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以声音作为媒介探索元宇宙 | OF小酒馆

李飞:以声音作为媒介探索元宇宙 | OF小酒馆









李飞 | Fei


独⽴艺术家

中央圣马丁纯艺硕士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授课教师







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精彩花絮独家放送!









您之前是雕塑系,跨界科技艺术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刚毕业之后我其实挣扎了一年,这一年在做雕塑相关的创作,发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就考虑要不要转换一种较稳定或更规律的生活状况。很迷茫的一个状态是正常的,特别是这种新专业。艺术科技的结合本身就没有固定发展方向或者教程的,因为国内这种艺术教育的发展稍微晚了一点,而且艺术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基本上也都是同时在发展的,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可能性。作为院校要做出专业的设置是很合理且必要的。




您认为数字艺术和展览是一个可以推动艺术发展的新形式还是艺术家的一种妥协?



它不是唯一的出口,因为艺术一直是跨专业跨领域的,它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出口。对于传统艺术家而言,他也可以不把它作为一种出口。我觉得当一种新的技术或新的认知角度出现的时候,艺术是比较敏感的,会去率先接触这种东西,做一种融合。




能分享一下现在的研究方向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最近会用区块链的规则和经济模式来进行创作,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系统或经济体制来做的一种创作,但还是以声音作为媒介介入。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去了解在这个新领域里的基本制度和生产方式。




您用Instagram做了一个艺术品《一小时》?能介绍一下吗?



《一小时》是在英国的时候做的。那个时候其实是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一种一对多的、个人与机器的关系,然后联想到现在社交媒体的状况:展览在社交媒体被直播、我们观看广告、看各种媒介上的博主等等。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博主来说,从博主个人出发是一对多,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是一对一,但当无数个观众对着那个博主的时候又变成了多对一的状态。


当时我把 Instagram 搬到了美术馆里,我用画框的形式把它当做一个作品来处理,可能绘画刚出现的时候,我们通过绘画来理解世界,那么画框就作为一个看不见的屏幕。而现在手机屏幕代替了绘画,成为大家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就将其放在了画框中。




我做了一个小时的直播,叫《一小时》是因为 Instagram 的直播只能做一小时。厂空间内的展示过程中所有观众的行为也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媒介十分广泛,可以分享一下使用不同媒介的感受吗?



我在做的是设想如何去理解一个虚拟空间、如何理解另一个世界的问题。之前做的都是实体空间,但我会把大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声音去触发。在这个空间里去寻找回音,空间塑造了声音,当我们放出一种声音在一个容器里,不同的容器会给出不同的反馈,然后根据其生产状态或生产方式,再将反馈放在区块链链上去转换。可能更早以前会通过雕塑或拍摄video的形式。现在这个阶段我可能更享用声音,虽然媒介和表达方式在换,但研究方向没有换,就是在做文化交换,这种等价关系也是建立在中国文化或者亚洲文化的基础上。




在不同的文化下展示作品时观众们会有不同的反馈吗?



国内的观众和欧洲观众的反馈是不太一样的,东方文化可能更不善于通过对话表达,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欧洲可能大家会更多去跟你讨论或者发问。共性也有很多,他们可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就是“你就是这个作品有什么用?”(笑)




有的人认为新兴艺术无法与传统艺术相比肩,您是怎么认为的?



例如说雕塑、绘画或者是影像,一直坚持这种创作形式的一些艺术家,他们没有时间去理解新的科技的出现,他们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去处理自己创作上的问题。不理解和排斥的原因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夸张化,还有市场化或产业化的行为让大家只看到这一类的作品的价格和投资价值,而不去理解它的涵义、不去花时间理解它是基于什么原则或规则被创作的。而且媒介的转化跨度很大,95、00后他们可能对互联网、区块链更加敏感,他们诞生于这个时代;那么更早一点的艺术家他不是在这个土壤里出生的,对这种新的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隔阂。




您如何看待现在NFT作品泛滥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以前我们创作不在于快速,而在于时间积累,而现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导致了一些艺术家会追求怎么更快地出效果,而不再注重内容,转变成了追求短暂视觉刺激的产业化行为。00后生长于互联网土壤,比如说问他们的爱好的时候基本都是游戏,街头文化。他们是融入得很快,但是问题在于做的内容,其实区块链最初是在做什么?抗争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是需要去思考和调研的。区块链最初也是为了实现梦想的一种社会尝试吧?产业化了后的今天,人们只顾着埋头做视觉刺激的作品,却不愿意去思考原本区块链是想要做什么的。










以声音为媒介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延伸。通过作品《  》与宋婷老师一起在区块链上讨论空间的概念,同时也是对新的经济和文化生态的讨论。作品《  》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对美元与 ETH 的汇率进行 Data sonification 的处理,并铸成 NFT 作品,当这件作品发生第二次交易时声音也开始了它的传递,通过交易产生的哈希值对声音的音量和回音延迟进行衰减和干扰,并以回音的方式返还上一位藏家,而第二位藏家将获得一个模拟声音通过不同材质的作品。以此类推这件作品最终会消失,但是依然可以交易。



《  》

2017-2021








<A HOUR>

2019















<CNY/USD, CNY/GBP, CNY/EUR, CNY/RUB>

2010-2019










2019 TATE EXCHANGRE









2018 TATE EXCHANGRE









<THERE IS NO TITLE>

2018






《安魂曲》这张专辑是用莫尔扎特的《安魂曲》改编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歌曲都由 Covid-19 的 CNY/RUB 汇率数据控制。



<Introitus>



<Kyrie>



<Dies irae>



<Tuba mirum>



<Rex tremendae>



<Confutatis>



<Lacrimos>



<Hostias>



<Sanctus>








编辑:Akiko

设计:JimG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李飞

参考资料:

https://www.instagram.com/li_fei_art/

https://fei-fei-fei.com/A-HOUR







深入学习最新的增强现实技术 

构建出具有跨现实叙事性的沉浸式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