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早期石库门的最后印记

老城厢早期石库门的最后印记

导读

上海老城厢的动迁工作已近尾声,不见往日的烟火气,居户大门都被封了,街巷空空荡荡的,乘推土机还没有进场之前,赶紧为老城厢的民居留下一些档案资料和最后的印记,是我们当下迫切想要完成的事。摄影、无人机航拍和视频拍摄都是力所能及的记录方式,希望这些老上海的建筑能体面地退出历史舞台,不留遗憾。

唯一遗憾的是,业界至今未能对石库门的溯源达成共识,要等它们完全消失为止吗?还是把问题留给更聪的后代去解决?本文的重点是关注老城厢的早期石库门,这是上海石库门溯源的重要环节。

  


01 早期石库门的门框

 

在老城厢的几条古老街巷里,现在还存有一些早期石库门,即使它们的大门被封了,仍然可以根据它们石库门门框石条的形式,把它们与中期石库门和晚期的石库门区分开来。早期石库门的门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早期石库门门框的上沿由一字型条石构成,例如梅家街43号、净土街59号、面筋弄八支弄2号以及和顺街53弄6号等,属于最原始的早期石库门门框,门的宽度较窄,高度较矮,不足2.5米,建造年代也较早。

         梅家街43号--拍摄来自周飞华

               

净土街59号--拍摄来自周飞华

        

面筋弄八支弄2号--拍摄来自徐大纬


和顺街53弄6号--拍摄来自周飞华

另一类早期石库门门框在上沿和立柱之间带有石质的雀替构件。例如望云路136弄1号、西马街23弄、静修路7弄1号、静修路69号、静修路83号、高家弄66弄4号、梦花街13弄5号和学院路134弄。雀替的形状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种构件在中期和晚期石库门中逐渐消失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老城厢内早期石库门的门框和绞圈房的门框的形式完全类同,唯一不同是绞圈房的门框内侧还有一座仪门。

望云路136弄


曹家街48弄11号--拍摄均来自周飞华

                     

静修路7弄1号


静修路69号

静修路83号

高家弄66弄4号


梦花街13弄5号--拍摄均来自王安宇


院路134弄1


学院路134弄2--拍摄均来自周飞华



02 早期石库门的主要特征

            

早期石库门单体脱胎于上海特色民居绞圈房,两者之间有高度相似的平面布置(平面图),空间形态(天井),穿斗式木结构和施工工艺,甚至,建造早期石库门的工匠就是当年建造绞圈房的本帮水木作工匠。

绞圈房平面图


早期石库门平面图--图片均来自徐大纬

《上海石库门珍贵文献选辑》马学强主编186页,列出早期“部分营造厂商一览表”均为川沙和南汇籍的本帮工匠,杨斯盛和钟惠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斯盛

钟惠山--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早期石库门和绞圈房的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后天井和灶披间(二层三合院轴测图)。

二层三合院绞圈房轴测图


二层三合院早期石库门轴测图--图片均来自徐大纬



03 典型的早期石库门实例

倒川路90号是老城厢内一座较为典型的早期石库门,详见“倒川弄90号卫星”(红色框内)。

它体现了早期石库门的几个主要特征:

1.入口大门的石库门石框上沿由一字型条石构成。

2.独立式的一正两厢三合院的平面布置,中间是客堂间,两侧是厢房,厢房的屋顶是双坡屋顶(人字坡)。(详见“倒川弄90号鸟瞰图”)

3.穿斗式木结构。(详见“倒川弄90号.穿斗式木结构”)

4.有后天井和一排平房灶披间。(详见“倒川弄90号卫星图”中屋后蓝色方框内)

倒川弄90号的北面另有一座独立式一正两厢的三合院倒川弄80弄2号。(详见“倒川弄80弄2号绞圈房卫星图”绿色线框内)

体量硕大,注意!此绞圈房的屋后没有后门和灶披间,在航拍图中可以看得非常明白,这一点和早期石库门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判断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的“分水岭”。在调查中,另外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即在早期石库门的附近总能找到绞圈房,它们十分相似,需要仔细分辨。

倒川弄80弄2号绞圈房 没有后门--拍摄均来自周飞华


04 老城厢早期石库门的分布规律

 

序号

早期石库门地址

序号

早期石库门地址

1

梧桐路-宝带路

8

倒川弄90号

2

望云路146弄

9

净土街59号

3

静修路

10

和顺街53弄6号

4

东梅家弄

11

方浜中路614弄1-4号

5

金家坊47弄1-33

12

梅家街43号

6

西仓桥街162弄2号

13

学院路134弄

7

高家弄66弄4号

老城厢早期石库门分布图--图片均来自徐大纬

我们在整个老城厢里摸排了早期石库门的分布点,并在“老城厢早期石库门分布图”上用蓝色小圆点作为记号标出,不难看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即它们大部分都分布在肇嘉浜(今复兴东路)沿线的南、北侧,说明老城厢自从1860年诞生第一座早期石库门梅家街43号以后,首先选择在肇嘉浜水系附近的区域范围内建造早期石库门,体现了江南民居枕河而居、依赖河道水系出行和饮用涮洗的风俗习惯。



05 早期库门产生的历史背景

 

老城厢地区不仅产生了最早的早期石库门单体,也产生了许多早期石库门里弄,至今犹存。


视频中的早期石库门有的装饰了巴洛克风格的门楣,但是,仍然掩盖不了它们是早期石库门的本质,根据门框的类型就可以进行判断,已故建筑大师蔡镇钰博士讲得好,“这只是后期加了点花饰而已,不要受到迷惑”。

 

学界对太平军东进是上海石库门起源的重要历史背景这一点早就达成共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完成了从萌芽状态到超越北方的过程,南宋以后,上海已经成为经济巨镇,明清时期,上海从江南地区脱颖而出,经济富裕,人才荟萃。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地区却遭到蹂躏,尤其是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1860年5月初,太平军开始东征苏南,6月,苏锡常地区全部沦陷,苏北、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大批难民逃亡上海,进入租界和老城厢地区,在有限的土地上“安营扎寨”,一种占地比绞圈房更为经济的早期石库门民居形式由此而产生。


与室庐焚毁、田亩无主,尽失繁华优雅的苏南以及丧失京杭大运河命脉的“天堂”杭州相比,期间,在上海崛起的早期石库门,找到了安置和接纳大量难民的体面栖所,从而奠定了而后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基础,就此而论,早期石库门是功不可没的。


                             



06 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对老城厢早期石库门的全城排摸而获得的成果,找到早期石库门的几个主要特征及其和绞圈房的异同点;以倒川弄90号作为早期石库门的实例进行剖析;找到老城厢地区早期石库门的选址规律以及建造的时间节点,肯定了早期石库门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正值老城厢历史即将翻篇之际,我们补做这项调研工作的目的,是为文保部门对古民居拆留筛选提供一个参考,殷切期望各级领导和文物保护部门共同努力,为老城厢保存一至二座早期石库门,为上海的古民居留下一个“根”,否则,十几年以后出现新上海人将不知何谓早期石库门的状况,是难以想象的。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王安宇、周飞华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END-




往期老城厢建筑文章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