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家何诚昊:生成艺术,人工智能,通过数字手段建立对舆论信息的问题意识 | OF小酒馆

科技艺术家何诚昊:生成艺术,人工智能,通过数字手段建立对舆论信息的问题意识 | OF小酒馆








何诚昊


何诚昊,连续履带工作室联合主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方向。创作涉及数据生成视觉与人工智能交互,作品曾在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不准停电·科技艺术大展(上海McaM明当代美术馆);深圳设计周等展览中展出。





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精彩花絮独家放送!













欢迎来到OF小酒馆,请先和我们的观众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何诚昊,是新媒体艺术创作者,也是艺术与设计工作室连续履带的联合主理人。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进行艺术与科技方向的研究。


我个人的创作方向主要聚焦在生成艺术,人工智能艺术和混合现实的交互设计上。






作为国美的在读学生和艺术工作室“连续履带”的联合主理人,当时是什么契机让各位成立了连续履带,又为什么用“连续履带”来命名?



当时的相识还是很投缘的。我和另一位主理人嘉梓是同班同学,我觉得在大学里遇到一些与自己合拍的朋友其实很重要。


在我看来连续履带的成立不是积淀已久的想法。在此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各种场合——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玩的过程中——都已经有过很多相关的讨论,所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回到连续履带的这个名字,我们把连续履带看作是对我们自身的创作要求——一如一个连续运转的履带一般生产迅速,能为这个产业提供稳定的,高品质的内容,或者说又同编码生成艺术一样,在迅速且保有一致性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有很强烈的创新和差异。所以我们团队成员各自的艺术作品都是带有很强烈的个人特质和独特审美标准的。




因为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来自中国美院、跨领域,多方向的艺术科技的研究所成员,在作为一个团队的时候我们是连续统一的,相互配合效率又极高。那回到个体,我们又是非连续的。






在“不准停电”科技艺术大展中,您的作品《微博之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和观众们分享一下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吗?



微博是大家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广泛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是一个不同态度和立场形成碰撞,有真相又有假象在其中交叠发生的虚拟场域。但是往往公众难以对一条博文下成千上万的评论有全面直观的了解,一条微博下面有上万的评论,但我们可能看个五、六条就作罢。



《微博之眼》其实就是将微博评论数据可视化,并且以脉络串联,让人能够一眼就看到这条博文下的评论在发生什么。


情绪、态度、群像冲突都会由这个根据数据生成的瞳仁被任何人洞识。当这样的碎片化信息被统一的呈现出来,我们能够很直观地发现一些没有被众人察觉的信息。





回到创作过程的话,最开始的想法是来自于和指导老师的一次聊天。他说有这么多的大楼,我们知道他们的高度,知道他们的面积,却不知道它的重量是什么,有没有一把秤能把一栋大楼的重量给称量出来呢?

《微博之眼》也是一样,我想知道大家发表这么多的网络言论的重量是多少,它是什么样的颜色。其实就是一把称的刻度,只不过称的是大家发表出来的话。






您的作品《言++》用叙事游戏的形式将AI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具现化为一场探索之旅,请问您对于AI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有什么看法?



《言++》介绍了语义弱化这样的一个概念。


现代互联网语境下,我们的语言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有很多与情感信息严重不匹配的语言在出现,原来的语言的一些语义逐渐地变得不像原来的意思。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用这样极端的语言就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真正的情感了呢?而且这种线上语言也在深刻影响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


那当我们的语言习惯最终变成网络语言,建立在其上的思维方式又会发展成什么状态,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其实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语言体系


回到刚刚这个问题,《言++》相当于是以刚刚这个语义弱化的主题为一个主体,AI是一个辅助手段,讲的就是一个懵懂的AI学习刚刚我们讲的人类语言的过程。



最开始这个AI是懵懂的,随着一步一步看到这么多人类讲的语言,AI就以一个孩童般的视角去感受这种不断弱化的语义和极端的语言,AI被这些语言一步一步地哺育,最终AI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所谓的完整的人类。







为什么有许多艺术家选择用AI进行艺术创作呢?我觉得AI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并且它的技术进步极其迅速,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通过AI单纯用文字生成非常精美的插画。

我觉得AI像画笔一样成为艺术家的工具。但是现在很多艺术创作者某种程度上是被迫成为了AI的工具,他们只是负责打两个字,或者点按钮生成一个精美的图像,只是用它生成AI本来就能创造的一些形式,而没有艺术家作为人、作为个体自己想说的话。

我认为艺术就是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关注到别人没有关注的问题,并且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觉得应该回到我们创作的本身,把AI作为一个对主题阐释的工具,不要把它的形式主体化






您的作品呈现的形式各异,这之中是否存在连贯的关系 ?可以分享一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深耕探索吗?



