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太太看《梦华录》,来聊聊茶。
之前看剧看到赵盼儿茶馆开张第一天,几位儒生赞美茶时,只会说“好香”“好香”时颇为失望,好在在斗茶一集,两位老儒生结尾的点评径山茶“清香悠远”“身如梦幻”“飘然已去他处”总算拍出懂茶的感觉。
喝茶只谈香气,可能连门都没入
做茶室这两年,试过的茶好的、坏的估计没有4位数,也有个大几百,关于茶叶有个经验分享——如果茶叶香气扑鼻,那这茶大概率好极有限。
差的香气,你认真闻一下,气味只会停留在鼻翼,你硬要用力吸进去会有呛鼻的感觉,只要你用心观察自己,会知道自己的鼻子是抗拒这些气味进入身体内的;
好的香气呢,气味不重,却好像会自动钻进鼻腔后部深处,感觉能到喉咙、甚至更为深入的位置。
仅此一点区别,师父说很多人喝了几十年都分不出来。(关于香味气息这一点区别,还可以用于感受一切入口的食物、饮料)
不要仅凭一个维度就评判一款茶
看到很多人评判茶、酒,容易学用品评咖啡、红酒中香气一项,以某一种或多种具体的香气就断言茶的好坏,这至少是不够全面的。
好茶都是给人五官六感的综合反馈。
香无疑是茶的最突出的标签,但可能也是阻挡人更好感受茶的最大障碍。
好茶,是可以帮你重新理解形容词的
今天我们是没办法复刻北苑贡茶、喝到那时的径山茶,但茶中神韵的东西却可以隔代、隔地“遗传”。(看宋代茶书,北苑贡茶工艺之复杂、成本之高昂,就知道日本蒸青绿茶完全不是一回事,日本茶道更多是传承了仪式。)
无论是剧中说的,北苑贡茶园的“王者气度”,还是径山茶的“清香悠远”,依然都可以在今天的茶中感受到。
像“王者气度”,曾经在真正的“老曼松”、上好的老单丛感受过;“清香悠远”就更多了,单丛中的宋种、普洱中的易武、冰岛、薄荷塘的新茶、绿茶中的蒙顶甘露等,都比较明显体会。
我们做文案的,前辈很早就告知少用形容词,而这两年学喝茶后惊讶地发现,有些茶真的可以帮你重新理解形容词的。
斗茶这集中老儒生点评的第一个点评就是“入口无涩”,不管是1000年前的宋朝,还是现如今,“入口无涩”可以说是高端茶的一个基本要求。
这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点反常识的,因为关于茶的“常识”普遍认为“不苦不涩不为茶”。
然而,无论是成本高昂的宋代北苑贡茶,还是今天追捧的古树茶;抑或是今日工艺最复杂的乌龙茶、70年代发明的普洱熟茶,都是要通过工艺或者其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减少茶的苦涩。
昨天简单提到宋代北苑贡茶的工艺复杂,在制茶的工序,除了蒸青,还有“大榨”“小榨”“翻榨”等各种“榨”的工序,很大一个目的就是要去掉茶叶中造成苦涩感的主要成分——茶叶中的酚类物质和碱。
通过这样,茶才能达到宋徽宗要求的香、甘、重、滑。
今天的乌龙茶工艺、普洱熟茶工艺中的某些关键工序,也有着同样的目的,想想普洱熟茶的好坏,是不是有一个“滑”的指标。
除了工艺方面,还有些茶是天生不怎么苦涩的,那就是高海拔、树龄老、生态好的茶,今天备受追捧的普洱名山茶正是如此,如薄荷塘、冰岛老寨等等,基本都是海拔1000米以上,树龄上百年的茶。
“不苦不涩不为茶”不能说错,大部分茶确实除了香之外,其苦涩感是比较突出的,这类茶喝的是茶的功能性,通过一定刺激(香、苦、涩),达到提神的效果。
而高端茶喝的是精神性,一开始不要它给人过度的刺激,犹如缓缓展开的莫扎特的音乐,让你有充沛的注意力分配到各个感官,去综合感受一款茶的美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