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教示:日本建筑师原广司及其弟子-山本理显、小岛一浩、隈研吾、中村拓志

聚落的教示:日本建筑师原广司及其弟子-山本理显、小岛一浩、隈研吾、中村拓志

前言:2010年3月SANAA获得普利兹克奖,同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建筑师协会邀请妹岛和世赴同济大学演讲,至此国内掀起了对日本建筑师的“认知热”和“学习热”。笔者在国内对日本现代主义的认知最早是从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安藤忠雄》、《连战连败》)开始的,之后又购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之后了解的是伊东丰雄、SANAA和隈研吾。众所周知,桢文彦、矶崎新和原广司被誉为东京大学的“BIG-3”。原广司及其弟子在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当中又是怎样的支流呢?承接上文《日本现代建筑承上启下的建筑师新陈代谢派:桢文彦、黑川纪章、菊竹清训》,本文将山本理显、小岛一浩、隈研吾、中村拓志这五位建筑师全部归到原广司及其弟子这一支流(图1),着重通过对各位建筑师作品和思想的介绍以期理出这一支流的发展脉络,并分别阐述他们的作品是如何从“聚落”当中得到的启发。


图1:聚落的教示“原广司及其弟子”主要成员群像-绘制:海上的香格里拉


 

聚落的教示“原广司及其弟子”

1、原广司-相比1960年代日本的矶崎新和黑川纪章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中树立了他们的风格,而原广司则致力于探寻居住建筑上新的表现

1-1、原广司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位:

陈靖远和金海波译有原广司所著的《聚落之旅》(图12)一书,他们在编者按当中对本书作出了评价1:相对于大都市,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闪耀着光辉的聚落集镇,却依然保留着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那些叫做聚落的艺术品都名副其实地活在当下,聚落就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表现。城市中,并非只有现代化的和功能性的建筑才能称其为建筑,在世界各地,事实上存在着根植于当地的、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多样化的聚落。本书作者在实地走访墨西哥的木栅栏之村、伊朗的家族岛、非洲的热带草原聚落等地的过程中,找出了存在于它们各自的个性和世界性的文化之间的共有关系,并尝试构建一种包含聚落的《世界风景》。


1-2、原广司的,生平和成长过程:

原广司1936年出生于东京和横滨之间的神奈川县川崎市(今年86岁),1955年考入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并于1964年取得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1982年任教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至今(图10、11)。


1-3、原广司的主要作品、著作及从中体现的设计思想:

a、JR京都火车站(作品):

京都火车站作为京都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门户,建筑物的历史文脉和现代需求这两者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矛盾。其实体量轻巧的古典分段式设计更加讨巧,也更容易契合京都的文脉特点3。笔者曾多次到访京都这座古城,这座城市给笔者留下了两大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一就是很少能看到高层建筑。第二就是京都的寺院和观光景点特别多,如果一次就想看完大多数的景点难免走马观花。因此笔者采用了“拼贴城市”的方法将京都的游览分为几个主要的片区,并通过多次的游览加细细品味,最后再将各次的游览地图和游记加以汇总。笔者在多次游览京都之后,必然会思考京都火车站这个庞然的现代建筑矗立在古典建筑和城市风貌保存得如此完好的京都古城,这个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是否恰当的议题。然而通过对站内人们活动的多次细致观察就不难发现:人们在站内的公共空间根本看不到火车,建筑是一个集酒店、百货和购物中心的综合体,甚至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车站。原广司的建筑作品,其形式感很强,在建筑空间构成方面追求富于哲理的虚实效果,也常常运用各种有寓意和象征的各种建筑符号,力求表达现实生活中的“虚像”,抑或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空间景象3。因此,笔者认为原广司首先主要通过建筑内部的长条形空间,并结合有节奏和韵律的方形基本单元,通过塑造一个峡谷状的“时光隧道”,隐喻了车站对京都这座前年古城的“时光穿梭”。然后原广司再通过各种城市广场、大台阶、屋顶花园等体验性空间的塑造,让这个车站不仅仅是火车站或者交通枢纽,而且也是城市大型活动的聚会中心、亦或是城市开敞的大型露天舞台,在这里可以咨询和观赏京都古城的全景,也可以是城市的休闲会友之场所,也是购物中心和空中城市。因此,设计师原广司展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虚与实处理上的娴熟技艺(图2、3、4)。


b、大阪梅田空中庭园(作品):

原广司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一杰作,我认为建筑的复杂性和追求变化的多样性是现代建筑的追求。空中庭园的立面的设计就可以呈现出建筑在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的丰富变化4。笔者在现场对这座建筑的感受可以这么来形容:一个漂浮在城市上空的空中庭园。笔者对所谓的“漂浮”有两种理解:第一种就是建筑的透明表皮让建筑实现了“城市的消隐”,第二种就是建筑的透明表皮也成为“城市的镜子”。笔者在建筑的低层部分虽然也可以观察到原广司先生一些惯用的建筑空间与细节的处理手法,然而上到空中的悬梯和观景平台之后才感觉到了设计师匠心独运和建筑空间的高潮迭起(图5、6、7、8)。

c、《空间-从功能到形态》(著作):

本书由“均质空间论”“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边界论”“空间图式论”“从功能到形态”“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六个小论文构成。本书中,作者将“空间”以哲学思维进行阐述,描写了探索“空间”语言的旅程,提出全新的“场”的概念,以建筑学、数学及图形学为基础,以哲学为躯干,研究了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方向2。笔者在本文将着重探讨“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和“空间图式论”,原因是笔者认为这两个章节的内容是原广司对山本理显、隈研吾、小岛一浩以及中村拓志产生影响的最为清晰的两条线索。原广司在“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这一章节主要通过对世界各地的聚落调查资料,将其中的景象描绘出来。如果尝试用语言学模型来加以解读,那么世界各地聚落的构成要素有:包含各自组合方式的方形楼栋、圆形楼栋和谷仓等。各个组合又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我们可以假设其中没有普通话,全部都是方言。而这些聚落其周边一带又会出现与之相似又不尽相同的聚落群。这个景象就是“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景象。原广司在“空间图式论”这一章节首先对“空间的意义构造”加以阐释,也就是要理清图式的具体描绘和依据此图式展开的行动之间的关联。然后总结出了确认空间图式所处空间构造的两种方法,即一种是分类学式的处理方式,就是要弄清把什么样的空间放置到什么样的关联中的这个问题。第二种就是将它理解为“场”,并对支配性中心的描绘以及其影响力的形态作出展望(图12)。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着重以JR京都火车站和大阪梅田空中庭园这两个作品介绍了原广司的设计手法和“聚落的教示”对其设计思想的影响。并从其主要论著之一的《空间-从功能到形态》当中提炼了“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和“空间图式论”这两个章节作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原广司对山本理显、隈研吾、小岛一浩以及中村拓志产生影响的最为清晰的两条线索。

图2:原广司设计的JR京都火车站的长条形建筑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原广司设计的JR京都火车站的“矩形”站内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原广司设计的JR京都火车站的城市休闲大台阶广场-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原广司设计的大阪梅田空中庭园的仰视角度-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原广司设计的大阪梅田空中庭园的空中悬梯-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原广司设计的大阪梅田空中庭园的观景平台-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原广司设计的大阪梅田空中庭园的城市映像-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原广司2017年5月在横滨国立大学Y-GSA指导教学工作-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原广司2019年4月在东京大学安田讲堂演讲,从聚落开始-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原广司主要理论著作《聚落之旅》和《空间-从功能到形态》-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原广司设计的冲绳小学日本刊登在新建筑杂志2018-6期封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2、山本理显-衔接空间与系统的设计工场5

2-1、山本理显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位:

山本理显跟隈研吾、和小岛一浩是原广司的三大弟子。他的设计思想可以感觉出受到过原广司聚落研究的深刻影响,其设计主要关注人的空间行为,也就是上一章提到过的“空间图式论”,因此山本理显可以被归为建筑计划系的建筑师。山本理显最初是以上一章提到过的“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的集合住宅见长,之后与“空间图式论”相结合并且发展成了他理论的核心-地域都市圈理论6。之后他将这一理论发展并运用到公共建筑当中,横须贺美术馆是其设计生涯盛期的美术馆作品。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应用,关注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强调建筑空间影响人们行为方式是他建筑设计的三大原则。因此,本文介绍山本理显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也会以上述的三个原则作为主要线索。


