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丨热爱前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们如何成为机电设计的口碑标杆

刘伟 丨热爱前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们如何成为机电设计的口碑标杆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刘  伟

上海三匠机电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毕业于建筑老八校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

曾任职于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3年成立三匠机电,主要从事给排水、暖通、电气、弱电深化设计、消防设计、照明设计,海绵城市设计。涉及领域包涵市政、园林、室内装饰、城市综合体、办公楼、商业广场、文体建筑、酒店、医院、住宅、长租公寓、样板房、别墅、厂房等一次机电设计和装修阶段二次机电设计。特别在城市更新和存量房改造项目设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毕业十七年,从懵懂到热忱,从施工到设计,从接私活到创立三匠机电……

    刘伟的经历,每一步都刻印着他对于设计的热爱 



1

三匠机电



2013年注册公司时,刘伟就使用了“三匠”这个名字,一来代表水、暖、电三类机电专业,二来想表达“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意思,沿用至今始终未变。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刘伟越琢磨就越喜欢。

“2016年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我觉得这个名字就起得蛮好,我们还是要务实做事情。”

表面看起来,刘伟的创业经历似乎一帆风顺,但实际上他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体会。

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接私活、建校友社群,还挤出时间评上高级职称,并考取了三个注册工程师证书。

刘伟认为自己和三匠机电一路走来,几乎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爆发式增长,几乎每一次发展都是在缓缓前进。

“这是机电事务所的常态,也是机电设计的天然属性使然。过去我能源源不断地接到一个个私活,其实大多都是回头客或者朋友介绍。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保证每一个项目的服务和口碑。”

刘伟把机电定位为“服务业中的服务业”,很多时候他都是在为设计单位提供服务,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协调和解决不同业态下的复杂问题,把各方的不同需求融入一套解决方案。

比起方案设计,机电设计更像“幕后工作”,很难出彩,也很难成名,几乎没有机会成为明星事务所,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筑口碑。

棠之酒店,东侧俯瞰,overlook from east ©苏圣亮

棠之酒店,休息区望向客房,perspective view to guest room from lounge ©苏圣亮

长久以来,刘伟并不盲目追求项目的体量和数量,而是更看重“质”,有些项目虽然价格不高但还是会做,“不论项目大小我们都会认真对待,我们要做上海的知名品牌,更想做全国知名的机电设计咨询品牌。”

不再需要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赘述,对刘伟而言,那股设计动力唯有“热爱”二字,“因为我们是一个热爱设计的机电设计团队,喜欢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


 

2

三差五错

刘伟的创业经历,每一步都印证着他对于设计的热爱。


直至现在很多时候,刘伟下班后回家会习惯性地将电脑打开,虽然日常工作早就被接项目、开会、协调等等其他事务占据,但他依旧享受那段把未画完的图纸继续完成的静默时光;


同时他也会不断学习、吸纳各个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始终保证团队运转的高效与活性,“除非自己不想做,只要接下来的项目我们都会尽力做好。”

当年高考,机缘巧合下进入西建大学习给排水,毕业在上海一家施工公司拿高薪工作,这些阴差阳错,却一步步坚定了他想做设计的心。

“不愿意留在施工单位,除了自己内心对设计的渴望以外,当时也难以适应施工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于是,他一边在施工单位工作,一边通过各类渠道联系设计单位,投简历、毛遂自荐。
2007年,刘伟如愿进入设计院。当时,他通过网上平台向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旗下的某个分所投递了简历。
“可能因为是分所下面的一个小部门,他们对学历似乎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就直接安排了后续面试。”刘伟解释。
为了把握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面试现场刘伟一再表示自己想从事设计,连面试官询问薪资预期时,他都直接回答:“只要让我做设计,给多少钱都行。”
这些经历,也成为了都为他后续成立三匠机电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伟坦言自己的创业离不开众多开设计公司师兄师姐的支持与鼓励,“特别要感谢日清设计的宋照青,华诚博远的孟繁昕,得湫环艺的李斌,山内钢结构的丁用平等校友。”

而西建大上海校友会联络人的身份,给予了刘伟许多意外的设计机会。



西建大上海校友会活动

刘伟被西建大校友会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
“当时的想法是,西建大作为建筑老八校之一,很多校友都在建筑行业,彼此之间可以交流信息、互通有无,既能在陌生的城市找到属于学校的记忆,又能通过互帮互助,让自己在彷徨时找到方向。”
正是这个毕业时埋下的“伏笔”,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在群里介绍了自己准备接更多私活的想法,也得到了不少校友的支持。在校友们的帮助下,他拿下接连不断的私活,也为后续创业奠下基础。

