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四个高分案例,我懂了爆改的意义

看完这四个高分案例,我懂了爆改的意义

在私宅设计报道中,爆改一词频繁出现。而什么才是爆改?是视觉上的改头换面,还是平面上的重新梳理,亦或是特殊装置的植入?


其实爆改的真正关键,如同解题抓住题眼,即找到项目的「改造关键词」,用设计的手法将其演绎,并达到具有冲击力的效果。以下这四套营造家奖百强作品不仅展示了四种全然不同的多代住宅爆改思路,更将多代需求与房屋特点相结合,真正地触及到私宅设计的本质:


设计改变的不是房子的模样,而是生活的形态。

* 想了解更多优秀多代住宅,欢迎在微信中点击发现-视频号,搜索「营造家」关注营造家视频号,查看百强展示会直播回放

Contents

目录

01 旧历史街区里的新房子:历史感与在地性
02 三代四口人的28㎡老房:多代与极小户型
03 75㎡自由奔跑之家:洄游动线、成长型空间
04 340㎡叠拼别墅的重塑:绿植、地下室改造




旧历史街区里的新房子

关键词:历史感与在地性


《一块“叁毛玖”》 @南京云行设计




本作位于南京民国历史保护区,是七十年代的砖混房屋,木制坡顶结构,局部层高较高,原始平面布局传统,空间相对独立。

这样一个自带历史感、条件得天独厚的房子,可能是众多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改造项目,潘天云也不例外。

最初拿到这个项目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欣喜”,而后便立刻意识到,这个案子要出彩,就一定要“尊重它的原始肌理”,于是决定用“弱化”设计的方式,充分保留这栋建筑的历史感。


改造前平面图


业主是一家三口,父母带着女儿,除了对基本功能有所要求之外,他们也对设计师给予充分信任,希望能收获一个“现代与历史相碰撞”的精彩空间。

由于房屋在顶层,并且层高充裕,设计师局部增加隔层,把家变成复式结构。改造后,一层从中轴划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是玄关、开放的餐厨空间和客厅,右边是书房、楼梯和主卧套间。二层主要是儿童房、洗衣房和一些储物空间。

   
   
< 滑动查看改造后平面图 >

改造后的房屋与其所处的历史街区和富有时间感的场域相得益彰,构成了本作最突出的特点,即在地性

强调结构,保留肌理,延伸空间,整合材料和软装,都是达到这种在地性的手段。




材质上,餐厅部分裸露的红砖与祖母绿石材形成对比,木纹地板和几何形拼花的地砖也凸显出房子的历史专属性。


横梁用老残木的木板包裹,燕尾榫也是对房屋历史感的一种回应。






软装上,既有现代的皮沙发、绒布的椅子,又有一些极富韵味的中古家具,实现历史感与现代空间的自然融合。



     
     

钢架结构的楼梯轻盈通透,背后是颜色素净的整面书架墙。时,屋顶局部开天窗,解决老房子的采光问题,也让客厅、餐厅和厨房可以感受到外部环境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移动的光线。




为了强调建筑肌理,通过优化木板和吊顶的保温隔热功能,在二层连廊处勾勒出坡顶结构,并增加灯光,凸显建筑秩序。

卧室大面积的落地窗也扩展了房子的视线范围,将室外的绿意引入,空间和风景之间变化的深度增添层次感。



这个家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还将更宏大场域中的历史感引入,以空间超越时间,带给现代居住者精神上的感动。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三代四口人的28㎡老房

关键词:多代与极小户型
《60年代老房改造》@涵瑜设计



作为设计师,或许你已经见过或改造过很多老破小,但它们可能都不如这个家如此特别。

在狭小的28㎡六十年代老房中,居住着横跨8岁到80岁的三代四口人。妈妈、女儿、姨妈和外婆已经在这里共同生活多年。原始居住条件较差,入户门正对户外公共卫生间,室内拥挤,采光较差。


改造前实景照片

改造这样一个“极致老破小”无疑是个有难度的挑战,而涵瑜设计却用巧妙的方式,通过搭建「阁楼」,实现功能空间的复合,将这个家的生命力重新唤起。



改造前平面图


   
   
< 滑动查看改造后平面图 >

首先改变入户门位置,让出卫生间的区域,由于没有排污管道,所以无法设置马桶,但洗手洗衣等清洁功能可以在室内完成。

中间区域利用三米层高搭建二层空间,给予每个人独立的休息空间。患病的姨妈睡在靠近走廊过道侧,较为安静;靠近活动区域的卧室留给外婆;母女二人则在二楼休憩。


空间示意图
     
     

过道设计1米9,3米的层高一分为二,过道和阁楼均可满足正常活动。同时利用40公分的高差,在阁楼二层设置休息的坐榻。除卧室外,二层还设有书桌和储物柜,满足女儿日常的学习活动。



