昭夫妇,与厦门军管会负责宣传工作的张霞、印度尼西亚归侨李其铮一起,为适应厦门当时宣传动员工作的需要,创办了厦门文联美术协会美术研究班,并于这一年的5月开课。办学经费由他们几位创办人四处筹措,教学教师也由杨夏林、孔继昭、李其铮担任。当时厦门大同中学的美术老师蔡高嵩和一些热心美术的人士也来兼课,教学地点就在大同中学礼堂的楼上。班主任由时任大同中学校长的吴忠翰担任,具体工作由杨夏林负责。
1952年学校创办人杨夏林、孔继昭、李其铮和教师郑光耀于鼓浪屿田尾路38号新开办的学校门前鹭潮美术学校的牌匾为厦门书法家罗丹所写
美术研究班共办四期,每期四个月。从第二期至第四期,教学地点搬迁到深田里妙释寺路的柯清源别墅。班主任改由当时的市文工团团长、文化馆馆长张霞担任。
1951年11月,福建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成立私立鹭潮美术学校。1952年春,以鼓浪屿田尾路38号(现省休养所内)为校址,鹭潮美术学校挂牌。1952年年中,学校又迁至鼓浪屿鼓新路43号八卦楼。但因八卦楼长期荒废、破烂不堪需要整修,创办者除自己筹措部分经费外,还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如学校创办人之一的李其铮老师动员其兄李其镔,学校老师郑光耀动员其父郑文良等捐资。经学校领导四处奔走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在1953年成立鹭潮美术学校董事会,由黄长水任名誉董事长,林采之、罗丹任正、副董事长,张霞任董事会秘书,前后聘请了蔡衍吉、蔡吉堂、杜池榕、颜西岳、周明辉、肖枫、杨迪康、蔡乌石、欧阳璜等二十余位社会贤达为董事会成员,各位董事慷慨解囊支持办学。加之省文化局补助、学生学费缴纳,基本解决了学校的办学经费问题,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作。
黄长水(1904年-1980年)
福建惠安张坂镇霞美村人,爱国华侨。早年就学于厦门同文书院,后进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南渡菲律宾随父黄世仙经商。在旅菲期间,不忘热心家乡教育事业,踊跃捐资兴建霞美小学校舍,倡议创办华侨投资公司及工厂、农场、商场,安置归侨、侨属。1953年,更参与出资创办鹭潮美术学校,并担任校董事会名誉主席一职。
林采之(1897年-1960年)
福建龙岩人,1916年创办龙岩西山小学,任校长;1930至印尼苏门答腊巴东新华学校任教,三年后转行经商;1945年回国后先后经营上海光华商行、福建铅锰粉厂、福建电池厂等。尽管投身商海,他始终心系教育,1951年参与出资创办鹭潮美术学校,任校董事会董事长;1953年他与工商联同仁们发起成立厦门私立中级文化学校思明中学(厦门六中的前身),为第一任校长。
罗丹(1904-1983)
福建连城人,著名书法家。从小酷爱书画,因家贫辍学开始为人写招牌而名声大噪,他独树一帜的“罗丹体”更是风靡厦门半个世纪。1930年在厦门开办风行印刷社,后南渡新加坡,1935年归国重操印刷业。抗战期间,又创办长风报社,任社长;解放后任厦门第一印刷厂副厂长、厦门工商联秘书长等职。他十分重视美术、书法人才集体的培养,先后参与创办了鹭潮美术学校和厦门市业余书法学校,并担任鹭潮美术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
1956年6月,
鹭潮美术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
其后的发展历程为:
1958年更名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
1960年更名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1963年更名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
1989年成立福州大学工艺美术系
1993年挂牌成立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2000年正式并人福州大学,现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银牌艺术馆》
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银牌艺术馆”(ID:XMYPYS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