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 天气渐冷,请君珍摄
我国古代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一个节气大约15天,又被称为“三候”。立冬节气就划分为:一侯水始冰,二侯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时,水上开始结冰,不过水只是初凝,冰结得并不坚固。
立冬后,土地开始凝寒,慢慢开始冻结。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在古时,立冬这天,天子要率群臣到郊外迎冬,赏赐大臣冬衣御寒。
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安抚、慰问孤寡之人。
而在民间立冬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立冬日天子要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
冬天是收获收藏的季节,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时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民国以来,但有些活动,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在我国北方,立冬之日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在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
在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补充能量。
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当地民间素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入冬后的饮食可以适当厚重,食材以滋阴为主。中医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因为秋冬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顺应这个趋势养阴,效果要比其他时候要好。
在生活起居方面,专家建议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
冬天提倡多运动是对的。但是,在冬天还像春夏一样大运动量过度运动,并非明智选择。而且冬季早晨温度低,空气质量差,老年人晨练应推迟,以上午9点半以后至下午4点最为适宜。
图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东方生活美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