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四大家族逸事二

老城厢四大家族逸事二

 

 徐光启的故居和祠堂在哪里?

 
徐光启,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我国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对这样一位上海名人,他的祠堂、故居、旧居和祠牌,是否还存在?到底在哪里?是上海市民、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和古建筑爱好者们期盼解开这个疑团。

徐光启宅“今毁”--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


《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八第二十一页述:“徐光启宅在太卿坊有后乐堂尊训楼今毁”。旧志里所指太卿坊,就是现今的光启南路(旧时太卿坊大街),徐光启宅“今毁”,令人失望。那么,徐光启宅真的毁了吗?徐光启祠堂和祠牌究竟还在吗?

“徐光启祠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铭牌 --拍摄来自周飞华
光启南路2321号墙上挂着“徐光启祠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铭牌,说明徐光启祠堂依然存在。但是,到此踏访者却失望而归,因为,这里是一个大杂院,有的只是一堆违章搭建的民居,完全没有祠堂的踪影,挂保护铭牌的低矮小楼宽度仅3米,不可能是徐光启祠堂,怎么办?

  徐光启祠堂旧况一--拍摄来自周飞华

徐光启祠堂旧况二--拍摄来自周飞华
        

辗转到光启南路2506号,原住民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工厂,现在已经停产,属于空置状态。难道这里就是徐光启祠堂吗?

明相国徐文定公祠(西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光启祠堂西祠现况--拍摄来自王安宇
 

把眼前的徐光启祠堂和老照片里的“明相国徐文定公祠”进行比对,相似度还是蛮高的。而后,我们借助于著名的建筑摄影家寿幼森先生的无人机航拍技术,终于看清了徐光启祠堂的全貌,祠堂是由两座古建筑组成的,东面三间和西面三间。走进祠堂,明代木构完好,没有柱子,房间宽敞高大,可以确认这里就是徐光启祠堂的遗址。

徐光启祠堂航拍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徐光启祠堂东祠和西祠--拍摄来自寿幼森

更多细节可详见:徐光启的祠堂和故居究竟在哪里?
 
祠堂找到了,
那么,
祠牌和故居在哪里呢?

 


《上海年鉴1852》中“徐光启记略”

 
《上海年鉴1852》是一本于20191025日出版的新书,书中收录“徐光启记略”和“徐光启记略(续)”两篇重要的历史文献,是英国记者当年来上海调查研究徐光启的历史实录资料,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祠堂、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最可贵的是文献中对徐光启的故居、祠堂和石坊的位置,有明确和肯定的定位。

《徐光启记略》--图片来源于[上海年鉴1852]

上图为《上海年鉴1852145页“徐光启记略”的截图,......不易注意的石坊,两侧镌刻的字有些破损,横梁上刻有“明相国徐文定公祠”。这就意味着徐家老宅就在这里,其名有二,曰“后乐堂”“尊训楼”。

徐文定公祠正殿,1931--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徐文定公祠中追思礼--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此可以确定,现今光启南路的两根石柱就是徐光启祠堂的祠牌,而徐家老宅“后乐堂”“尊训楼”就在此地,也就是说,徐光启祠堂(东祠)就是他的出生地方,是徐光启的祖宅或故居。

         徐光启祠堂地籍册--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光启祠堂地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光启故居入口条石--拍摄来自王安宇

查上海民国22年(沪南地区)地籍册1283-6为“徐祠基”(徐光启祠堂),占地718毫,地籍图可见36号地块徐祠基的东面,一直延伸到阜民路口(今光启南路),红色箭头处的地坪,仍可见当年徐光启故居入口处的条石,作为遗址的一部分,应该予以永久性保留。

 

经过考证,现今徐光启祖宅、故居、祠堂和祠牌这些遗址全都活生生地存在着,希望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对此予以重视,并精心维护和修缮。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拍摄来自王安宇

 
上海市文保部门把“徐光启故居”的铭牌挂在乔家路234244号,显然是一个错误,“九间楼”并不是徐光启故居,只是徐光启旧居而已。
更多细节可详见:“九间楼”是徐光启的故居吗?