虽然这个家只有28㎡,但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全屋收纳面积便达28㎡,不仅满足年迈外婆的屯物癖好,也充分满足了全家人的收纳需求。



     
     

这个极致老破小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业主的需求,更在居住品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公共空间和每个卧室都设有灯光、软装布置,在细节之处,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

     
     
完成了这个公益改造项目后,涵瑜设计创始人熊志伟也感触颇多,他亲眼见证了设计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正面影响,也感慨道:“设计的美好之处,就是给予居住者体面生活的权利。”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75㎡自由奔跑之家

关键词:洄游动线、成长型空间

《伴宅》@顽鄙设计



与千篇一律的平面改造不同,顽鄙设计的平面总是能够带给我们新意。其新作《伴宅》改造前后的平面图,便堪称“改头换面”。


这个75㎡的家原本是常见板楼的中间套,通风采光差,还有隐私干扰,空间利用率也不高。

作为平面规划的好手,顽鄙设计面对这个劣势明显的户型,首先想到的是“要摆脱房间固化的思维,将行为和功能从房间中剥离出来”正是这种跳脱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根据人的生活行为梳理出了有秩序的空间布局方式。

     
     

< 滑动查看改造前后平面图 >

设计概念图


在保留主卧和卫浴的私密性之后,其他房间全部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功能区模块。居住者可以在每个节点舒适地阅读、休憩、玩耍、交流。





入户处是一个复合储物、清洁和家政功能的中岛,周围展开洄游动线,串联入户、厨房、餐区、钢琴区、儿童房等各个空间。孩子也可以围绕环形动线,在家里自由奔跑。

被动线串联起来的各功能节点,视线通达,阅读区、钢琴区和餐区形成一条视线通廊,父母和孩子可以随时观察到彼此的状态和活动。




儿童房设置双层床,方便孩子爬上爬下,同时置入阅读、攀爬、游戏、学习、收纳等功能,儿童床连接阅读区的地台也可坐可躺可爬,趣味十足。



为了满足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需求的变化,顽鄙设计摆脱儿童房的传统概念,规划了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空间形态


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借助家具隔断实现灵活变化,选择不同模块空间的组合。


空间示意图

改造后的家充分体现了平面的革新性,为整个空间带来积极影响,有效利用起每个角落。


正如顽鄙设计所说,“在布局上,我们不太希望强调功能上的主次之分,而是位置合适就好,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各个区域之间能够更自由地联系起来,从而创造生活上更多的可能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340㎡叠拼别墅的重塑

关键词:绿植、地下室改造


《植物之家》@梦婕Maggie



如果说上一个作品的平面改造是“大刀阔斧”,那么这个家的平面改造便称得上是“四两拨千斤”,通过一个空间节点,激活整个家的能量。

房屋是位于上海杨浦区的一套下沉式别墅,小区的楼间距宽,室外环境绿化优秀。整体户型方正规矩,首层采光良好,负一层采光较弱,且空间分割零碎。

   
   
< 滑动查看改造前平面图 >


业主为一家三口,男业主爱好养鱼,对植物颇有研究,女主人居家带娃,爱好下厨,儿子五岁,长辈偶尔来聚餐,陪伴小朋友。


为了提升居住品质,设计师梦婕大胆地提出,可以牺牲掉首层一部分面积,打通上下空间形成中庭,引入充足光线的同时,也为整个家的未来形态提供全新可能。

   
   
< 滑动查看改造后平面图 >


改造后,上下楼层动静区分,首层是3间卧室和相应的配套,负一层是客餐厅,活动区,阅读影音和储藏区。将原始的封闭楼梯挪到空间中心,缩短上下楼的动线,同时更方便人们前往室外院子活动。






为了最大化的采光和通透,设计了悬挑的楼梯踏步。预埋钢板进墙,为了保证稳固且控制踏步的厚度,让其看起来轻巧,内部结构做了折角的处理。






本作最吸引人眼球的当然是满目的绿意,设计与男主人养植物的爱好紧密结合,设置具有观赏性的角落。


家里的装饰物品是居住者风格的延伸,自然清新,具有特色。客厅中,绿植和自然材料包裹间,两只跳色单人沙发的组合让空间氛围活跃许多。





在拥有了如此贴合自然风格的植物之家后,男主人也将自己对植物和设计的爱好变成了事业,成立了植物软装工作室,继续发挥热爱。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在营造家奖百强展示会多代住宅场,这四套设计作品凭借对多代需求和房屋特色的针对性改造脱颖而出。在地性,叠盒子,围中岛,挖中庭……每种解题思路都精准且有效,不仅解决了居住者的问题,也展示了关于家的更多可能性。


房子改头换面,生活焕然一新。爆改的意义,从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效果,而是真正在用设计的力量,从细节处改变生活。

撰文 | 九三
编辑 | 九三
素材 | 好好住App

NICELIVING DESIGN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营造家”(ID:NicelivingDesign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