棠之酒店,酒店休息区,lounge ©苏圣亮


棠之酒店,望向接待区及餐厅,perspective view to reception and dining area ©苏圣亮

 

3

三生万物

对刘伟而言,创业更像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一生二,二生三......先是自己出来单打独斗,再慢慢招人,寻找不用太大的办公场地,以灵活的小微团队形式在市场上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院我们肯定是拼不过的,毕竟他们有那么大的体量和人员数量在。”刘伟坦言,他们的取胜之道便是凭借长期积累的专业经验以及优质服务。 

创业以来,团队完成了八百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的项目,其中WEWORK延平路店给刘伟留下了极深印象。这个改造项目在结构加固后,梁底高度有限。

“WEWORK要求净高高度2.6米,但梁底到地面距离只有2.8米,整个管线有比较多的控制,包括所有的终端项目都是有较高要求的。”



延平路WEWORK项目

“那时候我们就开始做机电管线综合了。”刘伟略带自豪地说,“当时我们使用的是日本TFAS软件,2014那年BIM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所谓创业之路上的困境刘伟似乎并没有遇到,他非常乐于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设计中的每一个疑难杂症。

他和团队也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通过优质服务赢得了良好口碑,积累了一众客户,有诸如上海院、宝钢院、华诚博远之类的设计院,还有一些装修公司以及知名的设计事务所,“是不是身处困境和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因为喜欢所以做设计,因为想做更多的事所以创业,这样就不会觉得有困境。”

如今的三匠团队成立8年有余,拥有8位成员,半数以上都是注册工程师,并且都是工作年限在15年左右的水暖电设计师。

“我们没办法招应届生。”刘伟无奈地表示,现阶段为了给客户提供专业成熟的综合设计服务,没有足够的体量来培养人才,加入三匠的硬性要求都必须是拥有多年成熟经验的“多面手”,“未来我们预计要发展成12-15人的专业团队。”

面向公司发展,刘伟也秉持“务实”二字,并不怀抱太大野心,唯一想做的,就是希望经过这几年的市场历练,对整个行业和趋势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有协调能力去做综合设计。

刘伟凭借着其在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旗下分所的设计经验来扩展公司业务,公司成员在精不在多,但却能够承接包括市政、园林、室内装饰、城市综合体、办公楼、商业广场、文体建筑、酒店、住宅、厂房等方面的机电设计。



陇上书店,咖啡沙龙区,Coffee Salon ©梁山

三匠机电稳中求进,三命而俯,不断精进,但却保持初心,谦逊低调。但他们的成就却不那么低调。

刘伟团队与上海阿科米星、致正、亘建筑、水雁飞、米凹等上海多家设计院和建筑设计公司合作完成了近八百个工程设计项目,并有两个LEED金级论证项目,一个GBL论证项目,有着相当丰富的机电设计经验。

刘伟和他的团队用扎实的专业技术,诠释了三匠机电的“三匠”不仅仅寓意三个机电专业,更在于团队合作胜过诸葛的智慧,和三命而俯的谦虚态度。


陇上书店,“拱形”,‘arch’ ©梁山

陇上书店,社会科学书区、教辅书区,Sociology and Science, Textbooks ©梁山


在刘伟看来,机电设计是建筑的血液。

恒定的水温、丝滑的冲淋、感受不到风的温湿度、新鲜的空气、不会令眼睛疲惫的灯光以及高效的远程系统、智能化物联网等等,都是要通过给排水、暖通、强电弱电和灯光设计去实施的重要内容。


这也是他倾尽了十多年匠心,专注耕耘的领域。


业务合作联系,手机微信同号:13402053123



 

- END -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师
刘可南:在反复试错中,探索“竹建”的可能

张广汉: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水雁飞:透明的切片
杨濛(西安):在形式给赋之外,建筑设计仍有许多重要的工作内容
吕品晶:以系统的思考介入乡村建设,以创新的理念表达乡村迭代 / 霍普杯解题

张之杨:始终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先锋者
张一戈:设计与运营总打架,打着打着……结婚了!