2-2、山本理显的生平和成长过程:

山本理显194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据他本人的口述,他的母亲曾经在北京同仁堂学习中医和工作,并且会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山本理显1968年本科毕业于日本大学建筑系,1971年硕士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1972年在东京大学原广司工作室从事研究工作,1973年设立株式会社山本理显设计工坊并担任主持建筑师至今(图13),2007年至今担任横滨国立大学建筑研究生院(Y-GSA)教授。


2-3、山本理显的主要作品及从中体现的设计思想:

a、地域都市圈的模型(图14、15、16):

地域社会圈理论6其实也不是那么复杂的理论,其实就是一个城市高密度的集合住宅,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将户型进行个性化设计,但是又要通过一个相同的公共空间来整合。其实“共济”这个概念不能说非常新,也可以理解为“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理论的一种实际操作。但是山本老师将这个概念不但落实到了建筑空间,而且落实到了每一个个性化空间的家具设计当中去,并结合建筑的开口采光部以及虚实的交错。从细节来看,这个已经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了,这个概念在之后的东云集合住宅项目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

b、山本理显自宅和哈姆雷特住宅-村落的概念7(图17、18):

哈姆雷特住宅是山本理显早期的作品,设计仍然以人为本,出于大家庭的考虑,业主三个儿子的三个家庭,通过建筑单元的区别和分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居住单元。所以建筑整体是一个居住的“村落”而不是一个建筑的概念,这个作品仍然是“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此外钢架和张拉膜结合的结构体系是山本理显自宅之后作品惯用的手法。

c、熊本市保田洼公寓7(图19、20):

本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曾经被日本建筑学会编入《日本建筑设计资料集-居住篇》。山本理显自己都说过:这个建筑到底是一个集合住宅,还是一个公共建筑?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本案的特点是要将原本没有亲戚或者朋友关系的各部相同的110户安置在这么一个集合体当中。设计师将中央的庭院设计成了各个邻里的视觉甚至是精神中心,并且每一户都有一个朝向这个中央庭院的门。因此这个作品后来也衍生出了一个“阀门论”的概念,也就是每一户的门就像一个水龙头,而这个朝向中央的水龙头如何开启,多大程度地开启就决定了这一户跟公共的关系,也决定了邻里关系。因此这个作品仍然没有脱离“部分和整体的理论”。


d、东云的集合住宅-可变的内部平面7(图21、22、23、24、25):

市项目位于东京站的都市圈范围之内,是一个既满足工作又满足居住的SOHO高密度集合型住宅。其设计特点有:第一、开放型的办公空间。第二、交错设计的阳台。第三、满足居住区生活需求的各种老年和商业设施。设计方法论:在标准的单元平面下形成的可变的内部平面布置,满足不同行为的人群的各种需求,是本案的一大特点。

e、琦玉县立大学(图26、27、28):

琦玉县立大学是山本理显“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教育建筑的首度实践。曾经上过日本GA杂志-大学建筑特辑的封面,是巨构校园建筑的优秀案例。


f、广岛西消防署7(图29、30、31、32):

消防署主要分为底层的停车空间、低层的办公空间和上层的训练中心以及消防知识培训展览。外立面的构件采用装配式的预制百叶构件,内部空间是半开放的灰空间。跟传统的消防署不同的是,设计师的“空间图式论”将原本应该放置在室外的训练中心置于建筑之内,成为可以观赏的训练中心,并且向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开放,让大家更直观地获得消防知识。


g、横须贺美术馆-恋人的圣地7(图33-46):

横须贺美术馆是山本理显美术馆作品的代表作,也是他盛期时期的作品。建筑基地面朝大海,三面环山,环境优美。建筑主要的体量采用透明的玻璃箱型正方体,结合地形,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空间。美术馆前廊的公共空间是本案的特色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憩和眺望大海。设计方法论:跟人的活动密切结合是山本理显行为学设计理论的集中体现。山本理显曾经说过20:首先跟以往的中标方式不同,这个美术馆最终选定设计师的方式是当时(2002年)全新的QBS(Quality Based Selection)系统。跟以往的竞赛所不同的是,美术馆的甲方和策划人员通过对某个实际师之前的某些作品的使用进行访谈和使用后评估来判断和决定当设计师跟这个项目的契合度。在这个过程当中,著名建筑计划者日本东北大学的小野田太明教授也参与到了前期的策划过程。之后,小野田太明教授根据横须贺美术馆作为一个远离都市中心的一个郊外型美术馆的空间构成到底应该是怎么一个形式提出了该美术馆应该具有“让人驻足停留的美术馆”的性格特征。所谓的“让人驻足停留的美术馆”,是指能够活化整个地区的氛围,让来参观的人们愿意长时间在此停留的“有魅力的美术馆”。围绕美术馆的形式问题,经过前期的策划会议的讨论,大多数的与会者都赞成“优先考虑周边的环境”。因此这个美术馆就要尽可能地对环境保有一种“开放的态度”。美术馆的正面设置了一个开放餐厅和若干工作坊,同时上人屋顶应该是景色最美的观景平台,除了展示空间之外,这里应该是美术馆的另一个中心地带。由于这个美术馆非单一的功能,除了画展之外,还可以举行音乐会,也可以成为电影院。何种方式能够满足这个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又易于建造?因此之后的策划会议经过讨论,又确定了“回廊”的空间组织形式。回廊的空间串联起了整个美术馆展示流线的组织人们回游的空间趣味性。此外“回廊”也将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若干个空间的点,如建筑主入口和其他位置的“浮桥”、美术馆立面的“壳”与“玻璃”双层表皮、能够看到不同景色的孔洞、恋人的胜地瞭望台等串联了起来。整个美术馆的设计主旨在于如何通过有趣的空间设计将这个山海美景围绕之下的美术馆通过借景的方式让来访的人们感受到一种愉悦,从而实现“让人驻足停留的美术馆”的设计初衷。


h、福生市厅舍-象征7(图47、48、49、50、51、52):

市厅舍,在象征着权威的同时也是市民的活动中心,因此这是本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筑采取双塔的形式,让建筑获得了权威的象征意义,而屋顶的坡广场,为市民提供了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也是对周围景观的呼应。大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就想象到了之后建筑当中人的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并用手绘效果图加以表现出来。本人参观这座建筑的时候正好有一对老年夫妇同行,他们可以在这个建筑的坡面上行走自如,甚至想要故意摔倒都很难,让我感觉这个坡面的设计堪非常精妙。

图13:2015年日本GA杂志,山本理显事务所的写真-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山本理显城市郊外高密度地域都市圈理论的手工模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山本理显城市郊外高密度地域都市圈理论的个性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6:曾经位于山本理显事务所入口玄关地域都市圈理论实体模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7:位于东京湾建筑仓库的山本理显自宅实体模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8:山本理显早期的住宅设计作品,位于东京哈姆雷特住宅-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9:熊本市保田洼公寓各住户门开启与中央庭院的“阀门”关系-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0:熊本市保田洼公寓各栋与中央庭院的体量关系-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1:山本理显、隈研吾和伊东丰雄设计的东云集合住宅整体模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2:山本理显设计的东云集合住宅裙房的幼儿园和商业街-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3:山本理显设计的东云集合住宅商业街周末的氛围-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4:山本理显设计的东云集合住宅的SOHO立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5:山本理显设计的东云集合住宅的SOHO立单元-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6:山本理显设计的琦玉县立大学虚实手法交错使用的立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7:山本理显设计的琦玉县立大学具有未来校园畅想的室内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8:琦玉县立大学作为日本GA杂志-146大学建筑特辑的封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29:山本理显设计的广岛西消防署的实体模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0:山本理显设计的广岛西消防署的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1:山本理显设计的广岛西消防署半室内的训练中心-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2:山本理显设计的广岛西消防署的室内展示场地-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3:山本理显设计的横须贺美术馆总体模型及建筑周边环境-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4:TOTO杂志的横须贺美术馆总体模型鸟瞰图-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5:TOTO杂志的横须贺美术馆上人屋顶-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6:TOTO杂志的横须贺美术馆前廊夜景-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7:山本理显设计的横须贺美术馆的正立面和前广场-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8:导览上的横须贺美术馆各层平面-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39:山本理显设计的横须贺美术馆的前廊-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0:美术馆回廊在形成主入口“浮桥”以及大小不一的“孔洞”-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1:山本理显设计的横须贺美术馆的报告厅和螺旋楼梯“浮桥”-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2:横须贺美术馆双层表皮的“壳”与“玻璃”的结合部-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3:山本理显设计的横须贺美术馆侧面的“壳”与“玻璃”-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4:TOTO杂志的横须贺美术馆各个建筑场景的设计草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5:横须贺美术馆2010年获得的日本“JIA”日本建筑家协会奖-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6:横须贺美术馆作为日本GA杂志-87建筑环境特辑的封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7:TOTO杂志的福生市厅舍整体鸟瞰图-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8:TOTO杂志的福生市厅舍市民活动广场的草图-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49:TOTO杂志的福生市厅舍建筑室内结构-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0:山本理显设计的福生市厅舍塔楼跟裙房的体量关系-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1:山本理显设计的福生市厅舍的室外活动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2:山本理显设计的福生市厅舍建筑与裙房的交接关系-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3:山本理显2015年的写真和2017年的亲笔签名-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4:山本理显的主要理论著作《地域社会圈主义》-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5:TOTO出版的山本理显34年的作品集-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一些建筑设计作品论证了在原广司“聚落的教示”理论的影响下,山本理显最初是以上一章提到过的当中“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的集合住宅见长,之后与“空间图式论”相结合并且发展成了他理论的核心-地域都市圈理论,并且在后期形成了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应用,关注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强调建筑空间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建筑设计三大原则的建筑师的整个成长历程。



