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荐书 — 《经济社会的形成——大萧条》

老陈荐书 — 《经济社会的形成——大萧条》

点击上方关注「ADU咨询」,每周一老陈陪你读一本书,感受不同作者眼中的视界

经济社会的形成:


经济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


【美】 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

          威廉・米尔伯

          刘 婧  译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段空前进步和改善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被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终止了,这是市场制度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几乎宣告了资本主义的末日。

1928年11月,大萧条爆发前的一年,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演讲中宣称:“今天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如此乐观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整体氛围。美国人没有察觉到经济灾难即将来临。当时,大多数人关心的是股票市场的繁荣,上千万股民开心地看着自己的钱毫不费力地、轻而易举地增长。如果有人在1921年投入1000美元购买一组代表性的股票,1928年将达到难以置信的2万美元,这比今天的10万美元还要多。1929年夏季的3个月里,股市继续上涨,涨幅已超过了1928年全年。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雪崩般的抛售压垮了交易。仅仅一天,之前一整年的价值上涨被清零。几周后,300亿美元的财富蒸发了。在崩盘的最初几周里,人们总爱说“基本面良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可怕的崩盘导致了更可怕的萧条。美国的GDP从1929年到1933年几乎腰斩,失业率急剧上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没有工作,住宅建设量下降了90%,85000家企业破产倒闭。在宾夕法尼亚州,总承包行业的工资下降到每小时7.5美分;在田纳西州,工厂女工每周工作50小时只能得到2.39美元;在肯塔基州,矿工只能吃奶牛吃的野草;在西弗吉尼亚州,人们开始抢夺商店里的食品。

是什么戳破了泡沫?没有人确切知道最终应归咎于哪个事件。但毫无疑问,最直接的、突如其来的原因是整个经济投机热,所有人都想快速致富。

如果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分析,就会发现在20世纪前25年里,经济增长背后已经存在了巨大的隐患。

首先是美国的“三农”问题。整个20世纪20年代,农场主是美国经济的“病人”,每年都有更多的农场主成为佃农。到1929年,美国10个农场主中就有4个不再是独立的经营者。农场工人的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到1930年,农场工人的收入不到非农场工人的30%。三农的困境,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另外还有干旱、强大的铁路和仓库联合体的剥削,以及农场主自身的土地投机和对农业生态的漠不关心。

如果把农业看作一个整体,就会发现农产品的需求完全不同于工业品。在制造业,当生产率上升且成本下降的时候,工艺品更加便宜,能吸引消费,产生更大的新市场。而农产品不是,当食品价格下跌的时候,实际消费不会大幅度增加。也就是说,农产品面临缺乏弹性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的个体农场主也不是垄断者,因此当价格降低时,农场主的最佳选择只能是在情况变得更糟之前尽可能多地卖掉产品,这造成了恶性循环。

美国农业的脆弱性预示着整个经济的脆弱性。

再看工业领域。在生产持续增长的时候,就业却没有稳步增长。在制造业,1929年的产出比1920年高出49%,但就业却没有变化;在采矿业,产出上升了43%,就业却下降了12%;在公共事业领域,产出更高,但就业也下降了。就业增加的部门是建筑、贸易及金融、服务行业和政府部门,但这些吸纳就业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相对缺乏技术进步。换句话说,就业下降的所有产业都是以快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

▲ 1933年,超过1500万人失业,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失业率的最高点

在谈论技术时,我们一般都隐含着一个假设,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是正面的。然而技术并不总是有利于就业。当一项新发明创造了一个新产业的时候,技术会具有巨大的就业创造效应。比如汽车产业替代了原来的四轮马车产业,总就业是增加的。但是,如果技术发明仅仅是提高现有产业的生产率,就会导致严重的失业。

随着生产效率的上升和就业的急剧下降,人均产出在快速增加。1920年至1929年,交通运输业的人均产出增加了30%以上;采矿业的人均产出增加了40%以上;制造业的人均产出增加了60%以上。但是,更高生产率的收益并没有以更高工资的形式流向产业工人。采矿业的时薪下降了20%,制造业的工资保持不变。收益主要被企业获取,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利润飙升,它们在1929年的利润相当于1920年的3倍。

分配方式不当造成贫富差距加大,这意味着美国无法产生足够的有效购买力去购买自己的产品。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是可以迅速转化为购买力的,但他们没钱。而以利润、商业利息或很高的个人补偿为形式的收入主要流向少数的高收入阶层,这些收入不会很快转化为购买力,更可能变成储蓄,形成投资。换句话说,经济高增长的收益没有足量地流向那些实实在在需要花钱的人,有无限消费欲望的农场主和工人没有购买力。因此美国GDP中的消费严重不足。这种不寻常的收入结构意味着20世纪20年代无与伦比的繁荣之下,经济的脆弱性越来越严峻。

再看投资。投资是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关键,不过,投资与消费不同。消费是一个可靠的、稳定的过程,大多数消费品很快就被消耗掉,必须更新换代。而投资是耐用的,更新换代的时间容易被推迟。还有一点,投资的动机在于利润预期,所以预期利润对投资意愿至关重要。

▲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银行纷纷倒闭

20世纪30年代初,利润预期很低。首先,大崩盘摧毁了人们的投资信心;其次是投资成本上升,银行对用于新资本项目的货币紧缩了;第三,消费下降抑制了工厂的扩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大规模产业所需要的巨大投资已经完成,现有技术条件下的产能已经过剩,第二波技术浪潮没有及时兴起,因此没有任何投资的必要。

所以大萧条从本质上看是投资的一种巨大的、长时期的崩溃,席卷了住宅、制造业工厂及设备、商业建筑和存货积累等各个行业,整个经济几乎陷入瘫痪。1929年至1933年,投资缩减了88%。1929年,与投资相关的产业雇员人数只占总劳动力的10%,但是到了1933年,总失业人数中的1/3是这些产业的前雇员。不仅如此,投资萎缩还带来了乘数效应,拖垮了消费支出。消费下降幅度比投资的下降幅度更大。从1929年到1933年,消费从790亿美元下降到490亿美元,是投资下降数额的2倍。反过来,消费下降又进一步拉低了投资,导致恶性循环。

老陈认为,以上对90多年前的大萧条的分析,或许对我们理解当下经济形势和前景有所帮助。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之后的3个月里,他展开了著名的“百日新政”,力图使用政府权力使市场更好地运作,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以工代赈”。至今,罗斯福新政的利弊仍有很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政府参与经济活动已毋容置疑。现在的争论不是政府是否应该对市场的整体运作承担责任,而是对具体的手段、措施的争论。财政和货币政策共同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公共和私人的投资和消费已经取代价格成为恢复市场秩序的关键手段。个人和政府的支出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概念。实际上,支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 罗斯福主张对市场进行计划和干预

尽管如此,政府在西方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命令型社会中的政府定位有本质区别,后者试图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经济实施全面掌控。



本文为陈阳老师原创文章,

转发请注明作者、出处,并来信告知,谢谢!
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陈阳
ADU首席顾问
8年房地产行业、11年建筑设计行业、15年管理咨询工作经验

ADU 2022年线上课程

1、脱坑指南 | ADU线上管理课程重磅来袭

2、报名 | ADU管理基础课程课后作业答疑

ADU目前为设计公司提供战略、财务、

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长按二维码添加周老师微信进行咨询与报名
企业咨询与课程报名:

微信 /手机 182 2117 729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DU咨询”(ID:wlcy10242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