 

另外,根据《徐光启家世》述,徐光启的孙子徐尔爵和老城厢另一望族乔氏家族乔炜(也是园业主)的女儿联姻;徐光启的另一个孙子徐尔路和潘允瑞(上海进士豫园主人)的孙女联姻;徐光启的孙女福礼济大和老城厢望族艾可久的孙子联姻,孙女玛尔第纳和潘允瑞的重孙女联姻,玄孙女和乔氏家族乔光烈联姻,可见上海老城厢内著姓望族之间的联姻,编织成了一张老城厢明清两代四大家族的关系大网,他们通过联姻关系,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兴旺发达。

 


艾氏旧宅究竟在哪里?
 
老城厢艾家弄24号,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没有任何明代建筑的样貌,那里却挂着艾宅遗址文物保护点的铭牌,令人不解。再往艾家弄的西头走一点,就是艾家弄66号和艾家弄80号,当地的原住民告诉我们,这里才是艾可久的旧宅和新宅,两座古宅的形制相同,布局和书隐楼大同小异,一正两厢,两个庭心。艾氏遗址有二道仪门。

 艾家弄80号艾可久宅两道仪门--拍摄来自王安宇


褚半农是最早为上海绞圈房命名的专家,经他鉴定,“艾家弄80号艾可久宅是“日”字形格局的是三进的“双绞圈””,“仪门头是绞圈房的重要标志”。        

                    褚半农鉴定艾氏旧居是双绞圈--图片来源于[上海老年报,2016.9.13]
 
借助著名建筑摄影家寿幼森先生的无人机航拍技术,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两座艾可久古宅遗址的面貌,与众不同的是,古宅东、西两侧的屋面都有缺角和书隐楼一模一样,都是带有小天井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它们可算是冈身以东地区最典型的具有上海特色本地民居,历史悠久,这样的民居应该列入法定保护对象,有一个,保护一个,“艾氏遗址”的文物保护铭牌应该从艾家弄24号移到艾家弄66号、80号。

艾氏旧宅航拍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艾氏家族从三世艾芹迁徙至上海城内艾家弄(近今望云路)购地建宅,艾可久15251593,明代,在任通政使期间,原宅旁又一次建宅,所以这一地块被人们叫作艾家宅,如今的艾家弄就是因艾家宅而得名的。艾氏家族世代功勋卓著,老城厢内曾有一座表彰三世艾芹、五世祖艾元美和六世艾可久三代官居二品而建造的“三世二品坊”(《同治上海县志》)。

艾氏“三世二品坊”--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二 12页]

《同治上海县志》艾可久宅--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八 19页]

艾家弄66号是艾可久的祖宅和故居,而80号是艾可久后来建造的旧居,两者都是明代建筑,应该列为文物保护建筑,予以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艾可久的第18代子孙艾民言,现居张江镇中心村养正宅61号,是一座双绞圈平房,由艾氏家族第十四代祖先艾鑫建造,屋内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家具,正房内悬挂宣统元年十月题字的匾额《恒心堂》,2003319日,被公布为浦东新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据上海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告知,经过初步排摸,文物部门已经将浦东新区十五处较为典型的绞圈房,列入文物保护点和保护部门,将绞圈房列入法定保护对象。

艾氏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艾可久宅载入《同治上海县志》(见前图),“艾可久宅在县(注:县衙)西南今子孙守之”。可见清代同治年间,对这座古宅还是相当重视的。反观现状,文物保护点铭牌悬挂的位置随意性很大,导致艾家弄66号和艾家弄80号这两座该保护的文物建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从最近公布的乔家路风貌区改造规划方案中,可见艾氏遗址的所在地将建造150米超高层公寓(见上图),令人震惊!现今,艾家弄已经面临拆迁,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权衡经济利益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之间,永远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寿幼森、王安宇、周飞华、网络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END-




往期老城厢建筑文章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