3、隈研吾-君子爱材、建筑史再考

3-1、隈研吾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位:

隈研吾的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他跟山本理显、和小岛一浩是原广司的三大弟子。笔者认为隈研吾对于原广司“聚落的教示”这一支流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负建筑”和“让建筑消失”的理论对于聚落建筑与环境的这一关系的诠释和表达。隈研吾不但是一位有很多作品的建筑师,同时也有很多自己的理论著作,也是大学教授。再者,他也为原广司这一支流培养了中村拓志这位年轻的建筑师。因此隈研吾无论在“聚落的教示”这一支流,还是在日本现代建筑的整个发展脉络当中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隈研吾在《三低主义》一书中曾经说到14:倘若做一个有点鲁莽的评归纳,以丹下先生为中心的第一世代建筑师,其活动高峰在1960年代,趁着当时日本高度增长的经济,创造出了“不断前进”和“科技万岁”的现代主义建筑,其代表作当然是采用了当时最新科技之悬吊结构的东京代代木体育馆。当时无论怎样,科技就是最[高]的了。到了桢文彦和矶崎新先生等的第二代,对科技的不信任感开始萌芽。他们的活动高峰从1970到1980年代,而此时支撑他们的,正是文化的[高]。桢先生美国风的“都市文化”和矶崎先生欧洲风的“历史”,彼此虽然不同,但是两人都在探索足以取代科技的新[高]而成为时代的领导者。相对地,第三代的安藤和伊东先生反过来以[低]为卖点。安藤先生高中出生,有感于拳击手的[低],于是在建筑上采用仓库和工厂之素材的清水混凝土,并给了桢和矶崎的[高]一拳。伊东先生固然毕业于东京大学,但他喜欢用“建筑浮于消费大海”的商业建筑的[低]作为自我认同。他们这第三代人首次以[低]作为了武器,而他们的登场正好在1970年代末期的石油危机时代。可是在我看来,无论是安藤先生的清水混凝土,还是伊东先生的商业多孔金属网,也许在一瞬间完全地化成了品牌性和崇拜性的[高]样式的记号。我在成立事务所那年写下了[十宅论](图103),并作出了“我不要那种[高]的记号”的宣言。

3-2、隈研吾的生平和成长过程: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因为家离横滨中华街不远,所以他从小收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喜欢中国文化。隈研吾在10岁那年迎来了日本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因为被丹下建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所感动,从此改变了他原来长大之后想学兽医的志向并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隈研吾1979年从东京大学硕士毕业并于1990年开设了自己的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后来在东京大学担任建筑系的教授直到2019年。

3-3、隈研吾的主要作品及从中体现的设计思想:

3-3-1、隈研吾的早期作品-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的再学习

a、日本栃木县那须历史探访的博物馆和石头的美术馆(图56、57、58、59、60)

那须町历史探访博物馆是一个博物馆设施,跟古代的建筑的融合方式是本案的特点之一。石材和玻璃相间的外立面形成了半开放的空间,通过玻璃的透明跟原有建筑形成对话关系。本案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木材、石材和纸材的活用。笔者是在红叶的秋季游览了此地,这个建筑在秋季更显得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石材的美术馆位于那须町历史探访博物馆附近,室内外空间的巧妙穿插是本案的平面布局的一大特色。水池、小桥和石材展示库,这些空间虚虚实实,人们在行走之间会经历丰富的空间变换。同时石材的组合方式是本案的另一个特点。笔者在现场感觉石材的组合方式就像一个乐章的音符的变化一样有起有落,再加上光影的变换,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日本栃木县广重马头美术馆(图61、62、63)-该项目曾经获得村野藤吾奖

这是画家安藤广重的个人作品收藏馆,业主的要求是:第一、本案要尽可能使用当地出产的建筑材料。第二、这个美术馆要成为当地与外界交流的媒介。于是隈大师采用了一个贯通的切妻造的大屋顶下的大空间来实现建筑当中的城市尺度。美术馆的东侧是传统的美术馆的展示空间,西侧是供应食物和陶器等特产的卖场,这个东西的动和静的对比,形成了大屋顶下的多目的“街道”空间的氛围。并且切妻造采用当地产的杉木作为装饰材料,下面是一层防雨的透明膜,而真实的结构是下面的金属板构造。这样的屋顶构造让下面的空间的照明变成了粒子漏光的暧昧空间,这对安藤广重的绘画风格是一个暗喻。


c、日本东京食和农的博物馆(图64、65、66)

这是东京农业大学研究成果的展示馆11。45度倾斜的竖向排列的石材干挂立面是本案的一大特点。45度的倾斜不仅使自然采光成为可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展示石材之美的效果。本案给日本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室内那面玻璃瓶的墙,不仅灯光效果绝佳,而且瓶子的透过性、颜色和大小也形成墙面的肌理变化。内部空间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大厅空间和一个上下贯通并且半开放的咖啡厅。给笔者印象很深的还有玄关的长颈鹿和室外的大公鸡标本。


d、日本京都天地乌丸商业广场(图67、68)

建筑区位在京都的中心,四条和乌丸交叉点的2丁目11。由原来的服装店改造而成。原来的建筑始建于1938年,是一个8层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甲方的设计条件是将这个当时京都最大的历史性建筑再生成为集餐饮、影院和办公复合的商业建筑。设计概念是“安静的时间的重叠”:在这个历史街区人们有各种期待,建筑有古典纹样云状的半透明的新里面跟原来的立面重叠。同样内部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让新的纹样跟保留的建筑形成对比,同样天井的保留也是一样,在保留原有建筑轮廓的前提下加以现代的装饰。让人们以这种方式体验历史是本案的一大特点。


小结:本小节介绍了隈研吾前期创作阶段的四个作品,正如标题“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的再学习”,笔者通过这四个作品的资料简介和亲临现场的感受对隈研吾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3-3-2、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的现代表现

a、日本东京二子玉川高岛屋(图69、70、71、72)

这是二子玉川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小型商业中心,其中无印良品占掉了一般的面积,然后主要是一个妇女活动中心和家具店。屋顶的绿化是本案的一大特色,这些绿化给了室外空间一个新的定义。然后会随着四季的更迭呈现不同的室外景观。笔者现场感受:本就在这个建筑对面,就有另一个隈研吾的作品-一个模糊界面的立面。感觉这两个作品都不算隈研吾的代表作,算作是初期的试验品吧。探讨建筑立面跟城市空间的关系,我觉得是这两个作品的目的吧。


b、日本东京浅草观光中心(图73、74、75)

这是位于东京著名观光地浅草的一个立体的观光中心12。建筑形体的灵感来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平屋的构造。是一个日本江户平屋建筑的垂直叠加的意象。同样以低调的方式融入了城市的文脉。笔者翻看了一些资料,除了对这个方案的造型感兴趣之外,其抗震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意思,可以想象整个建筑在遇到地震的时候像一根弹簧一样摇摆的样子。还有一个感触非常深的点是,感觉本案在竞标阶段的效果图跟最后建成的样子基本一致,所以大师在竞赛阶段的想法就已经非常成熟了。


c、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图76、77、78、79)

