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1950年生于四川江安,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重庆文史馆馆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国内多地举办个展,并多次参加日本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加拿大魁北克三河国际当代版画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和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版画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等30多家国内外美术馆公共收藏。
说明:
我和康宁同为四川美院教授,同是重庆文史馆馆员,他是我多年关注的版画家和版刻家(或可称木质雕刻家)。他长年持续、不断变化的创作,从不停留于艺术风格和艺术思路的样式化,而总是充满创作活力和艺术天分。我和康宁多年交往,相知日深。在我的感觉中,但的长相生性如鸿门宴中的樊哙,坦然直率,刚直不阿,有我非常敬佩的人格。曾在做活动时,他为我专门印画多幅,让大家抽奖,代我赠送给幸运的朋友们。恐怕少有著名艺术家能够如此大度。康宁真乃版画界之大方之家也。前前后后,我与康宁起码有五轮文字交集。撰文也好,对话也好,研讨也好,都很有意思。这次整理为同门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出,以期和美术界同道交流,同时也向康宁和康宁艺术的认同者、爱好者致以敬意!
王林
与版画家康宁对话
▋ 关于版刻作品《自在之地》
康宁《自在之地》262x600cm 原木木刻 2022年
王林(以下简称“王”):你的这一组作品就象是原版拼成的壁画。
康宁(以下简称“康”):可以把它看成是版画的壁画。我过去想象就是黑白的东西,很大的面积具有震撼力,我不想画那种具体叙事的东西。
王:算是原木现场版刻展览,以后还印不印呢?
康:不印了。
王:独幅木刻原版——
康:就用来展示。
王:展示的方式是什么呢?
康:现在还没有想好,目前想到的是每两块两块做一个背板,固定起来。
王:背板用什么颜色?
康:现在也没想好。有人建议,是不是带有点儿金属的色彩感觉。
王:金色?
康:我曾经做过的背景是包亚麻布,但觉得不是很好。
王:亚麻布的品质不太够劲。
康:现在是18块板,拼作九块,好搬动,也便于悬挂。
刚才你说用金色,是刷一层黄铜金吗?
王:先刷一层黄铜金色,然后再贴真金箔,贴金是一个专门行业,可以管很多年。这样每两块都有一个整体背景,品质就不一样了,收藏价值也不一样。因为你既然只刻不印,直接木刻,作品可谓是独一无二。
康:亚麻布确实显得有点粗陋。
王:我看你的作品,把植物表达的强度自主性地放大了,给人印象很深。
康:怎么说呢,我想了一个题目叫做“自在之地”。
《自在之地》局部
《自在之地》局部
《自在之地》局部
王:图像中有老虎和老鹰。
康:老虎是地上的王,老鹰是天上的王。我想的是“自由”,说的是“自在”。
《自在之地》局部
王:看作品整体,短线符号的形状比较明显。
康:有点符号化,树的形状我做其他作品也有出现。不是一种自然形状,而是人工化的。至于是什么植物,是什么树叶、什么花,并不在意。我是想让它有点人工化的象征,现代化进程中的感觉。
王:这种叶片的形态像树枝,显得比较突出。由此形成一个视觉中心,和老虎、老鹰的具体形象有相互呼应。而两侧旁边纵向的形状更多,有植物的生长性。两边的花草或植物簇拥的团块感觉比较强。既然是壁画规模,就要有一个大的、总体布局的路数。
《自在之地》局部
康:除了形态,我觉得作为材料,也可以成为壁画的方式。我在想象这个板子足够长,还是有它的特殊性。从春节前开始弄板子,春节过后就开始刻,刻了六个月,差不多有半年了。
王:你可以把它叫原版壁画,版画的版。
康:过去做了一些也没有印,直接展出,好多年前我就做过《天马行空》、《大花鸟》等,与此类似。这次创作的作品,我是想让它们有一种互相之间的张力,也是木刻各种手段的聚集。我的想法是,细看似乎具体,比如哪是一片叶,哪是一棵草。但是远看,相对抽象,要呈现的是刀的运用。比如规整的、自然的排线。
康宁 《天马行空之十三》 凸版(原版) 45.5cm×36cm 2014年
王:你用了各种刻刀?主要是哪种刀呢?
