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精细化有机更新——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原来的城市更新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对不可再生的城市遗产造成的威胁。此外,重量轻质、见物不见人、粗放型管理等诸多现象不断受到批判。
前言
本世纪的20多年以来,上海市在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微观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本文结合上海市徐汇区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规划,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上海市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原则
历史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认识在不断变化。最初,仅是从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随着对其历史价值的重视,单体建筑与整个街区景观都成为保护的对象,长效的精细化管理成为更新的目标。
上海市出台了多个历史街区保护条例,要求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统一,对每个地块的建筑密度、沿街高度与尺度、建筑后退红线、街道空间等制订详尽的数据规定。从规划管理角度而言,由“拆改留”和建设项目指标控制到“留改拆”和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势在必行。
上海市提出,街区更新不是以美化运动为目标,而是针对各种需要整治、管理、引导的长效规划。不仅要有利于风貌保护,还要对街道景观、建筑、市政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
上海徐汇区历史街区风貌景观
街区更新需要在没有实体大规模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功能提升、空间结构的调整、生活便利度提升、公共设施布局和数量优化来达到振兴的目的。在生活方式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体空间品质。
(1)对历史街区的规划要首先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街区的定位问题,即明确街区风貌特征。为了避免使用统一的招牌、铺装、墙面等,形成趋同的风貌,首要解决的是针对每条街道的城市化历史、人文背景情况、在城市结构中的位置、历史建筑风格和肌理特点,以及当前的使用情况,明确各条街道的风貌特征。
上海历史街区风貌特色
第二,管理对象问题。不仅要明确更新过程中设计的公共空间以及建筑墙面等要素,也要对墙体附属物、小广告、招牌、防盗窗等进行规定。
第三,部门协调问题。明确需要管理和控制的要素通常分属于各个相关部门。比如,店招、市政管线、树坑、候车亭、街道设施等。
(2)明确城市有机更新的主要对象
第一,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街道中最为重要的控制要素,直接影响街道的风貌特征及品质。主要包括,街道范围内的人行空间、小型公共绿化和绿地等。公共空间可归纳为三类:街道人行空间、与街道人行空间相连的开放空间和节点、街坊内部的公共步行通道。
上海历史街区街道风貌
第二,建筑。建筑是街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控制要素的细分,不仅包括建筑立面本身,还包括影响街道界面的围墙以及院落的入口。
上海历史街区建筑
第三,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括除公共空间、建筑以外的构成街道空间并对其风貌及品质有着重要作用的所有可见要素的总称。大概包括绿化、铺地、市政管线和设备、材质和色彩、自行车停放、广告牌、各类铭牌和告示牌、照明、街道设施、街道公共艺术设施等。
徐汇区的城市有机更新实践
徐汇区是上海中心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经济活力,但城区范围几乎完全城市化,依赖“量”和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可能,当前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城市更新。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徐汇区所辖面积达4.3平方公里,是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的主体,也是最重要和质量最好的部分,该区域建成于近代上海“黄金时期”,从建成至今一直是上海城市结构中一个重要区域。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这个区域今后的发展必须是保护和更新兼顾的模式,依靠表面的美化运动和变成旅游区等流行做法不可能满足上海城市发展的真正需要。基于这种认识,徐汇区非常积极地探索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新模式,作为中心城区完全城市化的区域,徐汇区的有机更新具有典型意义。
在街区保护的新模式中提出,突出强调本区域的居住功能和重要机构工作场所的功能,在限定范围内发展街道沿线的城市服务型功能,通过量化街道沿线公共性功能业态,提出控制其增长和分布的规划来实现。按照动静特征将四十多条街道,分为两类:安静生活型街道和商业活动型街道。
安静生活型街道
武康路的有机更新实践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北部,辟筑于19世纪末,是上海市现今保存最好、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道路沿线两侧有11处保护建筑、37栋保留历史建筑,是近代上海花园住宅社区的典型代表。
上海武康路
这里汇聚了西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各类风格的建筑。曾经,这里居住着上海的军阀政要、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等,是城市文化身份和历史进程的象征。著名文学作家巴金就曾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随想录》。
