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森画廊北京空间首展呈现安尼施·卡普尔全新绘画作品

里森画廊北京空间首展呈现安尼施·卡普尔全新绘画作品



2022年8月20日,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一系列全新绘画作品展亮相,而这也标志着里森画廊在北京的首个永久空间正式启动。


卡普尔的雕塑家身份最为人熟知,尽管绘画在其过去的实践中并不常见,却是重要且长期存在的创作媒介,他的画作最近也因在世界各地的展览项目备受瞩目并收获赞誉。本次展览是卡普尔在里森中国的首次个展,标志着他再度回归中国,此前在 2019 年,他曾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太庙美术馆两处同时推出他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


展览现场

里森画廊北京空间由荷兰设计师 Henny van Nistelrooy 携团队 StudioHVN 主持设计,改造总面积达780平方米。设计师及团队以创新的动线规划与理性的功能布局,为观众的观展体验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通过设计艺术与空间之间的秩序及比例关系,为作品打造最优的空间展示环境。

安尼施·卡普尔,《母体的黑》, 2021 ,布面油画, 
244 x 549 厘米
©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摄

安尼施·卡普尔,《有无之相》,2022,布面油画,双联画:每块画板 183 x 244 cm 整体:183 x 488 厘米
©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由 George Darrell 拍摄


开天辟地的能量




本次北京个展中的绘画综合运用了表现主义、具象和抽象的手法,通过具有强烈表现力的图像,勾起人们对祭祀、宗教典礼和湮灭等原始仪式的想象。在这些画作中,卡普尔延续了他雕塑实践中的诗意,继续对内部和外部边界进行探索。这些作品还体现了卡普尔对颜色和物质的探究——在不同的绘画痕迹和色彩下,自然景观和肉血之躯互相融合又互相排斥,一股隐藏的力量在画布表面躁动着。这些作品似乎也让人联想起威廉·透纳(JMW Turner)等浪漫主义画家笔下的壮美景色,但卡普尔的画作却充斥着一种宇宙混沌开天辟地的能量。创作于2021年的《夜幕笼罩》(The Night Encloses)以厚重的笔触刻画土地膨胀和崩裂的瞬间;来自2020年的《混沌》(Inhuman)描绘了一场剧烈的火山爆发情景;而在2021年的《噢母亲,再次诉说我的身世》(Oh Mother, Tell Me My Life Again)中山头升起的月亮则象征着一个全新周期的到来。

安尼施·卡普尔,《夜幕笼罩》, 2021,布面油画,
213 x 274 厘米


 
©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George Darrell拍摄

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卡普尔在作品中不仅多用颜料、油画涂料和水粉,而且还将蜡、树脂和硅胶等非传统材料以绘画的形式融于作品。他常用纸张和帆布支撑起体量宏大的大型作品。在过去的十年里,艺术家愈发关注他在绘画方面的实践,与此同时,也不断探索着那些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艺术媒介与形式。在卡普尔的整体实践中,“绘画”意味着什么?他的整体创作又与绘画史有 着何种关系?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两点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不过,观者或许可以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些作品的意义。


安尼施·卡普尔,《混沌》,2020,布面油画,213 x 274 厘米
©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由 George Darrell 拍摄

起源的主题还体现在创作于 2021 年的大型三联画《母体的黑》(Blackness From Her Womb)中,深邃的黑色中隐约渗透出红色,而代表内部的红色是卡普尔更广泛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颜色。本次展览呈现的画作非但没有脱离卡普尔整体实践中丰富多样的元素,还让人想起他在世界各地展出的最大型和最别具一格的创作,例如2013年的《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Symphony for a Beloved Sun)、2007年的《斯旺那布》 (Svayambhu),及2003年的《我的红色家乡》(My Red Homeland)。

安尼施·卡普尔,《噢母亲,再次诉说我的身世》,2021,
布面油画,244 x 305 厘米
©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由 George Darrell 拍摄

同时展出的还有三件置于地面的作品,它们进一步扩展了画布的边界。这些作品既是绘画,也是雕塑和表演, 就像卡普尔早期的色粉作品一样,它们邀请观众见证一个经过仪式洗礼的演出。正如帆布上的绘画,我们依然能从中感觉到两种重要的元素在施展力量,一种是规整有型的,另一种是奔放且无特定形态的。其中充满垂坠感的大型物质有的悬挂在支架上,有的则伫立在托盘容器内,仿佛是液态凝结成固态这一变化的缩影, 这种转变不仅是绘画创作的过程,也是雕塑物质性的本质。

安尼施·卡普尔,《义肢 II》,2020,木材、树脂、帆布、
颜料,183 x 192 x 192 厘米
©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由 George Darrell 拍摄