康:这一组主要是平口刀,还有三角刀。
王:过去我看你的作品,三角刀用得比较多。
康:对。最早我不太喜欢三角刀,我觉得它有点板。但后来我用它乱刻,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其实木刻表现力最强还是平口刀。因为三角刀、圆口刀下刀以后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痕迹,显得很均匀,但平口刀的变化最多。
王:平口刀的变化更多是靠人来掌握、来控制。
康:搅也好,转也好,平口刀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我对大块的白都是用平口刀刻,更有质感,用圆口刀刻就不是这种效果。除了这一段是用圆口刀,其他地方用的都是平口刀。
王:现在三角刀用的比较少。
康:三角刀用在这里排线,就是把刀撇进去,就是想让它有一定的抽象感。当然,细看也可以在当中找到生活的来处。这么大的画面我想不要太具体化,作品就是一个气场。平常我对人物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这件作品没有放人物,只有两个动物来代表,刻得也比较隐蔽。
王:其实是把不同形象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抽象的、整体的构成关系 ,是视觉对象大小关系的对比与谐调。
康:总体上是一个平面的感觉,但有叠加,有阻挡,有空间感但不是很写实。
王:主要不是深度空间的表达,是倾斜的平面,是叠加的、错落的、交织的空间感。
康宁木刻工具
康:从最开始接触木刻我就在想,木刻是插图性的。我就想把小的东西做大。80年代我到处去找板子,后来用一条一条的木板。因为大的整块木板,要趴上面去刻,很累人。而一条一条的木板,刚好是一棵一棵树围直径的宽度,就把这种方式利用起来了。
趴着刻大面积木刻上只能用塑胶板、层板,面积大了往往就要站着刻,因为它有方向性。我看有些艺术家创作象是人在表演,就是拿着刀对着立起来的板子刻画,要么就只有单一的方式,要么就是作秀似的动作。而用真正的树状木板刻画,其刻画的走向,我可以这样刻,也可以那样刻,因为板子可以顺着、倒着、横着、斜着,可以是正向的、反向的、逆向的。
王:就是把这个板子平摆起来,平摆起来可以换不同的位置,刻画人的行动就自由了,板子的方向性也自由了。——争取艺术创作的自由与自主,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一种技术,要落实到艺术的具体制作中。
康:木板可以有不同的位置,甚至要把这个板子颠倒过来,因为它会用到不同的方向。还有就是它不是塑胶板,它是木头,木头就有纤维,纤维就有方向。就像木工说的,顺溜的和不顺溜的。
王:因为塑胶板是均质的,没有固定的纹理方向,可以朝任意方向均衡地使力。
康:木口木刻会好一点,是木材的横断面,是细微颗粒状的,没有木质纤维的羁绊。木口木刻可以刻很细的东西。
王:但树的横断面始终比较小。
康:现在的技术也把它拼起来放大面积。
王:木口木刻用木头,属自然材料,是用树的横断面,和塑胶人工板的相同之处是没有木质纤维的方向性纹理。还有就是用层板。
康:最早我也是用层板。
王:层板就有纹理。
康:是有纹理,缺点主要是只能刻表面那一层。现在制作层板的技术越来越高,但质量越来越不好,表面那一层太薄。
王:表层很薄,就刻不到一定的深度。
康:层板主要是椴木或桦木的表层,这和纵向有厚度的木板没法比。
▋ 关于木刻三联画《汶川!汶川!》
王林与康宁在其正在创作的《汶川!汶川!》木板前
王:这是什么木头?
康:这个是梨木,刻起来的感觉比桦木还是要好。桦木相对松软,纤维要粗一点。
王:梨木因为硬度高,纤维细致,雕刻时刻刀与木材的摩擦力和对抗性都要强一些。
康:比如说我喜欢用平口刀,对桦木这样的纤维用刀,有时木头就蹦出一大块,不好控制。但梨木呢,就象篆刻,会有一点崩裂之感。
王:可以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坏事儿变好事儿,也许更有意外的偶然效果。这些是你刻的头像吗?
康:2019年的时候,申报了一个国家艺术基金。原来是准备做一张汶川地震题材的作品。结果2021年才批下来,中间因为疫情耽搁了。
王:是国家艺术基金的展览吗?
康:不是展览,就是画画,主题性的,有一定经费资助,最后完成就可以了。
王:完成了就交差?画还是属于个人的?
康:对。
王:有这等好事?
《汶川!汶川!》三联画手稿
康:对这张画,我的想法还是做成三联画,这是稿子。两边两段是人物,中间还有一联。
王:现在尚未完成,十月份美院个展时展不展出呢?
康:我想的还是争取完成,拿出来参展。
王:你是用梨木板来展览,还是印出来展览呢?
康:这一幅三联画,就用传统方式印出来。我一直觉得汶川地震对我震撼很大,作为普通人,对这种自然灾害深感震惊,这种灾难性让人非常牵挂。当年我出差到深圳,半夜三更爬起来看电视,很揪心。
《汶川!汶川!》手稿局部
这一组画是我想象地震发生时,各种人会有的情绪和动态。另一个方面,也是觉得当前的版画创作,有不少人画,但人物组合做得不是太好,可能很多人还做不到我这个样子。所以我还是想把这一组画尽量做出来,做得好一些。同一题材,很多人表现的都是救援,但灾难发生时候那种人生的绝望,那种对生命的渴求,还有对生命的相互支援等等,作为人数众多的版画,还是比较少见的。
《汶川!汶川!》手稿局部
王:中间一幅是什么?
