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山:艺术害苦了多少人 | 大米艺术

李小山:艺术害苦了多少人 |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1026字 · 建议阅读2分钟 ]
文 / 李小山
搞艺术的,没有不想成名的,除非他家底丰厚,无需为生活所累,不然,他就得每天为诞生冷门作品而绞尽脑汁,为寻找作品销路而四处混圈子。为了生存,很多人开始直面现实。但现实似乎又很难遵循艺术家所想,往往与之背道而驰,以致,很多艺术家走着走着,离利欲近了,离艺术却越来越远,如此,艺术很多时候成了一种职业,这实在是这个时代无以言表的哀愁。


——施晗


我没有统计过,全国有多少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艺术家,以及更多的这样的后备军? 就我身边的情况而言,许多立志要当艺术家并以此谋生的人正在经历“成名”前的苦难:生活拮据,心情黯淡,经常怨天尤人而又盼望出现奇迹。这是不难体谅的。


艺术家在我们的时代不是稀缺资源,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又那么密不可分,大多数想当艺术家的人是奔着有名有利去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都变得无足轻重。


平心而论,任何人都应该争取过上好日子,艺术家并不例外。




不过,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催动艺术家不断奋斗的力量不是过好日子的愿望,因为这样的愿望实在是太初级了一些,有许多其它办法可以达到。


我不想在这儿做启蒙教育,讲述那些优秀艺术家的故事,我只打算直截了当说,为了过好日子来当艺术家的人趁早收手,下这样的赌注风险很大,到头来好日子没过上,艺术也没起色,多让人窝心啊!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大帮后起者把那些名利双收的艺术家当做刻意模仿的对象,或多或少带有消极色彩。


一位不断与我谈论自身处境的学艺中年,挂在嘴边老是那几个人的名字:方力均、岳敏君、张晓刚……他大概常常做这样的比较,一旦时来运转,自己也会与那几个人一样,名气很响腰包很鼓。


但是,我没法与他说,他的才智平平,艺术上毫无建树,名气响起来腰包鼓起来的可能性似乎太小了。


我想以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其实艺术是不害人的,害人的是艺术之外的东西。这么多人眼巴巴地等着靠艺术过好日子,艺术是佛么,会普渡众生么?


杜马斯作品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我觉得如果剔除过于实际想法,艺术给人生的益处反倒会突现出来。马克思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博伊斯则把艺术的概念加以扩大,宣称现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这样看来,艺术与人生不是一个实际的利益关系,而是通过艺术来挖掘和拓展人生的丰富性


当然啦,我不敢发挥得太玄乎了,空洞的大道理谁都会说。我还是善意地提议,那些吊在艺术这棵树上急切地盼望着过好日子的人,如果可能的话还是早点下来,干点别的也许更好。


————
李小山(1957—),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1987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出版著作有:《中国现代绘画史》(合著)、《批评的姿态》、《新中国》、《阵中叫阵》、《我们面对什么》以及长篇小说《木马史诗》。参与过一些重要的国内艺术活动,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有重大影响。

▼▼

点击图片进入大米艺术

书法名家精品收藏馆





■  END ■



/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编辑 | 刘大石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大米艺术

Rice art


大米艺术机构,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新发现、研究和收藏。



扫码添加小助手,收藏艺术




寻找平凡世界的艺术支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米艺术”(ID:zouxun194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