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我曾以为柳州会是一个飘满螺蛳粉“臭气”的城市,到了之后,但却发现我错得离谱。
因为打从我听闻柳州起,它就是和螺蛳粉强捆绑在一起的。靠着一碗粉,为一座城市挣出了名气,有些许魔幻,却又让我无比好奇。
个性鲜明的螺蛳粉,有人爱得发狂,有人避之不及。
而为了它,我专程来了一趟柳州。好吧,大方承认,我是螺蛳粉的忠实拥趸者。
除了柳州不臭,更令我惊讶的还是原来柳州这么漂亮,这一切在我从南宁到柳州的高铁上就初露端倪了。
我从赶早班车的困倦中醒来,却意外发现连绵不断的喀斯特地貌,就直愣愣地出现在窗外,顿时整个人神轻气爽。
就这样,我在车上静静欣赏了一部广西风光片。再往前,到站柳州。
一碗螺蛳粉以及嗦螺的偏爱
柳州人对螺蛳粉的爱,却是名不虚传。
事实证明,在柳州的大街小巷上,虽然并没有飘满螺蛳粉的“酸臭"味,但螺蛳粉店却是实打实地多到数不清。
如果要追求螺蛳粉的臭味来源,矛头一般直指酸笋。它是把广西当地的赤竹笋或麻竹笋泡到山泉水里发酵而成的。
先替它叫一声冤,新鲜出坛的酸笋其实并不臭,只带着微微的酸味和笋的清香,吃起来还有纤维的脆嫩。
而且,柳州当地的螺蛳粉店,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酸笋。新鲜的酸笋被及时吃掉,根本没有机会变酸臭。
但如果它被密封包装加上长途运输,还会在这里过程中继续发酵……等我吃到的时候,就难逃臭臭的厄运了。
想要吃地道的螺蛳粉,还是得来当地。
当地人吃螺蛳粉,配料也是异常丰富。雪白的米粉入锅之后,一把莹绿的空心菜也会跟着被丢到热锅里,这是标配。
米粉出锅后,浇上一勺猪骨和鸡架熬煮出来的高汤,接着就轮到各种小料轮番登场了。酸豆角丁、酸萝卜、花生米、木耳、腐竹……种类丰富,全都是最细碎的满足。
还可以加一根殷红油亮的腊肠,毕竟酸辣的粉有些刮胃,很需要这样肉意满满的佐料来辅助。
最后,店员往往还会问你要辣还是不辣。如果选择不辣,店员会小心翼翼帮你避开汤表面的那层浮油。
而辣的螺蛳粉看起来就是红油满满,令人食指大动。
米粉软糯顺滑,还带一些Q弹。再喝一口热汤,无比醇厚鲜美,鲜、辣、香都有,忍不住抱着碗狠狠嗦上一阵。
可几口下肚,我还是被辣得急跳脚,额头细细密密地冒了一层汗,只好向冰甜的玉米糖水求助。
广西人也爱喝各种糖水。木薯羹、玉米糖水、槐花粉、绿豆沙,都是地道的古早广式糖水选项。没有花里胡哨的技巧,用的是传统的原料,做法也是简简单单。
一碗玉米糖水上桌,也把我从辣意中拯救了出来。确实是很实诚的玉米,颗粒饱满,吃起来劲头十足,丝丝甜意来自红糖,不齁甜却很清爽。
如果要追溯柳州粉的起源,我们会发现柳州是一座工业城市,从牙膏香皂等日用品,到机械零部件、汽车等硬核产品,什么都制造。柳州人敢拼敢闯,创造了工业奇迹。
也有很多人背井离乡来柳州打拼,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劳作,总需要一些热气腾腾的食物来慰藉。
柳州工人爱吃宵夜,在工厂旁的宵夜摊上吃完螺蛳煲,但又觉得意犹未尽的时候,朝螺蛳煲的浓汤里下些当地最常见的米线,往往是最顺手的选择。
所以,螺蛳粉算是后起之秀,嗦螺老早就是柳州人快意生活中的不能忘了。
柳州的螺蛳煲令我念念不忘,自然是因为在调料上很有一套方法论。紫苏叶、酸笋和假蒌叶的黄金组合,就是它奇妙风味的来源。
酸笋自是不必多说,几乎贯穿了我在广西的各种风味体验。紫苏我也超爱,它能去腥也可以解湿毒,而且还拥有浓烈的香气,能够炒出独树一帜的复合口感。
这种组合而成的味道酸爽勾人,记忆点十足。
在柳州,螺蛳鸭脚煲是常客。先炸后煮的鸭脚往往已经被煮得软烂,轻轻嗦上一口就能骨肉分离,筋骨软烂,嘴里还能吸到浓浓的汤汁,过瘾。
如果嫌它过于隆重,简单嗦一份装在不锈钢碗的汤螺也未尝不可。
