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梦华录》,来聊一聊茶吧。

看完《梦华录》,来聊一聊茶吧。


本文转载自
文 | 清航
编辑 | 古一翻

来源 | 美的历程aes

和太太看《梦华录》,来聊聊茶。

之前看剧看到赵盼儿茶馆开张第一天,几位儒生赞美茶时,只会说“好香”“好香”时颇为失望,好在在斗茶一集,两位老儒生结尾的点评径山茶“清香悠远”“身如梦幻”“飘然已去他处”总算拍出懂茶的感觉。





喝茶只谈香气,可能连门都没入

做茶室这两年,试过的茶好的、坏的估计没有4位数,也有个大几百,关于茶叶有个经验分享——如果茶叶香气扑鼻,那这茶大概率好极有限。

差的香气,你认真闻一下,气味只会停留在鼻翼,你硬要用力吸进去会有呛鼻的感觉,只要你用心观察自己,会知道自己的鼻子是抗拒这些气味进入身体内的;

好的香气呢,气味不重,却好像会自动钻进鼻腔后部深处,感觉能到喉咙、甚至更为深入的位置。

仅此一点区别,师父说很多人喝了几十年都分不出来。(关于香味气息这一点区别,还可以用于感受一切入口的食物、饮料)


不要仅凭一个维度就评判一款茶

看到很多人评判茶、酒,容易学用品评咖啡、红酒中香气一项,以某一种或多种具体的香气就断言茶的好坏,这至少是不够全面的。

好茶都是给人五官六感的综合反馈

香无疑是茶的最突出的标签,但可能也是阻挡人更好感受茶的最大障碍。


好茶,是可以帮你重新理解形容词的

今天我们是没办法复刻北苑贡茶、喝到那时的径山茶,但茶中神韵的东西却可以隔代、隔地“遗传”。(看宋代茶书,北苑贡茶工艺之复杂、成本之高昂,就知道日本蒸青绿茶完全不是一回事,日本茶道更多是传承了仪式。)

无论是剧中说的,北苑贡茶园的“王者气度”,还是径山茶的“清香悠远”,依然都可以在今天的茶中感受到

像“王者气度”,曾经在真正的“老曼松”、上好的老单丛感受过;“清香悠远”就更多了,单丛中的宋种、普洱中的易武、冰岛、薄荷塘的新茶、绿茶中的蒙顶甘露等,都比较明显体会。

我们做文案的,前辈很早就告知少用形容词,而这两年学喝茶后惊讶地发现,有些茶真的可以帮你重新理解形容词的。




斗茶这集中老儒生点评的第一个点评就是“入口无涩”,不管是1000年前的宋朝,还是现如今,“入口无涩”可以说是高端茶的一个基本要求


这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点反常识的,因为关于茶的“常识”普遍认为“不苦不涩不为茶”。

然而,无论是成本高昂的宋代北苑贡茶,还是今天追捧的古树茶;抑或是今日工艺最复杂的乌龙茶、70年代发明的普洱熟茶,都是要通过工艺或者其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减少茶的苦涩

昨天简单提到宋代北苑贡茶的工艺复杂,在制茶的工序,除了蒸青,还有“大榨”“小榨”“翻榨”等各种“榨”的工序,很大一个目的就是要去掉茶叶中造成苦涩感的主要成分——茶叶中的酚类物质和碱。

通过这样,茶才能达到宋徽宗要求的香、甘、重、滑。

今天的乌龙茶工艺、普洱熟茶工艺中的某些关键工序,也有着同样的目的,想想普洱熟茶的好坏,是不是有一个“滑”的指标

除了工艺方面,还有些茶是天生不怎么苦涩的,那就是高海拔、树龄老、生态好的茶,今天备受追捧的普洱名山茶正是如此,如薄荷塘、冰岛老寨等等,基本都是海拔1000米以上,树龄上百年的茶。

“不苦不涩不为茶”不能说错,大部分茶确实除了香之外,其苦涩感是比较突出的,这类茶喝的是茶的功能性,通过一定刺激(香、苦、涩),达到提神的效果。

高端茶喝的是精神性,一开始不要它给人过度的刺激,犹如缓缓展开的莫扎特的音乐,让你有充沛的注意力分配到各个感官,去综合感受一款茶的美好




赵盼儿斗茶胜出后的总结:“茶如人,人如茶,如果茶汤香凝幽远,自然能得到赏识之人,又何必在乎它是来自御茶园,还是钱塘山畔”。
这段话我是非常欣赏的。

好茶是有共性的,其精妙之处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时代
唐代茶仙卢仝能喝出茶叶从喉吻润,到通仙灵的不同品级、层次;宋徽宗品评茶的标准香甘重滑,这些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中国各地的茶中感受得到。
而名山茶却是一时的,正所谓“风水轮流转”。

在唐代,陆羽《茶经》写浙西茶区,湖州茶品质最好,而杭州他写的是品质差,苏州就更差;而从清朝到今日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都是中国顶级绿茶的代表;
在宋代,北苑贡茶能让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家、朝廷重臣得到一小片就当作宝;今天,北苑御茶园据说还有产茶,但已经远远不及相距不远的武夷岩茶;
在明代,苏州虎丘茶被评为仙茶,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追捧;后僧人因茶不堪其扰,尽毁茶树;今天虎丘仅仅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古迹;
在清代后期,普洱茶以易武为正山;近年布朗山、冰岛等茶区相继迅速崛起,风头比易武有过之而无不及。
造成名茶消亡的原因有很多,过度的采摘、人为的破坏,喝茶方式、制作工艺的变化,气候的改变等等

对于名山茶,完全没必要迷信,关键是成为能够“赏识之人”。像老班章、薄荷塘、冰岛老寨等现在贵得要命的茶,也是十几年前“得到赏识之人”的发现,推出市场,慢慢大受欢迎,最后贵得不得了。
当你成为“能够赏识之人”,不说发现捧红一个新茶区吧,至少也能找到一些性价比高的茶。而成为“能够赏识之人”是有方法的,根据师父和小曼姐教的,可以归纳为“六感品茶法”,这个以后再写文章详细介绍吧。

对于名山茶,我的心态是在喝到之前不盲目崇拜,也不菲薄人家;有幸喝到好的由衷赞叹,却不必非得拥有它。
江山代有名茶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到数百年

撰稿:清航

声明:本文仅代表原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此文仅作分享所用
图片&授权:已获作者授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