孙树瓅:“锱铢必较”应是建筑师的工作态度
谷尻诚:从狗窝到大厦都可以
森惠吾 张婕:一场和中日建筑CP的聊天记录-探访“正青年建筑师”陌至建筑
罗鑫:波尔多建筑学院毕业,法国“景观无国界”协会创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创办月球漫步建筑
Anna Andronova 孙立东:当XPS 17遇上建筑设计-Dell采访青年建筑师
张子岳 袁烨: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郭骏: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媒介
Richard Paul: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
洪人杰 KulthidaSongkittipakdee: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唐康硕 张淼: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杜坚:我眼中的建筑师——从甲方角度看建筑师的价值与局限
刘羿: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孙树櫟: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戴珊: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Anna: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刘钰: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周隽罡: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Amir Idiatulin: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
张起意: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白皓文: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ZY: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刘思雯: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吴静霆: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吴建师 孙艺谭: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林女士 费先生: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Rui Li: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赖建安:两万元创业,如今藏品十万余件
马岩松:异类
苏哲维: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老虫:商业空间设计师,他决定将少女的美梦嫁接到商业体
丛同学:非典型画图狗-她坚持抄绘1年的点点滴滴
楼良军:他学习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顶尖施工单位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法华人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罗滨:法国毕业,工作于AREP、包赞巴克,创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国执业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
李书雯: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张芃子: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
万丽 迟辛安:社区营造从跟“人”打交道开始:和“一专一村”摆龙门阵
Scarlett:在UBC唯一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斜杠青年现在在做什么?
王子耕:建筑师不用拘泥于造房子,可以向更多元的天性驶去
杨雨后: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李天雄: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李梦倩: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王艺玮: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黄星: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建筑团队

对话2021ASLA卓越奖北林团队: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垃圾优化处理与流浪汉家园重建
对话零壹城市事务所:互联网思维下,理性也能创造“有趣的生活方式”?
对话三上建筑事务所:理性主义的光辉—立方体学校系列,茨城県取手第二高中
对话waa未觉建筑:如果经常看到一个人出现在很多的社交场所或公共平台,那我相信他一定没时间设计
对话DA!:建筑——肉体的壳,精神的纱
对话肃木丁:为何肃木丁可以如此新锐?
对话Terrain Studio:做好景观设计的窍门-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
对话unarchitecte:结构设计出身,留法学建筑,做了一个人的事务所,专访张赫天建筑师事务所
对话Studio Gang:建筑界的“惊奇队长”
对话大观建筑设计事务所:不在意学历,鄙视年终奖,网友:理想事务所该有的样子
对话实久建筑:国内相恋共赴留学,扎根法国做设计的夫妻档
对话锐境建筑: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对话寸造公社: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
对话一格工作室: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对话草图营造:这个没有施工图的团队,如何“轻松”改造城中村?
对话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行业故事

讨论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营造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专家座谈会实录
讨论丨行业后浪:90后建筑师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讨论丨未来可期,对话顶尖明星事务所的中国设计力量
讨论丨京沪青年建筑师:最近黄掉的一些实践
讨论丨爱情事业全都要?5对建筑师情侣陪你过情人节!
讨论丨我们对人工智能改变城市,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畅想
讨论丨阿那亚的建筑师们
讨论丨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讨论丨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讨论丨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讨论丨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讨论丨谈谈设计,聊聊旅行,回顾写作,建筑师的二十五岁?
讨论丨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讨论丨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升学经历
朱延迪: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骆肇阳: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张卓群:曾经我们是探险者,如今想做日本留学摆渡人
李紫晗:景观转建筑拿下UCB伯克利offer,北林女孩的设计探索之路
唐萌:从成绩平平到保研第一,南大学姐说一年足矣!
黄晶:从IBM裸辞的工作党,跨专业申请建筑,圆梦宾大/密大/华盛顿
陈晨:Gap一年再申请入囊哈佛offer,野蛮生长把握当下
杨思敏:环境科学转景观/城规,零基础拿下谢菲/港城市/NCL等offer!
刘昱廷:兼顾学业与申请,同济学姐获梦校米理建筑历史offer终圆满
Harry:工作五年后,我用包含行为艺术的作品集敲响了加拿大顶尖景观院校的大门
Maruko:不完全日本申请指南(青春苦短,少女前进吧!)
Zi Xuan:考研党转战留学无悔,执行力满分斩获六所景观名校offer
Lang:“一张图能说清就别画两张” (囊括欧美英亚名校+奖学金)
Xu:梦圆AAM!斩获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阿尔托大学全奖offer(欧洲名校全开图)
Harper Li:斩获伦敦政经LSE、UCL的西浦规划生
Josery:困难但有意义的攀登(第一封offer就来自伯克利的幸运儿)
L:同济学姐多线程备战拿下哥大/UCLA/TUD/USC等顶尖藤校offer
JW:寻找其他可能性 (英·欧·亚·美景观大满贯锦鲤)
Feng: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北工大学子爆肝藤校)
Arain:崇尚快乐申请的规划生 (剑桥MAUS项目成功收入囊中)
Tina Wu: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TT:离哈佛一步之遥的吉建大学子(数张藤校入场券帮助建立自信)
叉叉:辞职脱产,遁入学门 (收获哥大MSAUD的景观生)
Hao:申请是个自省的过程 (死线斗士是如何得到Yale的爱的?)
XD:遇事不决睡大觉(剑桥RIBA2给予的意外之喜)
Ivy Zhang:考研or出国?小姐姐坚持自我圆梦世界第一名校
Leon:国外大满贯同时保研东南大学,这作品集是什么水平?
Joe:"出图狂魔" 执着空间逻辑,青理工学长拿下爱大/曼大Part2项目offer
Ming:1/2的转行心 (成功摘得UCB&TUD交互的建筑选手)
Heize:赶图怎能没有女团?(流线式作品获哥大宾大UCL青睐)
Leslie Zhang:看建筑鬼才少年如何从恐怖题材电影中汲取建筑设计的力量
Panni:愿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感谢哈·普·麻·耶的亲睐!)
跨界经历