创新性呈现




这些作品彰显了传统绘画形式和绘画历史中创造性能量的释放,由此,卡普尔勾勒出一种紧迫、迷茫和不安之感。它们是向绘画史的真诚致敬,但艺术家并不拘泥于过去,他既在画作中直接地引用特定主题,却也拒绝落入俗套,拔新领异地开辟了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卡普尔近期的作品蕴含着一股冲劲,它们不是对他整体艺术实践的背离,而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换而言之,这些作品是他毕生艺术实践的缩影:它不是单一的作品系列,它象征着创作的本质,其中结合了艺术家诸多长期的思考和联想,升华了在工作室里的日常以及艺术创作的意义,并且拓展了他作品中常见的“身体”的主题。如果真如安尼施本人所言,作品很纯粹地就是创作本身,它们并未被赋予来自艺术家的过多叙述,那么观者在欣赏时可以不把他的作品当作是某种陈述,而是潮起潮落的脉冲、涌动的流体物质,如同在身体流淌的血液,在山川蜿蜒的河流。作品的涓涓细流承载着碎片和残余物、生命的胚胎与雏形,时而被浪潮淹没,时而浮现在表面。这条艺术支流以一种史诗般的表达,诉说着万物、万物之肉身、肉身之思绪、思绪之文化,层层叠叠。它拓展了在蜡质和PVC装置中探讨的与身体相关的主题,这一点也丰满了卡普尔创作的维度和分类。从早期的颜料到孔隙,再到镜面和不锈钢系列等等,这些作品虽然艺术形式各异,但其中不变的是它们对思想、物质和空间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创新性呈现方式。

安尼施·卡普尔,《祭祀》 ,2020,木材、硅胶、帆布、
颜料,188 x 128 x 238 厘米
©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George Darrell拍摄

展览信息


安尼施·卡普尔
展期:2022 年 8 月 20 日 – 10 月 30 日
地点:里森画廊 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 3 号院 D7 楼 4 层


关于艺术家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形态大胆又彰显工学原理的公共雕塑 最为著名,并游刃有余地创作各种规模的系列作品。大型PVC表皮或抻拉或压缩,凹凸镜面的不规则倒影吸引着观者驻足;在石料上雕刻的凹槽,通过着色形成视觉上的消失效果:隙间与突起处唤起了形而上学的存在与缺失、隐藏与揭示的深刻两极。如子宫一般的作品形态从里向外翻转,卡普尔所采用的材料明明未上色却似乎充满色彩,好像要否决外表面的概念,激励观者放飞想象。在 1980 年代初,卡普尔打造的各种几何造型拔地而起,仿佛由纯颜料制作而成;而过去 20 年间,他创作的那些具有粘腻感的血红蜡制雕塑蕴含自我生发的动能,大肆破坏作品本身的表面,在静谧的展厅内掷下一声响雷。在他的作品里,来自印度、埃及、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与 21 世纪当代语境下的形色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尼施·卡普尔 1954 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现生活和工作于伦敦。他先后在伦敦弘赛艺术学院(1973-77)和切尔西艺术学院(1977–78)就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近期个展包括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和曼弗林宅邸,威尼斯, 意大利(2022);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2021);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中国(2021);霍顿庄园,诺福克郡,英国(2020);现代美术馆,慕尼黑,德国(2020);现代艺术博物馆,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20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太庙美术馆,北京,中国(2019);圣地亚哥艺术基金会,圣地亚哥,智利(2019);塞拉尔维斯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尔图,葡萄牙(2018);美国布鲁克林大桥公园1号码头公共艺术基金会,纽约,美国(2017);纪念碑公园,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2017);MAST 基金会,博洛尼亚,意大利(2017);当代艺术博物馆,墨西哥城,墨西哥(2016);拉图雷特修道院,埃韦 克斯,法国(2015);凡尔赛宫,巴黎,法国(2015)和俄罗斯莫斯科犹太博物馆和宽恕中心(2015)。1990 年,他代表英国参加第 44 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凭着作品《Void Field》(1989)荣获“Premio Duemila”新 秀艺术家奖。卡普尔于1991年获得透纳奖。大型公共项目包括位于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Cloud Gate, 2004)、位于英国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的《轨道》(Orbit, 2012),和世界上第一个日本充气音乐厅《新方舟》(Ark Nova, 2013)。


关于里森画廊


里森画廊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及历史悠久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之一。目前画廊通过在伦敦的两处艺术空间、在纽约的三处艺术空间、在上海的一处艺术空间,以及即将开幕的北京空间和洛杉矶空间,支持和发展的国际艺术家超过60位。里森画廊由尼古拉斯·劳格斯戴尔(Nicholas Logsdail)于1967年创立,开启了在艺术史中占极为重要地位的极简艺术和观念艺术先驱的职业艺术生涯,如艺术和语言创作团体(Art & Language)、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和罗伯特·雷曼(Robert Ryman)等艺术家。画廊如今仍和其中多位艺术家合作,包括卡门·埃雷拉(Carmen Herrera)和利昂·波克·史密斯(Leon Polk Smith)等多位同辈著名艺术家和艺术遗产管理团队。在画廊的第二个十年中,它向公众首次介绍了英国一代重要的雕塑艺术家,其中有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 施拉泽·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和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自 2000 年起, 画廊代理多位国际一线艺术家,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约翰·亚康法(John Akomfrah)、苏珊·席勒(Susan Hiller)、宫岛达男(Tatsuo Miyajima)和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等国际一线艺术家。画廊同时着力支持和推动包括科里·阿肯吉尔(Cory Arcangel)、瑞安·甘德(Ryan Gander)、 范·海诺斯(Van Hanos)、休·海登(Hugh Hayden)、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劳瑞·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瓦尔·肖基(Wael Shawky)和切尼·汤普森(Cheyney Thompson)等在内的年轻一代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国际影响。


END





收好这份夏日看展攻略,实现你暑期的艺术自由






他偷画一个女人14年, 一幅卖4700万 !





周迅出道前,为他做人体模特!一幅画184万...




展览回顾:“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学术邀请展”




“半脑生长”单飞个展即将登陆深圳无际空间








长按二维码快速关注,来了就留下来吧~



 我就知道你 “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地球art”(ID:TheWorldFor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