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锋:用漆器抵抗时间

林文锋:用漆器抵抗时间




 ©



“我是我行走于其中的世界,我之所见所听或所感,全部来自我自己。”

——华莱士·史蒂文斯


ECHO

器物 X 林文锋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就像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一样,漆艺具有一种深沉内敛、以柔克刚的力量,它要抵抗的,恰是那要吞噬一切的——时间。

十年之前,林文锋与漆结缘,动了情便一往而深,十年一日,不作他想。生命到了一定阶段,那些潜藏在心底的问题便会从地底涌出,横亘在面前,除了自己,谁也看不见。“我得表达,我得倾诉,我得呐喊”,在当时的林文锋看来,大漆是他表达自我的唯一途径、唯一出口、唯一语言。




林文锋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艺术的文化构建及艺术设计,在中国南方典型的茶生活背景、现代美学教育、传统文化思想的交融下,其作品具有自然质朴的美学特质,多次获得工艺美术类奖项。



外人眼里的决绝与勇气,在当事人那里,只是决定对自己诚实之后的自然而然。人本能地追逐中心与潮流,林文锋却与大漆一起,见证了时间对边缘的偏爱。





读大学的时候,林文锋曾被小学生认作“农民”,因为“书上说农民黑黝黝的”。后来林文锋常以此为傲。大学毕业后,林文锋没跟同学们一起跑去北上广,而是就近在莆田办了设计公司。

2013年,林文锋创立太朴大漆。“太朴”让人想起上古初民的生命气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老的《击壤歌》入人最深的,是那种与自然一体的时间感。




林文锋在工作室里烤地瓜



现代人的时间被敲得七零八落,每做一件事,都会懊悔怎么没做另外十件。但漆艺是一门无法加速与快进的手艺。近些年人们越来越推崇工匠精神,但往往更看重结果而非过程。

林文锋把大漆当成修行,没有太多的准备和材料,简单、细致、专注,在一遍遍的重复中,感知那种古老而自然的节律。

“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这是林文锋给人的印象,也是他用作品向外界传达的精神主张。太朴大漆提倡“法古髹漆”,就是倡导人性对自然的遵从和运用。

虽然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宝灰漆器修饰技艺」传承人,林文锋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有情怀的农民,只希望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尽力探索生命的意义。




上海联合2018年春拍上,林文锋先生展出作品「朱蕤 犀皮漆笔筒」



漆之于林文锋,就像画、文字之于别的人,不过是身体要对生活做出反应时,趁手的工具与方法。能量在内部涌动,与外界相遇,自然化云化雨,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林文锋的工作室,以及他的大漆日用器物和家具



福建多山多水多树木,乡下长大的林文锋,在参悟、创作和生活中,累积着对自然的感知力。

林文锋曾花八个月时间,做一件大漆屏风《天地和合万物一气》,作品上的“气”是从米芾的山水中体悟到的。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气”被当作世界的本体,如张载言“太虚即气”。今人看的武侠小说则喜欢讲人体内有“真气”。

到了年龄就会明白,人确实是活一口气的,气有短有长,有清有浊。历久弥新的大漆,就是一道贯穿时间、连接生命的气。





上:《天地和合》大漆屏风 

下:《天地和合II》局部图






福州,某年深秋的一个清晨,一位八十多岁的伊姆(老太太)买完菜,顺手带了一支雏菊回去。这个浪漫的场景恰好被林文锋注意到,他便一直记着,“这个伊姆影响了我一生对日常的理解。” 

网络时代的生活越来越趋于景观化,拍照、打卡、网红、滤镜,人们消费无数的物品,但是对待物的态度日益趋于散漫。惜物已经成为一种濒危的情感。

林文锋认为,太容易获得就会不珍惜,人之常情,而漆器因为其复杂与难得,正好可以唤醒人对物的珍重态度。





《朱漆金斑罗汉床》

材质:缅甸花梨木、苎麻、瓦灰、植物大漆、矿彩、金箔

创作时间:2018年5月-2019年10月



物质匮乏的时代,老辈留下的日常物件,比如桌椅、杯盘,都会十分怜惜。不仅因为俭朴,更因为这些物件具有情感价值,是几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与物重新建立深度连接,需要以艺术为媒。林文锋说,艺术家要珍惜自己的情感。把情感蓄积在胸中,对生活的态度就会悄然改变,对物就会有别样的概念。艺术家把珍藏的情感转化出来,就有了艺术品。艺术品被人欣赏、理解,于是激发更大范围的情感共鸣。

林文锋的创作态度,让人想起梭罗的话:“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

尖锐的东西容易让人焦虑,而漆的温润触感,则能起到抚平焦虑的效果。林文锋说自己“只是个刷漆匠,传不了大道”,但是匠人精神之可贵,就在于他们专心把手头事做好的同时,知识技艺、对手工艺的态度、对器物的情感这些无形的东西,会自然散发给身边的人。




