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与迎战

勘察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与迎战

知识就是生产力,勘察设计行业尤其如此。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知识驱动型企业,如何推动知识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勘察设计企业(以下简称“设计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提出,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数字化应该结合自身禀赋,勇于直面现实挑战,并遵循行业特定的逻辑和规律来选择契合的转型之路。


设计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涉及设计企业“人财物”管理的方方面面,其间必然会遭遇挑战,包括“不敢转”“转什么”“无力转”“转不动”“不受欢迎”“无疾而终”等现实困境或难题。

▌1. “不敢转”   

不少设计企业在推进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中面临“不敢转”的问题,其关键是缺少整体战略及路线图。企业高层对数字化转型没有达成共识,内部从上到下的理解既不深刻,也不到位。知识管理的转型没有深度地嵌入整体战略当中,战略导向不清晰、不统一。其中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企业对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理解陈旧固化,常常限于通过购买专业化软件系统,运用信息工具来实现将部分传统管理手段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二是部分企业缺乏系统思维,仅依靠信息化管理部门或少数部门推动数字化转型。

▌2. “转什么”

另一些设计企业会陷入“转什么”的困惑。多数设计企业原来就有一套固有方式来管理设计图纸、技术方案等,设置了资料室、信息部门或者资料线上平台等,甚至有专人管理资料。但是资料中包含的知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传播使用。因为内部需求的调研不够充分,供需对接不够紧密,存在“谁需要这些知识”、“需要的是哪些部分”、“怎样将知识及时给到需求者”、“怎样呈现才会更便于使用”等常见问题。

▌3. “无力转”

一些设计企业在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中陷入“无力转”的尴尬局面,即“兵马未动,粮草不足”。其关键是企业内部的原有的知识管理基础薄弱,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配置不足。“兵马未动,粮草不足”的常见表现为:一是企业内部能负责知识管理的人员较少。有经验能力的业务人员不愿意干,愿意参与知识管理的职能人员干不了。二是部分设计企业由于知识管理底子薄,在面临新老系统交接时易出现数据缺失错乱、整理核对困难等问题。三是外采或者外租系统可能带来内部数据安全性、系统稳定性等相关的问题。

▌4. “转不动”

很多设计企业在推进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中陷入“转不动”的局面。因为该知识流通涉及市场经营、设计管理、信息化管理、采购管理等多个部门,出于各自立场利益的考虑,部门协同往往难以实现。现实中设计企业管理关系复杂,体制机制变革难度大,很少企业能将知识管理与组织变革、经营战略等结合起来,因此较难实现多部门高效协同,将知识管理融入重点工作和企业主要目标。

▌5. “不受欢迎”

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的服务支持水平不高,往往导致“不受欢迎”。其主导者往往缺少用户思维,强调知识的管理而非服务,不能自觉地去寻找知识在业务中的应用场景并提供适配的服务,反而影响了主要业务的开展。例如,如果知识系统无法提供全天候服务,或者提供的数据更新不及时,或者查找路径过于繁琐,员工就往往会被“劝退”甚至成为“黑粉”。找不准知识管理与业务场景融合的切入点,就无法提升知识管理在企业内外的受欢迎程度。

▌6. “无疾而终”

更多设计企业在推进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中陷入“无疾而终”的局面,其关键是它们缺乏耐心和定力,不够重视后期运维和配套的文化建设。其中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设计企业的知识系统仅仅满足当前发展需要,不够前瞻,陷入“一建成,就落后”的尴尬境地。二是一些设计企业对于系统后续的运维与升级重视不够,使得数字化运作往往停留在初始的1.0版本,版本的升级优化没能及时跟上内外部的需要。三是配套的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来,费心提炼实用知识不被鼓励,无私分享宝贵经验反受损失。如此再好的知识系统都难免被糟糕的文化所腐蚀,变得“锈迹斑斑”,难以运行。

 设计企业如何迎战转型之困

▌1.  斟酌三个依托谨慎选择

依托科技管理部门。国内一些设计企业已经发展多年,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内部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这些企业可以依托内部的科技管理部门将知识管理活动进行数字化编码和改造。从实践案例来看,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广州地铁设计院等企业都是依托信息中心来开展此项活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则是更多依托其研发部门。

依托与科技型企业紧密合作。有一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中型设计企业由于行业差异性和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可以选择与科技公司合作,基于现有基础来定制专属的知识管理数字化方案。这些科技公司既懂业务,也懂技术,能够结合专业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服务大量企业所积累沉淀的知识管理高频场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定制的产品或服务。例如,中国知网在知识的分类,知识库的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搭建、运维和评估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有能力为更多的设计企业打造全流程的数字化知识管理闭环。

依托前沿工具的持续迭代。这种数字化转型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业务规模较小、市场竞争激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的小微型企业。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当前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可以为小型企业提供通用型解决方案来帮助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专业科技服务公司。例如,华为云、阿里云、金蝶、用友等科技公司为客户提供的通用型一体化解决方案,数字工具中会内嵌基本的知识管理模块,包括知识管理业务职能,以及与此相关的项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等。这些科技公司通常以数字化领导小组、产业云创新中心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落地方案。

▌2. 紧扣三个层面保持定力

优化落后业务环节“尝到甜头”。一些较为落后的业务环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便于自动化,这便是数字化最好的切入点。由于目的明确,企业一般是通过购买特定的数字工具或方案来实现。其中,市场经营方面比较典型的是通过“爬虫”技术实时获取市场相关信息,构建企业经营管理数据驾驶舱;设计管理方面常见的是“顺藤摸瓜”按照工作流程自动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专业的知识成果进行存档,分门别类按照不同权限实现多维展示和知识检索;经验总结方面,譬如将施工图审查中的审批意见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易错点的问题知识库,避免重复犯错,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质量水平。

