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1672字
图片总数:共10张
2月20日,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人们依依不舍地向“冰墩墩”挥手告别,可爱的“雪容融”正向我们走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盛大开幕,体育健儿已经整装待发,驰骋赛场。冬残奥会健儿将用努力和汗水为国争光,而成绩的背后又有着哪些科技支撑力量呢?
火炬手的“钢铁战衣”
3月2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种汇集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在天坛公园祈年殿举行。点燃火种台的9位代表中,曾打破机器人行走马拉松世界纪录的邵海朋穿戴的Ai外骨骼机器人引起了广泛关注。
增强肌肉的剩余力量,激活患者的潜力,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
Ai外骨骼机器人能感知到人行走快慢等主观意愿,实现机器人辅助与人体行为(包括上下楼梯、上下坡等复杂动作)的自适应。还可以3月4日上午,“90后”创业女孩杨淑亭完成火炬传递时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同样来自北航帅梅研究员的团队。与Ai外骨骼机器人相比,这款智能康复训练外骨骼机器人面向完全失去行走能力的患者。
两种外骨骼机器人都是依托多关节协调控制中心,突破智能生物感知与仿生步行、人机融合多模式混合控制等关键环节,帮助选手们实现了直立行走传递火炬的梦想。
举起火炬的智能仿生手
东京残奥会冠军、残疾人游泳运动员贾红光担任第17棒火炬手。他用新“穿上”的智能仿生手,高举象征着闪耀、光辉、光明的金色火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奔跑进入观众的视野。
这是一款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度融合的智能产品。它单次向上提起重物最高可达10kg,拥有10个活动关节和6个驱动自由度,可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协同操作,能够轻松比划出“OK”“666”等手势,并且可以完成握拳、击掌、握手等交互动作。
佩戴之后,仿生手可以通过提取佩戴者手臂上微弱的肌电和神经电信号,识别出佩戴者的运动意图,并将人体的动作意图转化为假手的动作,真正做到“手随心动”。目前全国已有几百人用上了该款产品,成功实现了实现机械操作、弹琴、做家务等日常活动。
“智能轮椅”
在国家体育馆东、西北门旁,有两台大块头升降台,沿着楼梯轨道平稳地搭载各位坐轮椅的残疾朋友。在“智能升降台”背后,一支来自北方工业大学的团队致力于给冬残奥场馆“拆”门槛儿——研发高稳定性、安全性的轨道型辅助上下楼设备和智能系统以及智慧轮椅。
目前,该设备已经实现了通过按钮及遥控器控制上行或下行。平台还配备了安全保护系统,使用者操作失误或者硬件出现故障时可以有效提示并紧急停车。平台开机等待时间缩短了80秒,载重可达250公斤,升降移动平均速度约为每秒0.1米,乘坐者也可随时调整运行速度。
无障碍服装
运用有助于提高残障(肢残)人运动员功能服装的舒适度、保暖度、便于穿脱及收纳等技术,从肢残人的人体测量方法、人体体型数据库和服装原型、无障碍服装舒适性评价体系、肢残人运动员辅助服装设计导则、设计图集及成衣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成果主要包括6个运动项目的训练服、针对下肢残疾人的出场服结构设计、站坐通用的领奖服结构设计。为轮椅冰壶、残奥冰球、残奥单板滑雪、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北欧滑雪5个中国国家集训队(6个运动项目)研发服装54款,共计领用服装服饰645件。
肢残人及肢残人运动员动静态人体体型数据库系统
舒适性评价相关实验
其中,残奥冰球队训练服(比赛服)已经应用于国家残奥冰球集训队,参加2021年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2021年9月17-22日瑞典)并获得B组冠军。
残奥冰球国家集训队训练服
日益发达的高科技已经帮助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士重新回归社会,如今又为残奥会的顺利举办增添了强大助力。传递的不仅是火炬,更是和平和希望、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共同为所有参赛选手加油,与世界一起,再赴冰雪之约!
素材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GrE0sb3W_OCXuh4BJVklzg
https://mp.weixin.qq.com/s/jk4UlpauX53yHSjynaWoZg
https://mp.weixin.qq.com/s/DSQ4VCqqSCYdr_DShLRZrg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