首先关于不同形式,对我个人而言我是对各种数字媒介都有很强烈的探索兴趣,所以基本上每个作品对我来说都要取得突破,学习新的媒介。


我觉得广度对一个创作者来说也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你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并且即使是我没接触过的,依然要把这个作品的深度和完成度做得足够好,每一次都是一个高质量、崭新的探索。

在我看来,艺术创作者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系统化的问题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微博之眼》做的是对复杂舆论信息的简单而直观的了解,把最接近我们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的东西挖出来给所有人看,那《言++》就是互联网语言对我们的语言系统甚至思维产生的影响。




即从各个层面来探讨这个网络语境下人和舆论的关系,这是我个人的问题意识,我的作品也都是围绕着这些展开的。它是很重要的一个系统,我们能从舆论中看到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思考什么,正在经历什么,可以看到这个社会未来变化的趋势。

艺术家作为一个拥有更大发声权力的群体,就要在这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






您的作品中对虚拟世界也多有探索和思考,请问您觉得在未来虚拟与现实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我觉得未来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应该是不断模糊的。比如说互联网或者手机是我们当下的阶段,它已经介入很多了,但是这也只是我们当下的阶段。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虚拟会不断渗入我们的现实内容。

我印象很深的是威廉吉普森在《神经漫游者》这本书里写的一句话——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尚未普及。我认为我们目前是这样的,很多很牛的技术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在发生,只等着未来可以普及。


但我不认为我们会完全舍弃现实把自己转嫁到虚拟世界之中。我觉得虚拟和现实是高度融合的,但是肯定不会取代现实,不会像《头号玩家》里那样完全进入那个状态。






对于近期大热的“元宇宙”这个概念,您有什么看法?它的出现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必须承认元宇宙这个词,在我们今天的使用语境下其实也已经完全弱化了。现在已经被广泛用于代指任何与虚拟世界相关的任何东西,但某种程度上也许它并不是一件坏事。

二三十年前其实互联网这个词也是一个风口诈骗的代名词,但是可以看到今天互联网已经高度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是切实的产生服务和功能的。但在十年前这个东西没那么成熟的时候,就是一个就被广泛滥用的状态。

从我个人的角度,在未来元宇宙会实现,实现过程中一定会和本身的定义存在差异,但是任何一件事情在实践时有其本身的灵活性在里面,百分之百未必就比百分之八九十好。

元宇宙对我的创作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我仍然会做自己关注的一些事情,我们仍在用未来的语言去讲述我们目前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我们都因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声的力量通道




















《微博之眼》


微博作为最广泛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是不同态度与立场形成碰撞,真相与假象交叠生长的虚拟场域。然而公众往往难以对博问下成千上万的评论有全面、直观的了解。
《微博之眼》将微博评论数据可视化并以脉络串联。情绪、态度、群像、冲突,都将在这个由数据生成的瞳仁之中被任何人洞视。当碎片化的信息以“瞳仁大观”的形式呈现,我们能否探究到隐匿其中未被众人察觉的信息?通过微博之眼“与文字对话,与数字对视”。


























《言++》- 🎮游戏实机先导

《言++》以叙事游戏的方法将AI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具象化为一场探索之旅。玩家将成为懵懂的AI男孩深入人类的语言世界,以孩童般的游戏视角感受不断弱化的语义和极端的语言如何一步步哺育AI男孩并最终将他塑造为一个「完整的人类」。


我们对语义通货膨胀的脉络发展、本质原因、以及未来影响进行研究梳理,使用AI自然语言处理模型-GPT2生成文本作为创作依据并运用游戏化设计的方法将其具象提取,以探索这场以AI为主角蓝本的数字叙事可能性。










编辑:Akiko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何诚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