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永恒的问题,永恒的力(下)

聚集:永恒的问题,永恒的力(下)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二、如何打造聚集力?化形为力,吸引人


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城市永远都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的。事实上,一座城市的聚集力来自这几个方面:繁华力、视觉力、服务力和宜游力。


先说繁华力。人类是一种社会学的动物,丹麦著名的建筑学家杨·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里面说:“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人来是因为没人来。”简单点说,越热闹的地方是越有人的。我们将其总结为两句话:白天熙熙攘攘,晚上灯光明亮。就视觉力而言,要做到住宅公建化;就服务力而言要做到超配套;而就宜游力而言则要“抓住”更多的旅游者来“撑门面”。我们把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看一个案例,那就是非常成功的韩国松岛新城。


松岛新城打造得非常热闹。我专程去这里考察过,不论是住宅、写字楼还是商业,底下全部带有底商,形成了积极的界面。我在松岛新城看到过一条街道,这条街道本来就不宽,中间还被一条水系给分成了两半,这样一旦来了人以后就变得非常热闹。


我想问问大家,既然走起来那么挤,要不要把中间的水系给填平呢?千万不要。当这条街不拥堵了,这里反而就没人来了。这就如同大家熟悉的成都宽窄巷子,你会发现窄巷子永远有人,宽巷子反而人少了,熙攘度越高,人反而越去那里。


而到了晚上,一定要用灯光去点亮街区。这样做不仅显得热闹,而且还有一个效果——非常适合拍照。


韩国·松岛新城


下一个问题很实际,当一个新区去搞开发的时候——我们处理过无数这样的问题——如果先盖住宅的话,你盖多少住宅都不能叫作新城,只能叫作居住新区,开发写字楼就很有新城的样子,可大家都知道,写字楼比起住宅要难卖很多。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瑞士、德国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叫作住宅的公建化处理。就是盖上一大批长得像写字楼的住宅,并诞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建筑师。如果大家去温哥华,可以看到温哥华核心区有一半以上的建筑,是一个叫郑景明的华人建筑师设计的。他采取了一个非常熟练的手法,就是把住宅处理得非常像写字楼,而且很和谐。这样的手法同样在松岛新城进行了运用,都是住宅,但是处理得像写字楼一样,这就是公建化处理。


从服务力来说,我们要做到超配套。所谓的超配套,不是说来了一万人,我给配上一万人需求的设施,而是我率先配置一个三万人的设施,用这个三万人的设施把人给吸引过来。松岛新城包含了学校、医院、公园、商超、剧院、电影院、酒吧、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让住在这里的居民觉得这里一点也不比市中心差。


韩国·松岛新城


最后,什么是宜游力呢?宜游不是旅游,金鸡湖就不是一个旅游场所,旅游是收门票的。但是所有搞园区的人,几乎都到金鸡湖去朝圣过,至少拍过照片。


这就是我们要做到一件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松岛新城正是如此!这里有很多人是冲着宜游的环境去的,平时这里也有很多人,人气显得很旺。


总之,我们在为所有新城做顾问的过程中发现,不是来了人,才热闹;而是热闹了,才来的人。如何去做出热闹和熙攘度,对于新城市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聚集力的四大核心。


三、展望未来,互联网时代的聚集——定制城市


最后给大家展望一下未来。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仍然是聚集的,但聚集会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东西来。在《信息化城市》里提出了一个逻辑,就是中心化的趋势和去中心化的趋势是同时存在的。1989年,曼纽尔·卡斯泰尔在《信息化城市》一书中预见:“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地点的空间’被‘流的空间’取代。这意味着一种新的空间结构逻辑的兴起——空间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信息化经济时代一个复杂的经济地理状况将会出现。”


事实证明,他的预见已经实现。所谓的中心化,是大家都在向往都市的美好,都在向这里聚集。但是由于网络的存在,使这种聚集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去中心化。这句话怎么解释呢?过去我们是先搬到城市再进行交往的,但是现在出现一种方式:我们先在网上交往,然后才搬到一个城市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趋势。