《汶川!汶川!》手稿局部
康:这一幅是草图,没有人,就是我经常刻画的那棵树。
王:象纪念碑一样,有祭奠性。
康:中间没有人,是一个符号化的形象,是我个人的绘画形象和图像符号。在我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有现代性、人工化的特征。
王:这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背景是飞沙走石,混乱、混杂与不确定,就是灾难、灾害与灾祸频仍。
康:整个三条挂起来,中间这条要短一点。我原来想在这里写字,比如“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但我在想还要不要文字。你觉得呢?
《汶川!汶川!》手稿局部
王:我觉得不要文字为好。为什么不要?有了文字太具体太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汶川地震、重庆高热、长江枯水,新冠疫情全城核酸,还有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灾难性事件,其实都是对人、对人类的警醒。不要文字,作品图像反而含量更大,力量更强。
你的版画创作确实很饱满,很充实,很丰富,也很讲究,有版画创作和原版木刻集大成的气势,很可贵,值得赞扬。有一个建议,中间这一幅作为视觉中心的树,规整对称,很有符号性,但似乎可以破一破,增加一点儿让人产生意外的形式感,对两边紊乱而有意组织的人群,也可以作一个暗示性的呼应。
康:好,我觉得你这个建议很好。
王:让它有点意外,这样就和左右两联相呼应了。
康:你这个建议好,就像是树上有个裂口一样。
王:不管怎么说,说它是地震也好,说它是其他灾难也好,类似当年的《流民图》。陈丹青说《流民图》比《格尔尼卡》还画得好。这当然是他的说法。
康:哈哈哈!我有时把它画成半抽象的东西,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觉得,反应这类主题的版画,我还真没有看到几件很好的作品。
《汶川!汶川!》手稿局部
王:因为版画人物,大多是刻头像或单个、少数的人。或者写实,或者是带有表现性。人物个体比较好把握。一旦众多人物组合起来的话,难度就很大。不像画画,它是刻出来,是在木材上刻出来的形体相互交织的关系、互为不同层次的关系,而它又是一种平面性或平面化的处理。你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处理版刻的穿插、重叠与交织。
康:你这么一说,这张画还是可以做吧?
王:当然得做出来参展呀,不是国家艺术基金赞助的吗?
康:对,国家艺术基金给了钱的。
王:应该用国家的钱来做好的当代艺术作品。
康:那我就从这儿开始刻起了啰?
王:我看你的未完成稿,是先把头像刻出来?
正在创作的《汶川!汶川!》木刻局部
康:我不像有些人完全画好草图,挨着地方刻。我是东刻一下,西刻一下,然后再调整,形成整体。
王:先把最有感觉的东西刻出来。
康:这个阶段是有保留的,就是没有完全刻到位。留下一点未完成,到时候说不定要来调整和改变。因为版画只能刻,只能雕,我只有减法,没得加法。
▋ 中国艺术与康宁写意版画
《自在之地》展览现场
康:我觉得中国传统的绘画有一种特殊的平面感。我现在不太喜欢那种很写实的作品,写实的光影等等。比如这个地方有受光面,光线从这里来,但是到了另一处,光线又从另一个方向来。光线对我来说是自由的。
王:可以理解为光线和明暗结合,和黑白关系、和有色与无色关系相结合,在平面表达上自由处理。
康:我在做木刻版画的过程中,体会很深的是:对黑白关系的自由控制很重要。对于我个人来讲,这是非常关键的领会和理解。要么是西方素描式的方式,要么是中国民间没有立体感的装饰性。但我想在这两者之间着力,利用黑白关系互相之间的换位方式,互相衬托,其白是因为有黑,其黑是因为有白。
王:西方黑白版画具有写实的形象性,有纵深的透视惑,有立体的、实体的形象呈现。中国传统版画更多的还是线描形象和平涂平印色彩,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组合性的构成关系。
康:中国民间版画的线描没有黑白关系的交集,在平面上显得较为单薄。
王:传统民间版画,是在平面分布上做文章,很少有空间深度的交织。你的版画是有层次深度的,层次的交织恰恰是跟某种表达、某种意义的呈现有关,如同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在滴沥过程中呈现的层次空间。
康:西方现代艺术,比如塞尚画远处的山,不像传统那样虚过去,还是用很实在的色块去画。由此我受到启发,这里有和中国传统艺术相通的地方。
王:不是通过虚化来表达纵深的空间,而是把远处的实体画的非常实在。它并不过分地在意前后的纵深关系,而是更多的回到平面的构成关系上来。
康:要的是画面结构。
王:传统绘画,一个是想通过水墨色彩的浓淡来表现纵深,另一个就是通过前后遮挡和前后布局的关系来表达空间。塞尚有其折中之处,其实是想把实体表达在平面上,而且实体相互之间有一种几何化的结构关系,其色彩的处理也是这样。
王:我看你勾的稿子都不是像画画那么完整。
康:我只有一个外轮廓。这里涉及到我的一个观点:我想木刻应该写意,写意木刻可以说是“刀上写意”。现在木刻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制作程序,制版的过程的确也很重要。但有人就把做版画当工匠制作。我不想这样,至少在自己的木刻当中我是在追求写意。比如黑白的安排,哪个地方多一点,哪个地方少一点,实际上在创作处理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余地可以发挥,还有很多时候可以去修订、去微调。这个时候恰恰可以在画面上追求更多的偶发性。
王:现场性的发挥,即兴式的表达。
《自在之地》展览现场
康:现在的中国木刻,很多人都忘了这一点。现在的版画展览,有不少作品有是精雕机帮忙刻的。当然这也是可以值得讨论的地方,是图像的获取更重要呢?还是情绪的表达更重要?