这是位于青山一丁目的一个庭院美术馆13。因为这里是闹市,所以首先前廊的设计是讲建筑的内部空间跟闹市分离,然后将庭院的部分放在后面。这就是所谓的“闹中取静”的手法吧。笔者翻阅了一些资料,上面说这个屋顶的设计是为了防台风,在东京生活台风确实是家常便饭了。然后隈研吾说日本的建筑跟中国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四水归堂”的中央天井在日本是看不到的,因为台风的缘故。仔细观察发现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d、日本东京Sunny Hills咖啡店(图80、81、82、83)

这是台湾阳光山脉在东京的第一个分店,本案应用了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竹笼式交接”的设计手法13。建构的整体以尺寸是6*6厘米木构的元件组成了一个竹笼形状的有机构造体系。木构的立面形成了建筑暧昧的表皮,低调地融入了周围的青山一丁目居住区环境,成为了一个森林的象征体。阳光透过“竹笼”的缝隙散射进入室内,这也许跟“Sunny Hills”这个主题是莫名的契合吧。笔者现场感受:里面的店员基本都是会说日文的,笑容可掬,听说我是瞻仰大师作品的时候更是非常兴奋,顾客以日本为主,建筑分三层,一层主要是前台,二层是散客,三层是会议室。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影影绰绰梦幻的内部光影效果和精细的施工质量。


小结:本小节介绍了隈研吾中期创作阶段的四个作品,正如标题“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的现代表现”,笔者通过这四个作品的资料简介和亲临现场的感受对隈研吾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3-3-3、隈研吾的后期作品-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a、日本长崎县立美术馆(图84、85、86)

长崎县美术馆20,作为1965年设立的县立美术博物馆的前身,作为明治以来的近现代美术的研究和公开的美术馆开馆。建设地成为了常盘,出岛地区埋立地的一角,为了规划长崎港周边的城市再生,作为2002年的构想 的 环的构想的 环是被期望很高的地区。跟从古到今都是同各国交流平台的”鹤之港”亲近的长崎港的水际空间的位置,成为了从出岛、眼睛桥和公园等很多观光的地点来的徒步的圈。在用地的 中央由出岛运河来截断,包括作为人们的休憩场所的极富个性,准备了用地的条件。为了将这个特征活化,在水际对美术鉴赏乐此不疲,为了成为夹着运河的人们可以 自由往来的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美术馆。在保证西侧的公园绿色的连续性的同时,在屋顶设置可以望到长崎港的庭园,给来馆之外的人们设计了可以自由利用的回游性高级设计。今日美术馆 的要求设定信息的搜索和商业,在充实县民美术活动支援空间的同时,集约了“美术馆栋”里面调查、研究和公开的展示室和收藏库,是作为美术馆使用的高度合理的平面设计。两栋建筑连续了“桥的回廊”。面对运河配置了“光的回廊”,提供了可以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和城市景观的让人乐此不疲的美术鉴赏空间。


b、日本山形县银山温泉藤屋(图87、88、89)

藤屋是这条温泉街上的一家旅馆,笔者于2018年的8月到访了这个建筑,时值日本的盛夏。仔细对比就会发现,隈研吾对建筑的整体外观作了简化处理,使其看起来既有古典建筑的符号,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高端和大气。根据当地的介绍:旅馆内依照温泉池子质地及其使用方式的不同而设置了五个独具特色的汤池,分别取名叫做“桧之汤”、“石之汤”、“竹之汤”、“半露天汤”和“地下之汤”。旅馆内还采用细竹和纸做成的竹屏对空间进行分隔,也结合了巧妙的间接照明,让来此地度假的客人们如临梦境,享受山间闲暇的愉悦时光。


c、日本栃木县JR宝积寺站(图90、91、92、93、94)

隈研吾说过20:项目在宇都宫两里地前面车站的JR宝积寺站。在西入口开放,东入口关闭,我们采用之前没有用过的大谷石来建造。大谷石有两面性,第一是“土”性:土很柔软,石头很硬,在这里有对比,大谷石有一种锋利的石尖破土而出的感觉。但是,大谷石这样不可思议的石头,有可以与土相比较的柔软性,并且可以与之溶合,与土不是对立的。最柔软的茶色的部分,是在石头中掺杂的土,用这种不可思议 的食材建造的与大地连成一体的建筑,难道不是从土升华出来的建筑么。另外一个特性就是“孔”的特性,大谷石有各种各样的孔。因为有了这样的孔,所以石头跟人的距离拉近了。


d、东京2020、2021年奥运会主场馆(图95、96、97)

事件背景:扎哈的第一轮方案因为造价太高和对日本文化的不理解两个原因遭到了日本大众的强烈反对。第二轮方案就成为了跟隈研吾跟伊东丰雄的巅峰对决:在两个方案的造价都是扎哈之前造价的一半的前提下,隈研吾的方案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伊东丰雄的柱廊虽然颇具象征意义,但是跟场地的融合度显得不太高。最后隈研吾主要因为建筑跟场地的高度融合以及建筑的高度偏低这个微弱的优势赢得了这个项目。这是评委的关键词:隈研吾案用“现代的方式”和“传统的材料”表达了:“和文化”的内涵。隈研吾曾经自述其灵感来源于丹下健三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


小结:本小节介绍了隈研吾后期创作阶段的四个作品,正如标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笔者通过这四个作品的资料简介和亲临现场的感受对隈研吾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3-4、隈研吾的与自然融合的负建筑、让建筑消失的思想:

隈研吾的与自然融合的负建筑、让建筑消失的思想在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的设计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图103)。隈研吾说过20:“在中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项重大转变。之前,我始终有意识地反对西方的设计方式与原则。可日本太小,无法让我实践“自然融合的负建筑”和“让建筑消失”的思想。中国却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个地方,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与日本的安于现状完全不同。中国在这种自然融合文化上,我觉得跟日本有着很大的不同。I.M.PEI(贝聿铭)作为20世纪的建筑师,他那时期与自然融合的方式,在于建筑体本身,基本上是以混凝土为主体,加入玻璃透光的元素进来,他那种融合其实是有限度的。到了如今,我希望把这种融合放得更大,不但是希望“破坏性”更大,而且是以这种融合为主体。这点是我觉得我和I.M.PEI最大的不同。首先要说的是竹子材料到现在为止很少用来作为主梁,更多的是运用于表面材料。但竹子在作为其原生态的时候,给人一种很强的柱子感觉,怎么把竹子作为结构重要部分来使用,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因为竹子是一个很容易裂的材料,如果要做支撑结构,我需要将它加固,并把它作为一个新的可能来探寻。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通过“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的再学习”、“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的现代表现”和“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这三个角度分别介绍了隈研吾在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一些建筑设计作品,强调了在原广司“聚落的教示”理论的影响下,隈研吾深厚的建筑史功底和对建筑材料的深刻理解。然后通过隈研吾的自述,阐释了其在“聚落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然融合的负建筑”和“让建筑消失”的思想和理论。笔者在此再次引用《三低主义》的内容来结束本章的论述14:在当今的日本,都市的生活文化改变了,大规模的城市再开发依旧在进行。另一方面,在年轻人之间,[下町志向](庶民志向)逐渐增加。山庄流的[三高](高价格、高姿态、高依存)的[下町流的[三低](低价格、低姿态-可爱的、低依存-生态的),此两极化的现象,正是现代日本都市的现状。