我来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首先,这个趋势让我们可以更自信地选择城市。我们因为某种爱好聚集到一起,然后共同去选择居住的地方,从而自信地生活在一起。你并不觉得孤独,因为在网上,有非常大的社群在跟你进行交往。

这个逻辑会影响到很多人。你可以去问问海外的华人,自从有了互联网,他们的汉语使用率大幅提高了。原因是什么呢?以前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很长时间都用不上汉语。但现在,通过互联网,他们每天都会使用汉语,这样他们的孤独感就被大幅削减了。


其次,我们可以先在线上进行爱好者的聚集,然后进行线下的居住聚集。而且由于有了聚集,人反而活得更宽容了。那么,“自己(人)”的聚集将形成什么呢?偏好!而不是立场。我给大家界定一下,偏好的意思是“我喜欢这个,但是你可以不喜欢这个”,立场的逻辑是“我喜欢这个,你就不能不喜欢这个”。偏好的聚集,让大家能够多一种选择,因此在偏好越强的地方,你往往越能使用到一些高科技和高技术的产品。


最后,用这个逻辑,我给大家说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都符合赵燕菁老师提出的理念——定制城市。什么是“定制城市”?所谓“定制城市”,就是量身定做的公共服务,精确满足高价值的个性需求。


我在这里说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卡尔弗城。卡尔弗城是美国的互联网城市,这里聚集的都是新媒体。在卡尔弗城聚集的是一群很另类的人,但当他们都另类的时候,他们就成了一种正常。


在这里生活的人几乎都是“网红”,他们以网红的形式生活着。除了学院,这里的建筑都长得怪模怪样,而且这些建筑都是由当地的小事务所设计的。我去问他们,为什么你不找盖里(弗兰克·盖里,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其作品极具个性,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


美国·卡尔弗城


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有着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设计?他们回答:盖里太保守了,他的作品不够刺激。然后一窝人在这里生活着——他们的生活非常像作秀,但是当大家都作秀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正常的生活。


第二个例子是法国的勒芒,一座轰鸣的城市。勒芒是一座为赛车爱好者打造的城市,这里的城市公共空间汇聚了所有你能想到的赛车元素,以及有关赛事的活动。更厉害的是,从1923年起,每年的6月(1936年、1940—1948年除外),这里都要举行连续行驶24小时的汽车比赛。这就是勒芒耐力赛,又称勒芒24小时耐力赛,是赛车迷的狂欢节。这是一个充满速度与激情的城市,也带动了很多的产业和很多的培训业务。


现在我们在北京也在做这么一个小镇,这里的人都把自己汽车的静音器摘掉了,也就是说,这个小镇是非常轰鸣的、嘈杂的,一群非常喜欢汽车的人聚集在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些人这么吵,我不喜欢怎么办?没关系,不喜欢你可以不来。来这里的全部都是喜欢赛车,好这一口的。他们在一起聚集的时候,地段好坏是怎么决定的?离赛道越近、听到噪声最大的房子,价格就越高。凡是住在这里的人,在喜静的人眼里可能认为是“有病的”,但当大家都“有病”的话,来到这里也就“没病”了。


第三个例子是美国的柏溪镇。柏溪镇是美国的飞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的小镇,被称为“飞行社区”“飞行员之家”。这里的人非常嘚瑟:不是坐着车回家,而是开着飞机回家。咱们的房子是带车库,他们的房子是带“机库”的。


我想我们正常人没有多少会喜欢头上天天有飞机飞过,但是这里的人都喜欢。对他们来说,飞行节庆、飞行表演那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但经常搞聚会,还搞出了叫“一周造飞机”(一周造飞机是指如何在一周之内,即从大会的第一天开始到大会结束之日为止造出一架飞机。大会上邀请飞机制造技师和飞行爱好者们一起造飞机。飞机零部件由各零部件供应商赞助提供,由一群飞行爱好者在飞机制造技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这一工程)的活动。


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城市。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是极端的时代,会出现一些更为另类的人群,而他们的聚集会形成更为个性的城市。


这就是今天我的演讲,聚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原力!原力,与你同在!

   
本文整理自2017年11月
   
李忠先生在同济校友会上的主题演讲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