选择成熟业务板块“走在前头”。一些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已经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独立或多个业务板块来支撑经营发展。面对数字化转型这种全新的变革活动,这些企业会选择成熟度较高的业务板块作为切入点。在执行过程中,企业通过试点的方式来推动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减少因为试错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继而向其他业务进行复制和运用,最终实现在企业内部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其率先开发的智建数据库具备灵活数据接入、海量长期数据存储、高效数据处理和基于应用场景的数据可视化等功能,对处理大型项目与攻克业务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围绕整体系统变革“保持劲头”。一些企业在前期的发展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系统,且获得了相应的人员、资金、技术等要素储备,为此会选择组织内部整体的系统变革来推动实施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这样可以结合企业的整体需求,专门开发专业性的知识管理数字化平台和应用程序,构建出相对完善的产品生态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广州地铁设计院,其知识管理体系按照组织结构、知识类型、项目类型进行全方位构建,知识库可以按照管理文件、经验总结、科研创新、标准规范、管理体系、知识百科、知识专题、知识问答等模块,提供多维度的知识服务,全面满足不同部门、岗位、专业人员的知识服务需求。

▌3. 实施六个步骤步步为营

第一步,评估知识管理的基础。数字化转型前,企业首先需要清晰地评估当前知识管理的现实基础,探究转型的可能路径。企业需要认真研判自身的资源、能力和需求,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数字化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甚至员工相关技能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思考数字化路径,判断转型工作是依靠自身还是对外合作,哪些能力必须由内部生长,哪些能力可以从外部获取,以及组织结构如何调整,对业务流程怎样改造,怎么获得数字化人才、所需资金等。

第二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子规划。企业一旦确定目标,关键一步就要根据整体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知识管理的子规划。具体工作包括:制定知识蓝图、管理蓝图、IT蓝图、文化蓝图,进而分解行动计划、时间进程,明确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资源投入和要素整合;重点认识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后,企业的知识管理业务模式创新,可能存在的功能变革等;加强对知识管理人才、数字化应用型人才、技术转型管理型人才等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员工数字技能等。

第三步,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设施建设。搭建数字化知识平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一般可以通过“外功”“内功”两种方式来实现。“外功”是直接采购外部相对成熟的知识平台,包括专业化服务软件等,来赋能自身的知识管理;“内功”是主要依靠自身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来自建知识平台,汇聚内部资源来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各类变革。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求企业能够形成“云基础设施+云计算架构”,充分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支撑转型的基础底座,完成对设备、软件的数字化改造,高效聚合、动态配置各类知识资源。

第四步,实施数字化知识平台的管理运作。知识管理数字化的本质,在于通过数字化平台的管理运作来提升内部生产的效率、效益,以及与外部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其关键是对知识进行统筹分类、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搭建算法库、模型库和工具库等,以各类知识融通支撑知识应用与创新。例如,针对每个房建设计项目建立个性化标签,包括用地面积与形状、房屋户型、管线配置、设计重难点等。随后,利用专业的数字技术来对涉及设计知识的相关数据进行预测与评估,包括对设计资源配置水平、建筑师的业务水平、设计的可复用性、设计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测评,以便制定管理决策。

第五步,切入知识运用数字场景。实施知识管理数字化的重要功能就是能够精准切入各类工作场景,充分满足各种需求,及时发现潜在的机会和风险。根据经验,至少有以下四种场景。一是设计提效场景。将设计所需的知识建成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知识库,通过管理要求、CAD插件、被动检索、主动推送、专家问答、问题汇总库、校审意见等方式,全方位多维度分权限呈现各类知识,供员工们参考使用。二是项目管理场景。整合项目各个阶段的知识,形成项目标准化模板、标杆。不断升级项目地图、项目知识图谱,系统提升设计院品牌与服务能力。三是市场经营场景。利用爬虫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和分析政策法规、商务信息、市场动态等数据,同时构建业务、人员、知识的数据仓库,以此来辅助管理决策甚至具体的投标工作。四是新人培训场景。设计企业可以逐步把培训过程课程化、智能化,打造出新人们“能用爱用,越用越好用”的练兵平台。

第六步,数字化转型效果评估和实时改进。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连续过程,需要进行动态评估来保证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向持续实施。评估的框架和标准有行业内外之别。内部视角,以2019年开始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分级认证要求和评价准则》为行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的核心是将知识管理和风险管理融入到业务管理过程,按照PDCA的模式提出相关评价单元、内容和细则,包括知识管理相关的规划、组织架构、制度、系统、实施、安全、培训、检查、激励、改进、更新、绩效等,对设计企业实施、考核知识管理具有参考意义。外部视角,可以从创新、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估数字化转型效果。其中,创新效益主要强调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效。经济效益主要是强调经济收益,包括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社会效益主要是强调吸纳就业、提供公众福利、构建行业生态的社会责任。

如此,做好以上三个方面,设计企业或许能够迎战知识管理数字化转型之困。

参考文献:
1.王蕊.知识管理助力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访中国知网知识管理研究院院长相生昌[J].中国勘察设计,2021,(02):54-58.
2.王蕊.知识管理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访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管理部副主任郑晓东[J].中国勘察设计,2021,(03):66-69.
3.刘月涵、霍浩彬.设计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19中国MIKE大奖得主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20,(01):33-39.
4.朱军、田新宇.知识管理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设计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勘察设计,2021,(06):33-35.
5.王继芳、顾绩、索双友、肖雪影.互联网环境下对勘察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勘察设计,2019,(07):83-87.

审核丨郑思琪
 
排版编辑丨刘小琴
 

本文作者李奇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