图56:隈研吾的早期作品,那须町历史探访博物馆的新旧关系-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7:隈研吾的早期作品,那须町历史探访博物馆的室内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8:隈研吾的早期作品,石头美术馆的水池和小桥-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59:隈研吾的早期作品,石头美术馆石材展示库的室内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0:隈研吾的早期作品,石头美术馆石材的组合方式-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1:隈研吾的早期作品,日本栃木县广重马头美术馆的贯通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2:隈研吾的早期作品,日本栃木县广重马头美术馆的前廊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3:隈研吾的早期作品,日本栃木县广重马头美术馆的立面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4:隈研吾的早期作品,东京农业大学食和农的博物馆立面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5:隈研吾的早期作品,东京农业大学食和农博物馆玻璃瓶的墙-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6:隈研吾的早期作品,东京农业大学食和农博物馆长颈鹿标本-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7:隈研吾的早期作品,日本京都天地乌丸商业广场的立面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8:隈研吾的早期作品,日本京都天地乌丸商业广场天井的保留-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69: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玉川高岛屋秋天室外的绿植-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0: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玉川高岛屋夏天室外的绿植-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1: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玉川高岛屋的室内装饰-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2: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玉川高岛屋的室外装饰挂件-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3: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浅草观光中心的街角立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4:GA建筑的过程-隈研吾,日本东京浅草观光中心的施工现场-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5: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浅草观光中心的室内装饰-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6: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的立面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7: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的室内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8: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的家具设计-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79: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的室外走廊-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0: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Sunny Hills咖啡店的模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1: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Sunny Hills咖啡店的立面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2: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Sunny Hills咖啡店的室内空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3:隈研吾的中期作品,日本东京Sunny Hills咖啡店的立面细部-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4: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广岛吴市音户市民中心建筑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5: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广岛吴市音户市民中心室内装饰-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6: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广岛吴市音户市民中心建筑环境-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7: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山形县银山温泉藤屋的建筑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8: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山形县银山温泉藤屋的建筑外廊-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89: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山形县银山温泉藤屋的建筑小品-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0: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枥木县JR宝积寺站构造大样-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1: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枥木县JR宝积寺站入口雨棚细部-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2: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枥木县JR宝积寺站活动中心鸟瞰-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3: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枥木县JR宝积寺站活动中心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4:隈研吾的后期作品,日本枥木县JR宝积寺站活动室内效果-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5:隈研吾的后期作品,东京2020、2021年奥运会主场馆模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6:隈研吾的后期作品,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方案比选-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7:隈研吾的后期作品,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与伊东丰雄的比较-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8:隈研吾2012年4月在上海-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99:隈研吾的亲笔签名-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0:日本GA建筑杂志增刊PLOT-06,《隈研吾:建筑的过程》-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1:隈研吾的主要论著及其作品集的出版物-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2:隈研吾读本,日本GA杂志特辑,1999年、2004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3:隈研吾著[拟声和拟态建筑]的封面,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4:隈研吾读本,日本GA杂志特辑,1999年、2004年-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4、小岛一浩-对具体建筑空间操作逻辑方法的开发和实操者

4-1、小岛一浩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位:

谢宗泽曾经说过15:小岛一浩觉得,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重点不在于能够画出多帅和多炫的草图,而是要深入观察世界并捕捉事物的动静,并且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上做好收拾和整合的动作方,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试错者。原广司也曾经表示过:其实小岛一浩跟他很像,只是原广司自己偏向于思考而小岛一浩更擅长于实操。在日本311大地震之后,应灾后复兴对建筑师们的号召,充满爱心的小岛一浩和赤松佳珠子的CAt事务所援建设计了日本岩手县釜石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现在已经落成(图131、132)20。很可惜的是小岛一浩在2016年年底因为癌症不幸去世了,日本GA杂志社为了纪念他对日本建筑界的贡献,于2017年9月举办了一个小岛一浩的专题纪念展览,并相应出版了GA-小岛一浩纪念特辑。此外日本建筑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小岛一浩”奖,笔者在这里也借用奖项审查的理念来总结小岛一浩的设计专长:对具体建筑空间操作的逻辑方法16。

4-2、小岛一浩的生平和成长过程:

小岛一浩195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之后的硕博都就读于东京大学。小岛一浩跟赤松佳珠子合作多年,并一起开了一家名叫CAt的事务所,专注于教育建筑。小岛一浩跟山本理显、隈研吾是原广司的三大弟子,在教育建筑当中实践了原广司的“空间图式论”是他对于“聚落的教示”这一支流的最大贡献15。

4-3、小岛一浩的主要作品及从中体现的设计思想:

小岛一浩在《设计“活动”吧!以学校空间为主轴所进行的Study》一书中曾经说过15:如果“房间”这个名称的目的几乎解体,在具有流动性并且宽广的一个大空间里面,有以数百人这样的大单位同时以其个别意志进行活动,我们这些所谓的建筑设计师“到底能做什么呢?”其实人们的行动每一次都不止集中在单一的目的上,就像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还要做其他的事情。因此人们从一个行为换到另一个行为不会那么明确,空间与时间的界限一直都是暧昧而模糊的。那些被加上意义的房间和人们的活动又会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我一直在想如何设计出场所的氛围,并不是像地板、墙壁或者柱子这样的构筑物,而是指这些事物所创造出来的空间状态。比起“空间”,也许用“Space”来表达更为贴切。

a、千叶市美滨打濑小学校-1997年日本建筑学会赏获奖作品

小岛一浩说过17:打濑小学校是我设计的一个开放尺度的小学,所谓“开放尺度”,指的是基于这个地区传统的低层街区,设计了一所低层接地气的向街区开放的小学。同时也考虑到噪音、温度和热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将来可能转用为社区服务中心的可能性。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建筑形态和体量与周边社区的融合度,总平面采用了中轴绿化带+庭院的排布方式,并且创造了一种打破室内外空间界限的整体氛围(图105、106)。1997年日本建筑学会赏的评委们这样评价到17:所谓“开放小学”的概念,指的是当时在日本盛行的一种先锐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能力和适应性因材施教。打濑小学校是对应于这个教育体系进行的空间策划,将建筑室内的墙壁半开开放化,同时给学生们制定了个性的学习计划。打濑小学校的总平面布局是以聚落的形式展开的,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不是从老师管理的角度,而是从学生的行为活动出发来设计。具体的细节包括升降口的位置,孩子们活动的流线,洗手行为对应的空间以及黑板的位置和引导学生的家具放置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音声和采光等自然要素也要考虑进来。笔者认为这是小岛一浩和赤松佳珠子的CAt将“聚落的教示”在教育建筑上的初次成功实践。


b、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2013年日本建筑学会赏获奖作品

路易斯康有句名言18:“在一棵大树底下有位能够教给大家一些东西的人将一群想学东西的人们集合起来,于是就形成了学校”。于是本案就利用“树的庭院”和“L形的墙壁”这两个元素,旨在原有杂木森林的树木保存的基础上创造出围绕几个主题庭院离散而统一布置的开放而亲近自然的教育空间(图107、108、109、110)。2013年日本建筑学会赏的评委们这样评价到17:几个天井庭院的设计让这个2层的学校空间得到了全面的解放,本案的空间计划,由L形的墙壁巧妙地围合组成了让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和活动成为可能的开放空间,成功地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的场所”。跟教室连接的辅助空间,也成为了学生们的自由活动回游场地。在天井庭院出了可以作为室外运动场地,也可以栽种一些植物。总之,设计者意图在“四平八稳的平面构成、旨在原有的森林树木当中创造出开放的场所、与地域环境的契合性并且能够带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以影响,让学生们的童年闪闪发光”等方面对日本现在教育环境的营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流山市森小中一贯学校-2016年日本建筑学会赏获奖作品

CAt的大村真也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19:这是一个将“森林的深度”建筑化的一个方案。整个学校最大可以容纳1800人的孩子们从小学读完高中,同时建筑也包含了图书馆、保育所等大约可以容纳22000人的大规模复合设施。设计所追求的是在有着丰富森林资源的街区进行新的开发,并形成新的社区交流中心。本案是宇土小学校开放空间设计概念的延续。相对于“宇土”整齐划一的庭院以及L墙的布置,本案的“聚落感”更强,规模也更大,庭院的尺度也相对灵活。本案是尝试在建筑当中体现城市的空间排布方式。音乐厅和食堂面向街道而设置,作为城市的一个展示面来考虑。儿童图书馆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央,作为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当地人们的流线结合点来设计,同时也是想让其成为交流的“场”的设计意图。体育馆这些大的空间就像“森林的庭院”,布置在散落而有规律排布的L墙围合的教室群中间,以不同尺度的空间表现了“森林的深度”(图111、112、113)。


d、立川市第一小学(图114、115、116、117、118、119、120)