朝九晚五到自由职业:96级清华建筑前辈的独白:一个自由职业者的修养
建筑到游戏,UCLA建筑学毕业, 在游戏行业继续我的建筑梦想
建筑到游戏,转行做剧本杀+游戏策划,养成系创作选手的波粒二象性
从万科到婚礼策划,疫情之后的涅槃重生

从翻译到建筑师,要做潜水女王也要做建筑师!(翻译转建筑收获伯克利)

经营经理到设计总监,创业7年,从20平米开始,尽管不少建成的项目成为地标,也没为公司做过宣传
快到慢:8年国美学习经历,非常建筑实习GOA工作,回归乡村做慢节奏项目
从城市到农村,不愿被“卷”,90后姑娘回到农村:造出一座亭子,火了
从VR到建筑,毕业后进入米哈游,在游戏世界开辟建筑师的天地

建筑到研究员:西建大毕业后他到法国攻读了两个学位,之后选择进入公立研究机构
景观到保研服务设计:我为用户创造产品的合理性
从甲方到乙方,从研究到实践,她成为工业废地景观改造的智囊
追星到生活,从“追星”安藤到探寻生活,建筑学姐爆改房车环球旅行
从交互到景观,一个不懂交互的programmer不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师

建筑到自媒体,建筑学在读做自媒体博主是怎样的体验?
从单面到多面,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从游学到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设计到赛车,加拿大青年设计师中最专业的赛车手,赛车手中最会画图的诗人
艺术到室内,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知名事务所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和学生实话实说

从靳远到多重建筑:十年跨度中的五个断面

从北方到南方:生于北方,求学南方,回东北做设计的这些年

从国内到海外:建筑和景观专业是怎样在海外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从同济建筑学到北师大心理学,我终于····
霍尔事务所到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从“建筑狗”到“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从建筑到教育,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从建筑到摄影,失业潮后的海漂建筑青年,用镜头寻找生活的转折点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创业故事
从风景园林到花艺,在AECOM和恒大工作,靠满腔热血创立原易花艺美学
从设计师到健身房创业,不当设计师去开健身房,她把公司估值做到几十亿
从环艺老师到建筑合伙人,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译

从打工仔到合伙人,没有名校背景,做公益设计,被压榨久了,但依然能逐梦建筑圈
从建筑博士到咖啡店老板: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从单一到多样: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从大院主创到老板: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从建筑博士到民宿创业: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从建筑到游戏: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从设计到商业:转行做麻辣烫、美甲,她说:我的差评大部分来自设计师同行
从社畜到老板: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从国外到国内: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从设计院到合伙人: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从设计院到市场营销:东大硕士生转型,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从建筑师到甜品师: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建筑师说
建筑师说 | 追光者路易斯 · 康

建筑师说丨苏珊·波因特(Susan Point)

建筑师说 |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 包赞巴克夫人

建筑师说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建筑师说丨肯特·拉森后:疫情时代的韧性社区

建筑师说| 女性和建筑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建筑师说 | 石上纯也
建筑师说 | RSHP事务所华杰明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建筑师说 | 手冢贵晴 & 手冢由比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UDL欢迎大家进行个人经历采访投稿,欢迎联系小编微信yzx118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