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一辈子的功课

临帖,是一辈子的功课

编者按




 
临帖的目的,应是为我所用。故取形写神也好,快临慢写也罢,只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学书阶段、个体秉性以及创变风格等各取所需。临摹,对于学书习画者而言,是一辈子的功课。


 艺术留学 | 论文发表 | 收藏鉴定 | 印刷出版 |

收藏合作 VX:ddms888

临摹是进入书法堂奥的不二法门。当然对于不同人在不同的学书阶段,着意于何种临书目的,其采用的临摹手段和方法会各有异同。
对于一般已进入自由创作阶段的书家,其对作品中技术性语言的理性把握已没多大问题,而此时的创作感觉、心态情绪往往是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刻意创作一件作品时往往成功率极低,一篇文字写了又写,直写到满屋废纸焦头烂额也不尽意。


鲜于枢行书《跋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

而如果平时有一段时间的临帖、读帖的准备再加上某天好的心境,合适的诗文信手抄之两、三遍之内往往易得佳构。这正如蔡邕所言“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那么如何达到此种状态呢?我以为最好的方法便是临帖。我们姑且称之为创作前临摹。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生活中各种因素对创作的干扰,先努力贴近古人寻求古气,在和古人对话交流的过程中生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以期心手双畅之时自然地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
因为现代书法生态环境的改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要求现代人时刻保持古人的心境是绝无可能的,而所谓的入古应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


鲜于枢行书《跋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


创作前临摹不同于其他临摹,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临摹。根据我本人的体会可以有几个不同层次目的。

其一、如好久没写了可以先做一段时间的技术储备。

临写时应尽可能地放弃自己的个性语言溶入帖中,把原先笔下的一些粗俗之气涤荡干净,使笔法、结字等纯净起来。

其二、进行创作式的临摹。
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临摹手段,临写时应重点把握原帖的特征、格调、气息,特别是用心体验作者创作时的书写性及处理技巧。
与创作一样应认真做好纸墨笔砚的选择,同时尽可能对用笔、结字、布白、用墨、作品形式等整体因素进行全面思考。因为有现成的范本,这样即使刻意些几次下来便会自然。
而且临写时可根据整体的需要对内容的选择大可自由些,如选临、跳临、甚至添字加句亦未尝不可。



这种创作式的临摹,可以让我们始终着眼于除笔法、结体外的墨色、节奏、气势、神采甚至心绪、情感等诸多因素的整体把握。对于培养创作的整体意识极有裨益。

相对于那种亦步亦趋的实临,这种临摹将临、创很好地结合起来而避免出现临得好创得差、临创脱节的现象。

其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式临摹,一般人均可找回创作的感觉,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很自然地进入创作状态。

当然这时的创作可能在长时间的临古中易失去自我,此时可以试着进入所谓的意临。

如有意识地加入自已的审美取向、风格形式、个性情趣等等因素,在临写时加以已意反复琢磨积极思考,以找到自己理想的作品基调、笔墨语言,最终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林散之云:“艺贵参悟”,我们学书既要参得进去更要悟得出来,参是手段,悟才是目的。
临帖的目的,应是为我所用。故取形写神也好,快临慢写也罢,只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学书阶段、个体秉性以及创变风格等各取所需。
因此在我看来,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采用何种临摹方式,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清人蒋骥言“学书莫难于临古。”

临摹对于学书者而言是一辈子的功课。关于临摹和创作的话题不会结束。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韩国京畿大学校|国际美术学博士|招生简章

点击链接开始咨询 



可选专业:东洋画,创作研讨会,书法,东方美学,西洋画,东西方美术比较,美术评论,韩国美术史,雕刻,展览企划,立体造型,工艺设计。



韩国国民大学|中文授课博士|招生简章

韩国京畿大学校|硕博招生简章
泰国国王科技大学|博士招生简章
泰国艺术大学|博士|招生简章

泰国斯坦福大学一年学制硕士(中文授课)

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本硕博招生简章

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硕士项目|招生简章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招生简章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PHD 教育学博士|招生简章
香港本科留学计划,名校任你选!


《当代美术》

植   根  传  统    立  足  当  代
推 介 当 代 最 具 收 藏 潜 力 的 艺 术 家
主       编  |  马占伟
艺术总监  |  徐雪天

执行主编  |  王秀林
副  主 编  |  王朝贵
  E-mail:1103354930@qq.com
—  投稿咨询  —
1861409259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当代美术”(ID:dangdaimeis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