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用谁的印?又成了一个难题。
西泠印社是一个中国篆刻史,乃至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在书画界,西泠印社的资历及水准毋庸置疑,近百年来西泠印社吸纳了各印派的人材,入社条件极高,众多熟知的篆刻家、书法家都是出自西泠。
出自西泠的印,不论自用还是收藏,增值潜力都巨大。多年来西泠的印在收藏市场上售价逐年升高,近几年拍卖场上更是屡创新价格纪录。所以如果恰好有机会能获得出自西泠名家的印,一定不要错过,毕竟“佳印不易得”。
市面上流通的西泠名家印都有着“天价润格”,但事实上很多篆刻水平极高的西泠篆刻家,润格并不高,前提是一定要会买。
有这么几个西泠当代名家的印,以及擅长风格,我尤为推荐,不论是收藏还是备展自用,都有着极高的性价比。
当下印坛80后堪称勇开新境,印风古雅醇厚,直逼秦汉。而在这些人当中,曹祐福先生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尤其是他的佛像印。
许雄志先生对他的佛像印赞赏有加:祐福所造佛像多有奇思,形虽简而意传神,可谓形神兼备耳。颇为难能可贵也!细腻大胆的刀法、流畅的线条、使得他的佛像印空灵而活泛、古朴而典雅。
曹祐福,别署曹员外,1987年出生于河南许昌,斋号光明室,师承许雄志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河南印社理事。
他的印多方取法,删繁就简,转益多师,取精用弘。细腻大胆的刀法、流畅的线条,他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融会到每一方佛像印中。在印面上,他力求构图美观,风姿典雅,并在刀法的应用上体现出或苍茫、或古朴、或精巧、或细致的趣味,佛的身姿和组合则根据印面的长短宽窄进行布置。
近年来,在创作中又融入历代摩崖石刻、石窟造像、汉画像砖等拓片艺术。对于佛像印的创作,曹祐福先生的是:刻佛像应力追残损,如能漫漶宜佳。过于清晰可辨,精近矫情则丧失朴华天真之气。
佛像印本就是篆刻艺术中十分独特且富有形象色彩的艺术形式,曹祐福老师的佛像印堪称一绝。
扫码添加专属顾问
了解更多细节
02
从工稳到粗狂,兼具秦汉印、浙皖流派众家之长,王义骅先生是当代中国篆刻界中青年之佼佼者。
以学院为背景,他对秦汉古玺、唐宋官私印、明清流派、直至当代新印风,皆有研究、学习、借鉴,形成自身多元化印风面貌。
王义骅,西泠印社理事,1998年起供职于浙江省书协。中国书协青少年书法工作部成员,浙江省书协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篆书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特聘教授,九三学社文艺与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作为西泠印社中人和浙派篆刻传人,王义骅的整个工稳系统篆刻尽管琳琅满目,但几十年围绕浙派的核心不变,他运刀深浅迟速,藏露阴阳,率意精微结合的别有一番理解。内容与形式的探索方面,他是“骚体、赋体”并用,少字印可以刻得雅致温润,多字印可以刻得缜密高古。
系师出名门,余正老师是他启蒙恩师,早年便已跨入了浙派的堂室,现在已经是当代书法篆刻界最大的艺术群体“新浙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也是学院正统,90年代初便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的高才生,刘江、祝遂之、王冬龄、陈振濂.....诸位当代大家都曾谆谆教导于他。现在的篆刻,深植传统又时出新意,儒雅风流,兼具秦汉印、浙皖流派众家之长,时时突破自我,陈振濂教授更给出了“西泠名家中的十项全能”的高度肯定。
扫码添加专属顾问
了解更多细节
有津门“石一刀”雅称的石双樑老师,作为西泠印社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双成员,在金石篆刻、书画文章,乃至传拓方面皆有成就。
他的作品清正空灵,严谨法度之外的随心写意,又使得他的作品里从容处亦具雅韵。
石双樑,字文澍、怀玉,万石公,别署抱石斋。1970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莱州。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天津印社副社长、东隅印社副社长,河北美院特聘教授。师从童衍方先生,得到哈佩、孙伯翔诸位先生指教。出版《游刃一一石双樑篆刻作品集》《花开壶上》《天印藏陶》《游刃塞上陶》《磨砖作印|石双樑游刃古砖印作品集》《空纳万象|石双樑心经印作品集》《尚道印相——石双樑师生作品集》等。举办“花非花”、“花开壶上”、“墨点京华”、“净土花开”、“空纳万象”、“尚道印相”等艺术展。
在章法上,他力求平中求变、实中寓虚、合理夸张,并富有装饰性;在刀法上,他喜欢大刀、快刀剜石,横冲直闯,刀与石相碰,只听到石头嘎嘎蹦裂的声音,情感和刀声从印面溢出;在印面效果上,强调刀感,追求线条的古拙或劲健,以刻刀体现出筋骨血肉全备的笔墨韵味。
其实,石双樑先生骨子还是很传统的人,他喜欢探索古人,探索别人没有发现的,这种“官印”,似乎就是一个迷矿。石双樑喜欢这种“将军印”、“唐宋官印”,尤其是燕下都的齐国陶文,他收藏了很多古印谱、古砖、古陶瓦,在把玩中品其中的味道。
徐正濂老师评价:他用工笔的手段来刻写意印,颇具自家特色。他的印取法魏晋凿印及宋元时期朱文蟠条官印较多。篆刻界对蟠条印关心不多,作者人弃我取,意在出奇制胜。
想来这也是他的印能被众多书法爱好者喜欢并收藏的原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