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需要什么样的“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重要肌理,也是城市的文脉所在,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与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如何在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让历史老街延续情怀与乡愁,是近年来备受业界瞩目的重要课题。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某种意义上说,意义重大。
前言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意义
在加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中的传统文脉愈发重视,这是提升城市自身魅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大推力。城市的发展应该依靠自身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更新,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地域文化,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的变革,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显然已经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在旧城改造的背景下,面临的是土地使用权的变更和保护更新的开展;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提高生活质量,人们开始对精神文化有所追求,城市的历史文化受到人们的关注,给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但城市内部的历史文化街区大都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空间规模限制、原有住房功能退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的情况。而且伴随着城市政治中心的移动,许多历史街区逐步沦为经济欠佳、发展迟缓的地区,一味的静态保护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发展的需求,保护性开发为街区复兴提供了新思路,发展居住功能、通过土地置换和功能重组以及发展工商业、现代旅游成为复兴的三大对策。接下来笔者将以南京老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浅析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改造。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城市,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渊源给这座城市传承了基本的城市格局。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老城南,地处中华门以东,故得名“老门东”,也是南京秦淮河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朝古都南京掠影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北至长乐路,南抵明城墙遗址,东到江宁路,西邻秦淮河,总占地约70万平方米。自三国时期便有居民聚落于此,直到清末,老门东地区逐渐变成了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南京老城南的传统民居风貌在此集中表现,也是南京传统生活和市井文化的缩影。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鸟瞰
老门东街区(局部)
老门东的保护和更新
老门东历史街区是南京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街巷的延伸和布局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典型格局。但传统的居民区密度过高,间距过窄,尺度过小,建筑密度普遍超过60%,户均面积约2O平,但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建筑布局显得相对凌乱、无固定规则、建筑尺度变化比较突兀。
2011年至2013年的保护更新计划,由政府出资,迁出地块内的居民,收购房屋权属。更新所采取的策略是以传统的“修旧如旧”为宗旨,其目标是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具有明清风貌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修旧如旧
地面导视系统中,采用了老南京的传统元素——城墙。以城墙砖为基底绘制出周边的历史文化地标节点,形成城市鸟瞰,再现了古南京的厚重古朴,与墙面导视系统中的新南京城形成对比,遥相呼应,满足导视功能和装饰性的前提下又极具地方特色。
老门东街道
改造中大量乡土植物被运用在景观小品中,如在街区入口处的积善亭庭园中运用本土物种,能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繁衍延续,甚至可以根据生物特性,营造生物链,让生态自然循环,既有效地维持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能利用生物链的自身循环大大降低后期人工维护成本。
除此之外,景观小品主要承载了当地历史文脉和风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内容。老门东的小品主要用雕塑、绘画、影像等方式呈现,如箍桶老汉雕像、寄信女孩雕塑、“城南旧影”等。
城南旧影
更新后遗留的问题
改造后老门东的商业主要以临街商铺为主,外加一些移动摊位,商铺外部风格较为统一,除了招牌也没有多余外部形象设计,而且临街街铺多以一些非南京传统街铺为主,南京一些老字号店铺一般都在主街两旁的小巷,有时很容易被游客所忽略。
其次,受到新型消费需求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对接时尚”成为传统文化景区文化旅游开发的一种主要策略。但时尚是变化很快的东西,很多景区在对接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时尚,而忽视自己本身的文化特色,缺少清晰的定位和稳定的品牌形象。其中的餐饮文化很大部分由西方品牌所占领,其建筑和景观风格也体现了很强烈的西方特色和风格。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和更新建议
(1)传承历史文脉
文脉是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环境,是人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空间及场所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街区文化环境的营建应当以还原当地真实性的日常景观为目标,从文化感知的层面上回归场所历史文脉。
(2)整合街区功能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多数是由政府主导,仅凭一次性的建设活动,只能在建筑实体上进行保护更新,如若没有街区的内生机制,这样的保护更新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在保护历史文化物质形态的同时需要关注街区功能形态的更新。在城市层面上结合街区的内生机制,确定适合街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在街区层面上结合现代化生活的需求,通过合理置换街区功能和对多样功能融合,达到整合街区功能的目的。
(3)修复整体形态
历史文化街区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是不同时期建筑及空间环境经过长时期发展和沉淀的结果,其建筑形态和街区空间形态是保持街区整体性的基础。街区中的建筑实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同时,街区的形态特征却相对稳定。在长时期的演变中,由街巷、建筑院落、景观小品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更新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形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结语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是一个城市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展现城市魅力的契机,在改造过程中如何使城市肌理得到展现和升华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如今众多更新改造案例中看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丧失了原有的文脉和特性,并过度引入商业,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当清晰和全面地认识如何改造,深入分析问题,才能在保护和升级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张锦东.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回顾与启示[J].中华建设,2013(10):70-73.
刘伟. 城市商业区中的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与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6.
蒋维才. “老门东”不妨多些老符号[N]. 南京日报,2013-11-20(F02).
孙雨萌.传统与创新:南京老门东公共雕塑审美与文化意义[J].大众文艺,2019(18):124-125.
梅佳欢. 基于空间正义的历史城区空间生产研究[D].东南大学,2018.
张学研. 基于品牌效应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
谢园方,张烨.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以南京老门东街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28):135-137.
黄婵媛,王娟,张耀.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更新——以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31-32.
郑山. 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策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8.
梁亦文,杨小军.南京“老门东”旧城改造项目中景观设施营造探究[J].设计,2016(23):150-151.
黄娟娟.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开发的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39+41.
《南京门东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介绍[J].江苏城市规划,2018(06):4-8.
朱瑶,曹磊.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城市形象传播——以“老字号”集聚街区老门东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238-239.
戴茜,徐雷.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以老门东为例[J].大众文艺,2019(02):96-97.
胡洋. 包容性消费空间与城市转型发展关系研究——以南京老门东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153-1161.
赵天鹏,丁彦芬.南京市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铺装解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02):117-120.
张晓漫.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传统街区微改造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法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海涛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