小岛一浩曾经说过19:跟流山市森小中一贯学校是一个包含森中心和孩童图书馆的地域复合设施一样,立川市第一小学也是一个包含柴崎图书馆、孩童保育所和学习馆的地域复合设施。当时的[流山]项目是伴随着新地铁站的建设而面向随之迁入的人群,为其子女的就读而新建的一所学校,其前期策划还邀请了东北大学的小野田泰明来做顾问,给它的定位是跟地区既有的公共设施融合的综合教育设施。跟[流山]不同的是,立川市第一小学是在1872年就存在的老学区新建一个地区型的教育复合设施。在空间排布上,立川市第一小学有一条后街将小学的校务用房跟教室和图书馆等分割开来,并在二层通过连廊连接起来。。


e、大阪府箕面市立止止吕美小学校(图121、122、123、124)

被誉为“明治时期的森林”的大阪府的箕面国定公园附近的止止吕美地区,这里有余野川大坝的郁郁葱葱的滨水空间21。在这里有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而立止止吕美小学校就是位于这个NEWTOWN的小学。这所小学不仅仅要服务于NEWTOWN,它其实肩负着成为止止吕美地区新旧地域的结合部的新的社区交流中心。整体的平面布局将图书馆和音乐室等放置于中央的位置,与小岛一浩之前的学校设计作品一样,本案也有几个有趣的中庭空间。中庭空间不仅仅是外部空间,而且也是内部空间向外的延伸。几个中庭空间相互独立但其实又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1-2层的交流跟共享的空间。


f、越南胡志明市环保绿地大学校园(图125、126、127、128、129、130)

胡志明市建筑大学(HUA)的新校园项目位于越南湄公河的三角洲22。小岛一浩于2015年5月在东京工业大学的教育建筑专题讲座上介绍了这个项目。小岛一浩说过:首先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融入自然的校园环境-这个新校区位于湄公河的一个岛屿上,建筑总面积达到1万2千平米。这个独特的建筑群将以流式设计为基础,与自然环境无缝融合,学生们也将会不经意地进入学校的空间。其次我们考虑的是“空间与教育的共存”-CAt工作室多样化的景观设计经验贯穿整个大学校园设计的工作中。该区域的郁郁葱葱和河溪的环绕给我们带来了灵感。在最小限度地对河岸进行开发的原则之下,我们的理念是尽可能保存雨季水域覆盖的现有景观。最后是“流式设计”-我们的设计主题是芹菜的横切面,这是来源于液体方向的形状。具体来说就是利用CFD全面分析场址风流和活动流来模拟不同的条件,甚至可以用风来当风扇。CAt工作室的自然通风和遮阳设计,让校园的大部分地方不需要空调。

4-4、小岛一浩的“空间模块”与“黑白空间”理论:

谢宗泽曾经说过15:小岛一浩的建筑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和安藤、伊东、妹岛又有什么不同?相比之下,小岛一浩应该不属于灵光乍现的感性建筑师,而是基于某种逻辑或者方法论来操作建筑(图133、134、135、136、137、138)。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便是“空间模块”-Space Block这个设计方法论。将空间直接体块化并赋予个性(透明或者不透明),在设定单元组合规则后进行堆叠来操作室内(不透明体块)和室外空间(透明体块)的操作工具。而另一个著名的理论则为黑白空间理论,意在唤起空间中人的活动(Activity)的重视。主要在于瓦解过去空间机能的过度限定而造成的空间资源浪费与闲置的问题,只限定某种特定用途的黑空间解放成白空间,并通过一些空间装置来增加其使用的弹性,以确保多样活动产生的潜力。换言之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限于建筑的“物”本身而已,如何包容或者唤起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并创造出适当的空间氛围才是他建筑的价值所在。

4-5、小岛一浩谈“建筑计划”与“教育建筑”理论:

关于日本的“建筑计划”,日建设计的胜失武之曾经这样问过小岛一浩19:对于学校这样的项目,设计者不仅仅要设计建筑,而且也要设计一个行为活动的“箱子”。对此小岛先生有何经验的意识?小岛一浩是这样回答的:如果学校的空间设计得不好,孩子们就会对上学有种害怕的心理,我们的设计是要诱发一些有趣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提交学校建筑设计案的时候会随之附着一张“建成之后校园内的孩子们活动的场景图”。关于日本的“教育建筑”,日本的新建筑杂志也曾经邀请过小岛一浩进行访谈19:这里我们想谈一谈超越建筑的学校设计的话题。一方面,关于学校设计的可能性,您认为大概有几个点?另一方面,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之下,地域之中的中小学校担负着怎样的功能?小岛一浩是这样回答的:关于学校建筑设计的点,可以跟医院做一个比较。医院建筑是需要花钱的建筑设施,它们主要关注的点是人们身体行动的自由。学校建筑的不仅受限于教育的制度,而且建筑也要契合当地社会的习俗。但是因为学校建筑是不花钱的建筑设施,因此要设计成“活动的舞台”(笑)。关于地域之中的中小学校,小岛一浩是这样回答的:建筑与地域性关系的再构筑,这不仅仅是在日本会遇到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的普遍性问题。学校的设计其实不仅仅是“建造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设计师通过学校的设计对当地社会以致世界作出了怎样的一个构想。因此我们设计的学校要跟周边的地域环境相融合,不仅仅是对教育制度的强化,而是要跟与学校建筑相关的当地居民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设计出“超越制度的教育空间”。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CAt的一些建筑设计作品强调了跟跟山本理显、隈研吾一起作为原广司的三大弟子之一的小岛一浩,在教育建筑当中实践了原广司的“空间图式论”,这也是他对于“聚落的教示”这一支流的最大贡献。正如他本人所述:“我一直在想如何设计出场所的氛围,并不是像地板、墙壁或者柱子这样的构筑物,而是指这些事物所创造出来的空间状态。比起空间,也许用Space来表达更为贴切”,小岛一浩是对具体建筑空间操作逻辑方法的开发和实操者15。可惜这位日本教育建筑大师的生命定格在了2016年,笔者在此也再次表达对于小岛一浩先生不幸病逝的深切遗憾。

图105: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集图片,打濑小学南北贯绿色主轴线-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6: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打濑小学室内外空间模糊的界限-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7: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集图片,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的庭院-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8: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集图片,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的L墙-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09: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庭院的植物-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0:据日本建筑学会平面绘制的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平面示意-绘制: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1:2016年日本建筑学会奖CAt设计的流山市森小中一贯学校-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2: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建设中的流山市森小中一贯学校-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3:据新建筑杂志平面绘制的流山市森小中一贯学校平面示意-绘制: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4: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流山市森小中一贯学校体育馆室内-绘制: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5:日本新建筑杂志图片,东京立川市第一小学正立面写真-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6:日本新建筑杂志图片,东京立川市第一小学的后街写真-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7:东京立川市第一小学前广场写真-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8:东京立川市第一小学总平面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19:东京立川市第一小学侧立面写真-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0: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东京立川市第一小学平面示意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1: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箕面市立止止吕美小学校鸟瞰图-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2: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箕面市立止止吕美小学局部鸟瞰-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3:日本新建筑杂志的图片,箕面市立止止吕美小学室内写真-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4:据新建筑杂志平面绘制的箕面市立止止吕美小学平面示意-绘制: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5:小岛一浩的讲座,越南胡志明市环保绿地大学校园鸟瞰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6:小岛一浩的讲座,越南胡志明市绿地大学校园水系关系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7:小岛一浩的讲座,越南胡志明市绿地大学校园物理环境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8:小岛一浩的讲座,越南胡志明市绿地大学校园建筑形态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29:小岛一浩的讲座,越南胡志明市绿地大学校园功能分区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0:小岛一浩的讲座,越南胡志明市绿地大学校园概念生成图-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1:日本新建筑杂志,小岛一浩援建设计釜石幼儿园和中小学20-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2:日本新建筑杂志,小岛一浩援建设计釜石幼儿园和中小学20-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3:小岛一浩的《设计“活动”吧!》黑白空间理论分析图15-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4:小岛一浩的《设计“活动”吧!》对原广司作品的分析15-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5:小岛一浩的《设计“活动”吧!》对原广司作品的分析15-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6:小岛一浩的《设计“活动”吧!》对原广司作品的分析15-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7:小岛一浩的《设计“活动”吧!》对山本理显作品的分析15-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8:小岛一浩接受《日本新建筑杂志2015-6期》的采访-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39:小岛一浩2015年5月在东京工业大学的教育建筑专题讲座-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0:《设计“活动”吧!以学校空间为主轴进行的Study》封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1:创刊90周年特辑,日本新建筑杂志2015-6期的封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2:建筑与环境,日本新建筑杂志2017-6期的封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3:小岛一浩的线索,2017年9-10月日本GA杂志-148期封面-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5、中村拓志-以人的行为和感情为出发点并有丰富造形能力和深刻印象性设计的建筑师