布胎大漆果盘



人们喜欢不假思索地批判“物欲横流”,其实物是无辜的,是只看重数量、价格这些外部参数的欲望败坏了物的名声。

林文锋为物正名:“物不会只为用而生,而且恰恰不是为用而生的物反而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是富足还是贫瘠,从我们对物的态度上就能反射出来,它其实跟富不富有没有太大关系:当我们在一个并不富有的人家中无意看见干净的桌面上摆着一个瓶子,再普通不过的玻璃瓶子,里面有水,但瓶中插着一朵好看的野花,也一定会被这种无用之用感动。”





上图 :犀皮漆香罐

下图:《秋》漆木果盘






我们从林文锋身上看到的,不是那种几乎已经模式化的“匠人范”“艺术范”,而是一种质朴厚重、不事雕琢的本分。他投身传统,却不像别人那样把传统搞得玄之又玄。他似乎只是发现,传统技艺中有契合自己灵魂的话语,也有时代恰好需要的精神。

林文锋主张遵循传统,尊重日常。以生活为蓝本去创造,从需要出发,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追求形式的另类和出挑。

我们深感欣慰,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扎进土里的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王世襄先生有言:“我们有这样伟大的漆工艺传统,相信髹饰工艺的真正千文万华不是过去而是明天。”





大漆六扇立式屏风《六爻》




回响之外 ECHO

太朴大漆 林文锋



Q:大漆所代表的古老技艺的精神是现代人缺乏的吗?

林文锋:在大众认知里漆器是工序复杂、具有匠心的东西,当代人的内心缺乏这种品质: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和不厌其烦,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不向外求,用细致的心态来做一件事情,用修行的行为去做一件事。漆艺的精神,类似于简单的重复,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某种力量。当代人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这种简单的过程反而更加打动人心。




2021年,夜幕降临时的珠峰。(图片提供:林文锋)



Q:想要通过大漆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展如何?


林文锋:这是一种关于“表达”的问题:情感表达和价值表达,众生都在通过语言、行为做各自的事情、表达价值,生命的痕迹各有不同,因此每个人表达也不同。做漆比较符合我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可能十年后会有新的方式,每个人的认知具有阶段性,需要不断的精进。


Q:您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林文锋:人生各个阶段的无奈,人需要寻求方式去改变这种无奈状态,选择兴趣、抛弃一些事,现在探知的是偏向于与自然、生命等主题,对自我的思考,对环境(身边的、人文的、世界的、宇宙的)的探索。





《凝》大漆装置,在象征时间的河流中流淌



Q:福建自然资源丰富,日常工作之外与自然有什么接触?


林文锋:气候、环境、地理等等统称为自然,人在自然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能的趋利避害,读懂自然给你的提示和语言。我在乡下长大,对于城市有一些短暂体验。之前参加一个会议,作为评委需要没收手机。有人说不习惯,问现在几点钟,我说大概10点40分,看了下挂钟,果然差不了五分钟。现在很少有人往外看,与自然多接触才会有这种经验。农民不需要天气预报,这种感知力是基于对自然的感受,算职业技能,与行业相关。




工作室院子里的一口井



Q:人们对物的态度越来越随意,作为艺术家怎样唤醒对于物的态度?

林文锋:容易获得的会不珍惜,漆的复杂和难得,并非简单的淘宝购物。物质匮乏的时代,大家是很珍惜物品的,父母留下的器物,祖母的鞋垫,都是具有情感价值的,是情感纽带。物与人的枢纽是情感,有了情感精神价值才会出现,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转化出来,被人理解,产生共鸣。


Q:作为东方的传统技艺,漆器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您怎么将之和现代人审美结合?

林文锋:技术通过智慧抵达生活,传统的不代表老、旧,那些一直重复的,能够流传下来的,不以科学为计量的也是传统,比如每天的作息,早起,晚上睡觉,遵循传统就会对日常尊重,日常会转换成生活,以生活为蓝本创造,从需要出发,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只是形式的另类和出挑。






Q:从家具到日用器物,选择创造的物品形态是如何考虑的?


林文锋:屏风是家居种类,主题是艺术创作,加入了情感表达。日用器物在产品设计层面、审美层面、艺术思维层面并不矛盾,可以传递出东方传统。





《大气博古挂式四条屏》,现挂于太朴工作室



Q:漆器和自然的关系、时间对于漆器的意义是什么?


林文锋:漆从自然而来,是漆树的血液,从采到用到赏漆的过程,都和自然、天气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现代产业化都用可控的温度湿度来调整,但是尊重自然的话,应该顺应物候。雨天不适合处理木材、基础胎体就很合适:裱布、刮灰等。晴耕雨读的习俗,也是对于自然的尊重,根据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工作。漆器是时间的积累,让大家对于物品有敬畏心。




犀皮金纹大漆茶盅

如对林文锋先生作品有更多兴趣,

欢迎添加文末二维码咨询



 ©



撰文 | 西坡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子溪

图片提供 | 太朴大漆工作室、网络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失败之典范:向山水进发



疯狂的廉租房:500年不涨租,年租金不足7元



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新生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