王:西南师大美院有一件获版画金奖的作品,就刻了一个超级写实主义的青年头像。
康:后来就影响了一批人。
王: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相比,都是头像。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儿子;一个油画,一个版画。不同时代,都出自西南。
中国现代版画受西方的影响,包括珂勒惠支,其表现性很强,有强烈的情绪性。我们说到写意版画,你觉得表现和写意有什么关系、什么区别呢?
康:表现和写意也有相似的东西,但是中国的写意,应该是精神上的。比如工笔画,画的很工整,但艺术家在每一层勾线的过程中,有很多体现出绘画精神的东西。有人用大笔挥舞两下,好像是在写意,实际上很表面、很虚假。
王:表现性的东西,容易流于情绪的宣泄。但重要的是在时间感受上往往和速度有关。真正的写意创作者对时间的沉淀和体验,要深沉、深厚得多。中国绘画的写意性,不光是表现在画法的运用上,或者说是用刀的直接性上,更重要的是对写意的控制,是对绘画题材主题的某种克制性表达。用什么来克制呢?往往是各种绘画因素相互组合的整体追求。因为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的组合性。中国山水画可以把诗词写在天上,西方的风景画绝无可能。这种艺术思维方式是组合性的,从中国文字就开始,会意字就是把不同的象形字,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含义而又与单个图像表意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图像的组合性就是一种中国的写意性,写意的表现性。
康:我理解的写意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形式笔法,无知不是写意。
王:刚才你说,版画人物画为什么更多的是单个人的、少数人?就是因为中国人物版画还是更多倾向于西方表现主义,而不是从中国写意这种图像组合的表现性。你的作品有一个很突出的地方,就是通过图像、形象、形式和形态的组合性,来达到具有中国性情的写意表达。它是有章法、有控制的。
康:写意不是和工笔对立的工具运用,而是一种意向表达,或者是您刚才说的意会。
你提醒了我,比如表现性,西方追求的是毫无保留的、任意的、宣泄的,没有拘束的东西。但中国人讲的是有克制的表达,就像中国人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说齐白石画虾画大写意的时候,他其实画得很慢,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一挥而就,这是他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奔放的东西往往是很有节制的表达。
王:说穿了,就是放纵中有所收敛。这是中国人长期历史形成的韧性和耐力,是在艺术表达中的精神体验。不是该不该的问题,是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你最近的这些作品,应该把写意化的创作倾向通过展觉突现出来。我觉得可以把手稿直接展示出来,就是这种不无凌乱、并非完整的东西,恰恰很有过程性,可以把既有观念破一下,不要一切都循规蹈矩,“不逾矩”是整体要求,“从心所欲”才是推动力,有矩又敢于破矩,这就是石涛说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其实包括大稿子,小稿子,和最后完成印出来的作品,甚至是印过的板子,都可以陈列出来。当然,得把你印出来的完整作品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的展示对学生特别有好处,因为学生不晓得一件优秀的作品究竟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做出来的。
康:我觉得很有意思。
《自在之地》展览现场
王:个展不易,一定要有亮点。一是因为你正好有这一组三联画,二是因为你有十八块板刻壁画陈列,再加上其他作品,整个展览就响亮了,可以说落地有声,让人过目不忘。一个版画展能做到这样一种观看效果,足矣。
康:你说要有亮点,这是对的!
王林
2022年8月22日
为其《王林言说康宁版画》册页而作
近期展览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12日-11月15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院美术馆8/9号展厅
开放时间:9:3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费
友情提示: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疫情期间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院美术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重庆同门艺术中心”(ID:gh_686d5e8c73f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