5-1、中村拓志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位:

中村拓志是隈研吾的弟子,虽然在原广司这一支流中村拓志是最年轻的建筑师,但是笔者认为村拓志的设计个性也非常明显地反映出了这一支流的鲜明个性。相比隈研吾的“负建筑”理念,中村拓志更关注“建筑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从中村拓志在日本新建筑杂志增刊当中的序言就可以看到比较精辟的概括23:在当今世界均质化场所盛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变得逐渐稀薄的背景下,迄今为止的设计理论并没有太多地去谈及将人的主观心理定量化的理由。其实人不仅仅是感情的动物,并且正是因为人有了行动才随之产生了感情和认知。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在社会和文化中对行为进行模仿,并产生反复和共鸣。我的设计正是在行为共鸣的社会文化体系当中分析人们的反复和共鸣,并设计出能够触动人心的建筑作品。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拉进建筑跟人的关系,而是拉进人与人、人和地域、人和自然的距离。

5-2、中村拓志的生平和成长过程23:

中村拓志197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基于幼年时期对镰仓古建筑和日本传统园林的印象,中村拓志在小学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中村拓志1999年硕士毕业于明治大学,同年进入隈研吾事务所工作,之后于2002年建立了自己的NAP建筑设计事务所。中村拓志的事务所20年来一直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索跟场所环境和地域性最为契合的建筑设计。

5-3、中村拓志的主要作品及从中体现的设计思想:

a、Dancing Trees,Singing Birds(图144、145):

中村拓志说过23:这是一个在保存既有的森林获得最大容积率的一个集合住宅,每个月还要定期缴纳森林树木的管理和维持费用,是一个环保和经济效益兼得的项目。完成后的居住空间里面鸟声鸣鸣,树木在阳光下影影绰绰。我确信这就是自然和人以及场所建筑结合的感觉。

b、録MUSEUM美术馆(图146、147、148、149、150、151):

项目位于日本枥木县小山市,这是一个宛如在林中漫步的美术馆23,业主希望其成为一个小型的美术馆兼地域性的沙龙,同时也是咖啡馆。设计在枝繁叶茂的森林之下创造了一个人们集会的场所,并打破了建筑传统的与庭院的主从关系,突出强调了庭院的空间内涵。笔者曾经先后两次到访这个建筑,时间分别在夏秋两季。笔者在建筑的室内以及半室外空间深切感受到了设计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对话场所”的设计意图。


c、东急广场(图152、153、154、155、156):

这是一个位于东京表参道和原宿交叉点的商业建筑。建筑的外立面强化了原来石垣的历史建筑的符号,并且建筑物的体量高出街道的其他店铺,形成了独具特征的建筑立面23。笔者曾经多次经过和到访过这个建筑,三层以上建筑吸引人流的主要入口设置了一面万花筒的棱镜,人们在乘坐的扶梯的时候获得了独特的购物空间体验。屋顶花园也设置了一个多边形的钵,人们围绕着这个钵坐下来休息,在几乎千篇一律的大都市购物体验之后也短暂地体验了屋顶花园的人工小自然空间。


d、猿乐街的气旋(图157)

这是一个生活杂货的企划综合建筑23。办公、商铺、咖啡、画廊等功能不是按照常规因层分配,而是用一个“螺旋形”的形状将它们串联起来。各个功能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功能的“伸缩”和“融合”也成为可能,也不排除多样的使用方法和相乘的效果。这个建筑就真的好像一个向上的“气旋”,催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


e、德岛的公屋(图158)-2021年日本建筑学会赏获奖作品

德岛的公屋位于日本德岛县上胜町,是2021年日本建筑学会赏获奖作品23。德岛的公屋是一个日用品的商店和啤酒的酒吧。建筑的外装、照明以及展示器材均来自当地的循环再回收的废旧材料,酒吧的啤酒也来自本地的酿造。德岛的公屋的建造以及运营都跟地域的文化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其真真正正的意思是“公共的家”。

5-4、中村拓志的“恋爱中的建筑”理念:

中村拓志在《恋爱中的建筑25》一书中曾经说过:相比建筑师的各种主义和主张,其实通过与建筑接触得到的感性体验和语言之中,才蕴含着连接社会的力量。在讨论建筑与人的关系时,应该要摆脱高谈阔论,并且以不介意使用拙劣语言的心态来思考。“恋爱中的建筑”这个书名所表现的,其实是我们自身对于与交流相关的设计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让人对建筑产生一种亲近感?又怎样才能让这种“亲密关系”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呢?我在做建筑的时候,会将建筑赋予人格,倾注自己的感情,并且珍视在那儿居住的人以及他们的主观感觉。我想我这样的方式是想让人说出“我喜欢这个建筑”,想在建筑与人之间创造一种亲近的关系,也就是“恋爱中的建筑”。在建筑与人之间构建起的深厚情谊会再生出超乎创造者想象的新型关系,那是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愉悦。这样的感情,宛如坠入爱河一般,人会恋上建筑,建筑也会恋上人,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象设计建筑的。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一些建筑设计作品介绍了原广司“聚落的教示”这一支的理论影响下最年轻的建筑师-中村拓志的成长历程。本章首先强调了隈研吾对中村拓志的影响,之后通过中村拓志个人对“聚落的教示”如何提炼和升华,并通过自己的若干建筑实践的作品形成了自己“恋爱中的建筑”的理念。

图144:日本新建筑杂志增刊的图片23,Dancing Trees,Singing Birds-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5:日本新建筑杂志增刊的图片23,Dancing Trees,Singing Birds-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6:日本枥木县小山市録MUSEUM宣传册的图片24,建筑室外-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7:日本枥木县小山市録MUSEUM的建筑入口-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8:日本枥木县小山市録MUSEUM的建筑室内-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49:日本枥木县小山市録MUSEUM的建筑室内-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0:日本枥木县小山市録MUSEUM宣传册的图片24,剖透视-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1:日本枥木县小山市録MUSEUM宣传册的图片24,平面示意-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2:位于日本东京表参道和原宿的东急广场建筑外观-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3:日本东京的东急广场三层以上建筑主入口-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4:日本东京的东急广场三层以上建筑主入口万花筒的棱镜-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5:日本东京的东急广场三层屋顶花园的多边形钵23-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6:东急广场三层以上建筑主入口万花筒的棱镜和整体剖面图23-摄影: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7:日本新建筑杂志增刊的图片,猿乐街气旋的图纸和图片23-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8:日本新建筑杂志增刊的图片,德岛的公屋的图纸和图片23-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59:録MUSEUM宣传册封面-中村拓志&NAP建筑设计事务所-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60:杂志增刊封面《HIROSHI NAKAMURA&NAP 中村拓志》-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图161:日本新建筑杂志增刊的图片,中村拓志在事务所23-收集:海上的香格里拉

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建筑师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和著作以及相关作品的维度介绍了原广司及其弟子山本理显、小岛一浩、隈研吾和中村拓志。承接笔者的上文《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和《日本现代建筑承上启下的建筑和规划师-新陈代谢派:桢文彦、黑川纪章、菊竹清训》,本文也是《日本新陈代谢派菊竹清训学校的旺盛生命力:伊东丰雄,SANAA,藤本壮介和平田晃久》一文的平行线。跟桢文彦和矶崎新一起被誉为东京大学的“BIG-3”原广司自成体系,并且与其弟子一起成为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当中与“新陈代谢派”平行的支流。笔者通过笔者日本留学期间阅读和游学的经历与国内的读者们分享了个人对于他们的理解,期待跟大家的交流。众所周知,万人迷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其实只有高中学历,而且他还当过职业拳击手。安藤的传奇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笔者将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剖析安藤忠雄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藤森照信、谷口吉郎和谷口吉生、高松伸、岸和郎等建筑师在“传统元素符号的现代表达”方面与他进行比较,因此笔者也敬请读者朋友们期待下篇:《传统与现代: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安藤忠雄、藤森照信、谷口吉郎和谷口吉生、高松伸、岸和郎》。

注释:

