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印 · 痕

刘斌:印 · 痕

图/文:刘斌


几年前,我的家乡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这是这几年家乡各县市数次洪灾,我和灾民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我以职业摄影人的身份在灾后抵达现场,为灾民在有洪水印痕的墙前拍下肖像照,墙上是他们自己写的关于洪灾记忆的文字。同时我收集整理灾民、救援者、志愿者随手拍的洪灾前、洪灾过程中的手机照片。并把它拼贴在肖像照两旁。拼贴的高度正好是墙上洪水水位高度。

在全民拍照的时代,许多事件现场的照片,越来越多出自亲身经历的现场目击者,尽管只是手机随手拍。这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在全民拍照时代,作为摄影师应该拍什么样的照片?那些受灾最严重的往往是乡村尤其老街老房,当我游走在洪灾现场,我发现墙上都有这次洪水淹过的痕迹。有深有浅,有高有低(高的二米以上,低的四五十公分)。这些痕迹,处处存在,好像灾难已远去,但又近在眼前……当我静静凝视它们,那些第一时间受灾现场的各种画面扑面而来。墙上的印痕会消失,人心里的呢?

我通过人物肖像、文本、现场记录的手机照片三者结合的形式,以摄影师与灾民、政府救援者等人共同创作的理念来记录这些灾情,并试图探讨在全民摄影拍照的时代,职业摄影人和业余拍照者的关系。

注:当每一张肖像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成为一张畸形照片长卷,产生新的观看方式。高低起伏,如堤坝围墙,延绵的河流、长城……




柴柴简评:《印 · 痕》采用挪用、直接摄影以及文本(也可看作一种行为艺术)等多种创作方式,将灾民、救援者、志愿者以及创作者的多重视角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其中,既有灾民的倾诉、诘问、无言,也有灾民、救援者、志愿者的生动、实时记录,最为重要的还有创作者对当下现实的积极关切、思考,对身边人民的深沉注视、关怀,如此种种,让该作品形成了一种密集、厚实、喷薄的能量场。

该作品还值得一说的,比如对很多人会忽视的洪水印痕的注视,以及拼贴的高度正好是墙上洪水水位高度;比如最后一张没有文字,唯有一堵砖墙,墙上唯有洪水留下的印痕;比如以似堤坝的长卷呈现。以如此种种独特形式,指向的是创作者的思考、表达,这让该组作品既是当下的、现实的,也是隐喻的、沉思的。


刘斌简介:85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者,长期从事古籍整理与翻译工作,主要研究于宋史以及红学领域。工作生活于浙江。影像多围绕跨媒介和文本展开。作品曾在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重庆自然生长艺术中心、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展览馆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近期主要作品《小巷诗集》、《丰子恺、丰子恺、丰子恺……》(《HELLO!丰子恺》)、《石头记的断臂之美》等。


助力支持“艺术摄影家”

欢迎并感谢星标、分享、点赞、在看
入群,戳👇
“艺术摄影高级群”会员招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摄影家”(ID:yishusheyi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