武康路代表建筑武康大楼
武康路巴金故居
自2007年初至2009年底开展的上海武康路项目是一项市级试点工作,由上海市规划局(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和徐汇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对武康路沿线进行了修详层面的保护规划,并依据保护规划实施了保护性整治工程。
(1)武康路风貌及空间特征
在街道景观和街道空间方面,与所在的特色区域融为一体,道路线形整体呈不规则弧形,有三个比较明显的方向转折,且沿线半数建筑物和庭院的定向轴向与道路方向斜角,变化比较丰富。
由于街道空间结构的变化,在街道弄口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且在道路交口,因为退界或转弯半径扩大,道路沿线形成了诸多小型公共空间,使整个街道的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武康路风貌及空间
(2)武康路有机更新主要内容
a.确定以高档居住为主要功能定位。武康路及其周边街区是上海近代法租界的高级独立式花园住宅区,由此决定了该片区的建筑风格、空间尺度和不受商业氛围影响的环境品质。
b.在少数限定地块植入文化和商业功能。沿武康路选取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建筑,植入文化设施,在部分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内,适当植入商业功能。
c.保持和延续高级办公功能。该片区长期以来就有大量机构和公司在此办公,继续保留该功能,与整个片区的风貌和氛围是融为一体的。
d.景观提升策略。对影响武康路风貌的部分设施和部分景观进行移除和规整,恢复简洁典雅的街道环境。通过增加景观绿化或设施对风貌的设施进行遮挡,增加部分城市家具,提供驻足休憩空间。
e.街道整改的十二项导则:
店铺店招:与街区风貌不符的店招、广告位及各类铭牌重新规划位置、大小和色彩,避免使用过于轻快或鲜艳的色彩;
沿街建筑立面:建立日常监督机制,避免对沿街立面的色彩随意调整,立面的色彩与周边整体协调,以暖色调为主;
围墙:围墙不变增加绿化,增加墙篱笆,局部拆除围墙或者降低围墙;
违建、停偿、居改非的应急措施:拆除影响风貌的私搭乱建;
出入口:出入口的大门样式、材质、色彩和细部应当与所属的建筑风格相协调;
人行道铺装:遵循现状铺装风格、优化细节设计,提升整体品质;
非机车停车:与道路整体铺装情况协调,精细化设计与铺砌;
市政盖板等地面设施:与道路整体铺装情况协同,精细化设计与铺装;
沿街绿化:保留现有街道树木,重点保护沿线古树名木,整体应简洁明快且具有观赏性;
外露管线设备:对建筑立面外露管线和设备进行规整,局部采取与墙体相近色彩的格栅继续遮挡;对沿街设备进行风貌化设计;
街道家具:与整体风貌氛围协调,进行系统化设计;
街道照明:与整体风貌氛围协调,进行系统化设计。
武康路的有机更新
总体来说,景观绿化形式改变、增设公共艺术(与街具结合设计)等形式优化举措,也有禁止机动车停放、书报亭移位等管理举措,这类不涉及形式的管理举措和其他具有共性问题的拉条性专项要素,如外露管线、行道树局部缺失、树坑盖板破损、铺地改造等,同时被归入拉条性质项目,将按全路统一要求实施操作,避免过度设计。
引导不同类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能针对各自重点、不犯方向性错误,避免实施单位将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都按形象工程来处理,或者过度设计。
举两个典型例子:武康路400弄——武康路沿线老弄堂修缮整治的代表性项目,是民生改善类项目,实施内容包含沿街围墙界面和弄内环境两方面,通过设计要求引导整治重点放在解决弄内环境问题上,提出包括重铺地面、重布下水和排水沟、设置弄内照明等非常实际的举措要求。
武康路400弄
华山路武康路交叉口的小型公共景观,需要体现设计品质的“亮点”部位。这类点位会由规划师先做设计引导方案将设计要求具象化,基本框定形式改造方向,再组织多位优秀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做实施方案设计,发挥各自形式设计特点,保证多样性。
华山路武康路交叉口处景观
总而言之,武康路的改造,选点和实施内容主要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集中在应由政府牵头实施的公共部位,并且与绝大多数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直接相关。
(3)武康路规划与实施的衔接
武康路项目中,之所以保护规划和实施落地能衔接紧密,是因为它有效整合了专业支撑和项目管理系统。区政府创新采用的总规划师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是保护规划和实施落地衔接的机制保证。
在此基础上,规划专业人员在规划“向前一步”问题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在制定实施项目清单和设计要求这一关键环节,找到了规划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的路径,弥补了以往规划被诟病与实施脱节的短板。这一经验对全国各城市开展的类似的街道整治修缮项目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武康路项目有其特殊性,它有迎世博这一特别的城市发展背景,受市、区两级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是一般同类项目所不具备的,这是武康路项目很难完全复制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沙永杰,纪雁,钱宗灏.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12.
2.伍江,沙永杰.历史街道精细化规划研究——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
3. 张晓潇,沙永杰.保护规划与实施落地之间的关系——以上海武康路项目为例.城乡规划设计,2020年12月第17卷总第377期.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张晓峰
编辑/版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