1、原广司 著,陈靖远\金海波 译,《聚落之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12月。
2、原广司 著,张伦 译,《空间-从功能到形态》,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5月。
3、 藤本家(FUJI003388) ,《日本著名建筑家原广司代表作品-京都火车站》,2018年4月25日。
4、 藤本家(FUJI003388) ,《日本著名建筑家原广司代表作品-大阪梅田空中庭园》,2018年4月27日。
5、曾光宗,《山本理显-衔接空间与系统的设计工场》,台湾[建筑师]杂志,2004年7月,pp.98-107。
6、山本理显 著,《地域社会圈主义》。
7、山本理显 著,《山本理显34年的作品集》,东京:TOTO出版社,2014年。
8、大学的建筑 特辑-146,日本GA杂志,2017年5-6月。
9、建筑与环境 特辑-87,日本GA杂志,2007年7-8月。
10、隈研吾 著,陈箐 译,《自然的建筑》,建築設計理論-6, 山东人民出版社。
11、隈研吾读本,日本GA杂志特辑,1999年、2004年。
12、日本GA建筑杂志增刊PLOT-06,《隈研吾:建筑的过程》,2015年。
13、隈研吾事务所作品细部集。
14、隈研吾+三浦展 著,黄惠娟 主编,《三低主义》,台北:博雅书屋有限公司,2012年8月。
15、小岛一浩 著,谢宗哲 译,《设计“活动”吧!以学校空间为主轴所进行的Study》,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6月。
16、李馨,《该以怎样的方式纪念小岛一浩?》,厦门:全球建筑大师论坛,2021年4月。
17、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集,《千叶市立美滨打濑小学校》,2009年。
18、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集,《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2013年。
19、创刊90周年特辑,日本新建筑杂志,2015年6月。
20、建筑与环境,日本新建筑杂志,2017年6月。
21、第二届全球豪瑞将银奖:环保绿地大学校园,胡志明市,越南,《世界建筑》,2016年12期。
22、日本新建筑杂志,2008年、2009年。
23、日本新建筑杂志增刊《HIROSHI NAKAMURA&NAP 中村拓志》,2019年6月。
24、日本枥木县小山市録MUSEUM宣传册-中村拓志&NAP建筑设计事务所。
25、中村拓志 著,金海英 译,《恋爱中的建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往期推荐:

百家观点丨从BIG到Gensler,不同身段的建筑事务所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百家观点丨线性、编织、智慧...卸下“概念包装”,明日城市有多远?

百家观点丨“古根海姆效应”后,地标建筑真的能改变一座城市吗?

百家观点丨罗杰斯改名,扎哈砸1个亿!大师事务所的成功全靠“好名字”?

百家观点丨涂鸦中标、推翻任务书,Steven Holl为什么总能搞定甲方?

百家观点丨中国最长木拱桥被烧毁,900年万安桥成遗迹!古建筑要怎样防患于未“燃” ?

百家观点丨建筑师如何硬核解压:焦虑邪气,通通散去!

百家观点丨由「她」向「我」,设计之于女性最终是去性别

百家观点丨动辄上亿的利润,玩元宇宙建筑的人都赢麻了吗?

百家观点丨《安邸AD》魔都园林办新展,如何探讨“家”之永续?

百家观点丨猫咪来当救世主?奥斯卡神作想不周全的,建筑师接着想!

百家观点丨如何用设计“预定”一款网红展?

百家观点丨当公共空间开始敌对“城市流浪者”,设计师真的“无罪”?

百家观点丨阿贾耶「加纳大教堂」被要求退设计费?5个项目3亿美元,党派之争还是违规?

百家观点丨新东方文化带货火出圈之后引发的建筑idea浪潮

百家观点丨7棵西湖柳树引争议!从秋水山庄到书院门,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百家观点丨界线在哪儿?

百家观点丨最能代表杭州的三个地标建筑,网友最喜欢的原来是…

百家观点丨会摄影的建筑师才是好的建筑师

百家观点丨不做炮灰、不做卷王、如何拿捏专业的国际建筑竞赛?

百家观点丨佐藤大在京都清水寺修了一条“天空之径”,美到窒息却颇受质疑?

百家观点丨「令人心动的offer」要拍建筑师?网友:看完劝退,请编剧放过我们!

百家观点丨2026世界杯举办地公布,都不及卡塔尔"2022"大楼出圈!建筑远比足球吸睛?

百家观点丨带个建筑师一起上太空

百家观点丨房子是居住的机器,吗?

百家观点丨多薄,才算是薄?-Mark Wigley评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百家观点丨永别了,“食神”取景地!红了46年的香港珍宝海鲜舫

百家观点丨备受期待的蛇形画廊惹热议,这位艺术家创作的“黑色教堂”,为何只有2星评分?

百家观点丨10家新生代建筑事务所,会有30年后的普利兹克得主吗?

百家观点丨现代城市需要怎样的停车场?在水泥地上画框的时代该翻篇了!

百家观点丨建筑文学爱好者在长三角体制内的所思所想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待遇调研报告

百家观点丨我在楠溪江芙蓉古村,体会乡土温情

百家观点|2021年,值得细品的十大国内建筑

百家观点丨100年后的建筑师会是啥样?

百家观点丨2021年国内外20大建筑热点

百家观点丨四个关键词看 2021 建筑竞赛

百家观点丨2022最新交互设计趋势

百家观点丨10个懂生活的创意人,为何偏爱不一样的“城市烟火”?

百家观点丨现在的建筑学,是否值得报考?

百家观点丨建筑师的社区微更新初体验

百家观点丨消费行为变迁下,快闪乐园模式如何为品牌IP赋能

百家观点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非常”与“业余”

百家观点丨To建筑师:你的故事感动了谁?

百家观点丨地产下半场,设计企业向死而生

百家观点丨问题不是“毛胚房“,而是什么是“违建“?

百家观点丨如何全方位创新以人为本的设计?

百家观点丨品牌扎堆做纸刊,是自嗨还是直击用户心智?

百家观点 | 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书店?

百家观点丨妹岛和世/库哈斯/赖特/英格尔斯这些建筑大师你了解多少?

百家观点丨2021十大丑陋建筑诞生,冠军毫无悬念

百家观点 | 从社群到节日,背后藏着什么运营逻辑?

百家观点丨世上最令人艳羡的工作终究绕不开建筑

百家观点丨日本关东地区和港深TOD的一人称体验比较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美国大城市不修二、三、四、五环?

百家观点丨从“疮痍”到“创意”,上海百年工业遗迹如何“活”在当下?-上篇

百家观点 | 用不上的建筑师可以换个不锈钢盆吗?

百家观点丨八个公路客运站的八种思考

百家观点丨设计竞赛如何影响一座城市?

百家观点|现在开事务所怎么那么难?

百家观点丨在加拿大学习艺术设计,真的毕业即失业吗?薪资标准到底是什么?

百家观点丨大部分设计院的真实薪酬体系,这就是所长不吃食堂的底气?

百家观点|建筑作品集如何合理呈现“女权主义”?

百家观点 | 室内设计最热门的研究领域竟然是?

百家观点丨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是怎么发展的?

百家观点丨今年建筑行业寒冬能否成为一个机会?

百家观点丨如何设计环境观察站?(绕过阿尔伯兰海的物理和法律边界)

百家观点丨当代共享生活: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百家观点丨荆州57米关公像斥巨资拆卸,打着“文化地标”旗号的城市废墟,为何屡禁不止?

百家观点丨库哈斯与纽约的资产阶级神话

百家观点丨风雨飘摇中的海地难民住房现状

百家观点丨覆巢之下,阿富汗的建筑遗产将何去何从

百家观点丨东京是如何管理城市扩张的?

百家观点丨来自设计生的呐喊:室内设计≠搞装修!

百家观点丨今天聊聊那些著名电影中的建筑故事

百家观点丨设计学院是否不如综合类大学?

百家观点丨招不到人的深北,挤破头的上海

百家观点丨被东京奥运会的“阴间”装置吓到了?莫非,他们眼中的艺术并非你我眼中的艺术?

百家观点丨全球木材价格大幅下降,为何木建筑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百家观点丨当建筑师看到自己设计的第一幢建筑建成时内心是怎样的?

百家观点丨反内卷,这建筑界奥斯卡不要也罢!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设计圈子图解

百家观点丨15家明星事务所项目量大比拼,扎哈、让努维尔、OMA…谁才是“内卷之王”?

百家观点丨建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谈建筑学的本体价值及建筑学教育的致命危机

百家观点丨儿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