撩螺,啜汤汁往往比吃螺肉更有意思。嘴巴对着螺口轻轻一吸,肥美的螺肉裹挟着鲜、酸、辣的汤汁滑入口腔中,那叫一个幸福。满嘴是油汤,满嘴也是快乐的味道。
螺蛳、酸笋、鸭脚和紫苏,组合出了我对柳州的第一印象。嗦过螺蛳粉,撩过螺,柳州算是入了门。
到青云民生菜市场散步吧~
景点可以不去,但是逛菜市场往往是我众多旅行中的必选项。
柳州的青云民生菜市场,就是一个张牙舞爪洋溢着生命力的地方。我愿意称它为柳州的野生博物馆,展出的是广西大地上的活色生香。
我来的不算迟,但是菜市场里为家人采买食材的大厨们,早就已经把街道挤得满满当当,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各种声响在空气中回荡,让我虎躯一震,想要一头猛扎进这热闹的市井烟火之中。
这个菜市场有一种野生的活力。刚从地里摘下的蔬菜,叶片上还带着露水,在摊子前张牙舞爪,全是一堆一堆地卖。
宽的、扁的、圆的,米粉有各种造型,成堆的鸭脚有好看的明黄色,一缸又一缸的辣椒酱,从殷红到暗红都有。
还有酸笋,柳州人离不开的食材,自然也是菜市场里的热销款。柳州人爱吃什么,到这些摊位前瞄上几眼,就一目了然。
各种推销词,写得简短有力,精准把握住了用户的需求。每一个卖菜大哥,都是不出世的营销鬼才。
如果你花更多时间去看,大概就能发现在这个看似凌乱的市场里,自有一套运行的逻辑在。
我也似乎看到一袋又一袋的米粉从这里出发,摇身一变成为柳州大街小巷上一碗又一碗爽滑的米粉;鸭脚已经加入了螺蛳鸭脚煲的队伍,正在砂锅里咕噜咕噜冒着热气。
吃到郭姐的芋头糕,是在一个有些混沌的午后。
广西当地的荔浦芋头保证了口感软糯,再加上细腻的米浆,一同上锅蒸熟。最后再淋一勺番茄、辣椒卤汁,撒上花生末和酸豆角。
酸、甜、鲜、辣的汤汁里包裹着软、糯、甜、香的芋头,口感丰富但又很和谐。
忍不住再追加一碗花生芝麻糊,那股子绵绸、浓香,完全不是一些袋泡芝麻糊可以比拟的。
这时候,我的广西印象里,还要再加上敦厚、温柔这些关键词。
资本化、连锁、客单价、翻台率……这些在商业社会里常被讨论的名词,好像在这些小店面前都失效了。
便宜、地道是他们的共同特质,却让人当地人心甘情愿隔三差五就要来报道。
从菜市场通往厨房,通过食物,我似乎也和柳州人共享了一段味觉记忆。
吃小吃往往是一天中的松弛时刻,你不用盛装打扮,简单梳洗就可以来。也不是什么正是午餐还是晚餐,但就是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刻里,很需要一些热乎乎的食物来慰藉。
这时候,想到只要花个10来块钱,就有很多很多美食排着队在等着喂饱你,这大概就是小城生活所能带给你的扎实的幸福感。
每当这时,我常常会想到杭州,即使多花了钱,吃到的也可能只是一些预制品时的那种挫败感。
到马鞍山上看落日
其余的闲暇时间,我都消磨在了柳江边。
一条碧绿的柳江,兜出了一个接近90°的大弯,环绕着柳州城。我很喜欢在柳江边上散步,江水干净,在午后闪烁着光芒,就像是一条闪闪发光的河流。
高处的视角,往往会刷新你的认知。
原来,柳州就坐落在喀斯特的峰林中的小片平原上,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峰林峰丛,在暮色四合中若隐若现。落夜之后,灯光亮起,一个霓虹闪烁的城市闪亮登场。
然而,似乎突然之间柳州成了网红城市,从前当地人饭后锻炼的小山,成了坐电梯上山都要排好长队伍的打卡点。
很遗憾,我和马鞍山的落日失之交臂了。
那也无妨,我转头准备再次扎进柳州的夜里,在烧烤摊上去品味柳州的传奇。
热爱人文旅行。
在小众城市行走,发现它们独特之美。
个人公众号:行旅备忘。
《好味贵阳 | 在这里,没有一个良夜会被辜负》
《苏州 | 最软糯的一口,藏在这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