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琛、赵娟
来源: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产业链控制力是美国长期保持强势竞争地位的关键法则。纵观其产业发展历程,标准规则、精益生产、创新引领、系统集成、数据贯穿是美国企业和政府协同控制产业链的五大法宝。在中美摩擦日趋严峻的态势下,面对美对华高技术产业的封堵,我国应如何探索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可行路径?
美国构建和长期保持产业链控制能力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标准和规则的源头锁控
以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为主导的美国标准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由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使用者主导标准化的活动,在美国就制定了超过10万个标准,且几乎都被批准为美国国标。
美国非常善于将专利嵌入标准,也就是专利标准化,这样所形成的技术壁垒会更加坚固,而且通过技术授权、认证许可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最典型的就是高通,高通一直在主要芯片标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时甚至是占据主导地位,其很大的一块利润来源就是技术授权。
案例——高通
早在2007年,高通通过自研和收购在4G领域就布局了6000多个专利,最重要的是这些专利都实现了标准化。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智能手机,都要向高通缴纳最少2.275%的专利费,假如一台5G手机售价5000元,则需向高通缴纳的专利授权费近115元;在2019财年高通的总营收(242.73亿美元)中,许可和特许权使用收入占到38.81%,也就是96.62亿美元。
图:2019财年高通营收构成(亿美元)
美国虽然实施了多年的外包战略,服装、电子、家电、机械甚至是军工等产业的价值链上的生产、装配等环节都实现了全球布局,但是美国企业在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工艺、关键软件等工业基础能力方面仍然是世界一流,掌握着机械、电子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和工艺的研发、制造技术,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凭借对关键零部件和工艺技术的掌控来牵制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这里企业充当了“布链者”的角色,即以基础制造能力布局产业链关键单点。
案例——医疗影像设备CT球管
在大型医疗影像设备中,美国制造商仍然把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放在本土,而医疗器械具有知识、工艺、技术、材料高度复杂的特性,需要具备非常强的基础制造能力。
其中,CT球管是CT设备最值钱的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影响了CT的图像质量以及使用寿命,这个部件设计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具有高热量、高真空、高电压、高精度、高转速、高动量“六高”的技术特点。
目前,我国CT球管市场长期被美国和德国垄断,国内仅瑞能医疗实现了CT球管的初步国产替代。
案例——通用电气
案例——高端电容器
一般来说,一个电容器材料的数据周期是7年,中间要不断投入去建立数据库,当然也需要大量的检测费用来支撑数据库的建立,而由于我国没有相关的检测检验能力,只能依赖于国外的企业,材料检测的核心数据就不得不给到国外的企业,所以说数据库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强,我国短时间内要想在软件领域实现赶超,有非常大的困难。
案例——工业软件
图:美国政府和企业所构建的创新网络
案例——特斯拉和谷歌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