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办公成常态,我们需要怎样的办公室?

灵活办公成常态,我们需要怎样的办公室?


灵活办公成常态,我们需要怎样的办公室?


由于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上班族们发现居家办公非常适合专注性工作,这也凸显了办公室工作由来已久的一个问题。超三分之一的中国上班族认为,办公场所的环境过于拥挤,干扰性较强。此外,许多人也表示,公司中常常无法找到相对私密的空间。另一方面,员工仍然希望回到办公场所,来获得协同工作所带来的归属感。理想中的后疫情办公场景并不是永久居家办公,而是通过降低办公空间密度、成立区域办公室等方式,营造兼具开放环境和私密空间的办公环境,解决由来已久的办公问题。

近日,“阿里或将开启灵活办公模式”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有认证为阿里员工的ID在相关职场社区发言称:“员工福利将迎新升级,除响应国家号召推出延长产假及新增育儿假外,阿里还考虑进一步提升办公灵活性,如允许员工可在家或就近办公,但灵活办公天数目前尚未确定。”
在这之前,携程就曾启动过为期9个月、由客服人员参与的“在家办公”试验。结果显示,在家办公人员的业绩增加了13%;而那些本来就认为自己适合在家办公的员工,业绩增加22%。同时,员工具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离职率下降了50%。
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都推出过灵活办公的形式。除了各种办公软件的兴起,为线上办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外,员工在灵活办公形式下工作效率和满意度都有着积极的变化,也让不少企业开始考虑将这一被动的选择长期执行下去。
而随着工作形式的变化,办公场所也必然需要改变。
Gensler在《2021 中国办公空间调查报告》中对超过 3,000 名中国职场人士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9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全职在公司办公,或采用混合办公模式,在公司和各类办公地点之间灵活切换。这些受访者来自媒体、科技、金融、管理咨询、科学、消费品、法律等七个不同的行业领域,代表不同的资历、职位、年龄以及地域背景,任职公司人数不少于100人,在疫情开始前在办公室办公。

五分之四的员工青睐于混合办公模式,图片来源|Gensler《2021 中国办公空间调查报告》
由于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上班族们发现居家办公非常适合专注性工作,这也凸显了办公室工作由来已久的一个问题。超三分之一的中国上班族认为,办公场所的环境过于拥挤,干扰性较强。此外,许多人也表示,公司中常常无法找到相对私密的空间。目前中国的办公场所普遍更加适合团队合作,而这种通用的设计却不利于那些专注性的工作。

那些已经采取混合办公模式的员工表示混合办公模式可对其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和创造力带来积极影响,图片来源|Gensler《2021 中国办公空间调查报告》
另一方面,员工仍然希望回到办公场所,来获得协同工作所带来的归属感。理想中的后疫情办公场景并不是永久居家办公,而是通过降低办公空间密度、成立区域办公室等方式,营造兼具开放环境和私密空间的办公环境,解决由来已久的办公问题。
“欧美的工作文化更多的是基于团队讨论,然后大家一起分工协作完成。国内的传统工作方式主要依靠领导层思考并制定目标,然后拆分任务告诉他们的团队做什么、怎么做。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科技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自上而下(top-down)的管理流程慢慢向任务驱动式(task-driven)转变。这种变化对办公室当中协作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在中国的办公场景中,协作以及专注这两种模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Gensler 大中华区执行总裁李晓梅在接受 Dezeen 采访时说。

三分之一的员工表示,他们的办公空间过于拥挤,容易让人分心,图片来源|Gensler《2021 中国办公空间调查报告》
她认为,疫情让人们更加珍惜人际交往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重启那些培育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以及办公空间,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的状态。“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办公空间体验,使其具有归属感、包容性,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并且真正促进员工的协作与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办公空间的意义不仅仅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建筑师赋予办公设计更大的价值体现在通过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积极地影响员工身边更广泛的社群,让大家全神贯注、劳逸结合、享受工作,”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副主席吕庆耀对 Dezeen 说。
近日,RLP 上海办公室在庆祝入驻新址一周年之际,凭借“智圆行方”的设计获得国际WELL建筑标准™铂金认证,作为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公示仅有的29个WELL铂金认证项目之一。RLP 上海办公室坐落于上海新天地,面积达783平方米,可容纳50位员工。
RLP 从人的体验感和健康角度来构建框架体系,通过使人身心愉悦的空间,启发和影响更广泛的社区和周边环境,将建筑演变成“健筑”。在上海办公室的设计中,兼顾功能和美学,并考虑材料、空气、营养、精神、运动、光环境等全方位的健康因素,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打造一个协作开放、充满活力、以人为本的办公空间。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

“疫情爆发后,公共空间的安全性成为了设计师最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而办公室作为一个通常人流密集的空间,必须优先考虑到每一位员工对于健康福祉的需求,这一点无疑是疫情带来的巨大变化,”吕庆耀说。
具体来说,在硬件方面采用了国际领先的空气净化、空调送风、饮用水系统、可调节亮度的节能灯具、环保的建筑材料、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办公家具、动静分离的多功能会议室等设施;在软件方面,在公司图书馆提供科普健康的书籍、组织定期的环保讲座、每天准备新鲜的有机水果和咖啡、布置绿色的盆栽植物、并鼓励员工积极锻炼身体和灵活午休。
RLP也同样意识到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兼顾开放式和私密性的重要性。在他们的这间上海办公室内,设计了隔绝噪音的独立电话亭,确保建筑师与合作伙伴的私密沟通不受干扰;动静皆宜的工作分区使安静区的员工保持社交距离,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使协作区的员工充分交流,其中4个多用途会议室均配有投影屏幕和线上会议系统,便于远程商务交流。

即将竣工的腾讯华东总部大厦也是由RLP设计
即将竣工的腾讯华东总部大厦也是由RLP设计,在设计上也充分突出了RLP一贯坚持的人性化体验。这座位于上海徐汇滨江、高150米的地标性塔楼的玻璃幕墙被“像素化”处理,体现出腾讯服务亿万用户的同时充分尊重用户个性的产品特点和企业文化。
大楼内部采用了完全开放的平面布局,中央没有封闭的房间阻挡视线,每位员工都能将滨江的美景一览无遗。RLP 特意强调了通行楼梯的设计,通透的围绕式幕墙引入明亮的自然光线,并栽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改善室内的微气候,鼓励员工平日上下楼梯强身健体。电梯厅门口的过道被加宽,放置了沙发长桌等家具,形成公共休闲区域,鼓励员工在此交流协作。
“如今科技创新和生活水准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相信一些因疫情而催生的办公设计:零接触通道、开放式室外阳台、私密独立的卫生间、策展式接待大堂、屋顶绿色庭院、自我供给的娱乐运动空间等,将演变成未来趋势,因为健康福祉和可持续性这两点将成为各行各业在后疫情时代难以忽视的重点,”吕庆耀说。

推荐阅读

2021年度十大来自中国的建筑项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