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永恒的问题,永恒的力(上)

聚集:永恒的问题,永恒的力(上)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一、创新,是否改变了城市的聚集


我们是一家做城市顾问的公司。我们一直在研究一件事,这也是我们主要的业务,那就是:创新是否改变了城市聚集?


我们发现,当火车、电话、汽车、互联网分别被发明的时候,每个时期都会有人质疑一件事:原来我们到城市去,是由于我们的交通不方便;现在我们交通方便了,是不是可以不住在城市里,而从郊区去上班呢?


我想说一个非常明显的聚集趋势:从1660年一直到1931年,大伦敦人口是持续增长的,也就是说,每一次创新技术的发明,都促进了人口的聚集,而不是相反。


现在大伦敦地区差不多承载了整个英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是必须见面的,这是绝对没有疑问的!


密歇根大学的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如果通过E-mail的形式沟通一件事达成共识需要30分钟的话,面对面交流只需要10分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朴素的真理——见面三分情。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性不变,聚集不变”,而表达聚集的载体——城市也不变。


在这个逻辑之下,城市由于人聚集了,会变得更高效。比如说,人多了,地铁才能实现盈利;人多了,才能成就好的医生;人多了,市政才能更加完善。


不仅如此,人的聚集还会为城市带来极大的增值,我给大家说两个案例。


1.城市文化聚集增值模式的典型案例——伦敦西区


我们都知道,伦敦西区是英国戏剧文化的代名词,我们所熟知的非常多的音乐剧都是从这个地方诞生的。伦敦西区在商业和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剧院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但聚集了40多家剧院。伦敦西区密集的剧院群没有因为竞争而此消彼长,反倒形成了区域性的文化繁荣,每家剧院都能保持70%以上的上座率。


英国·伦敦西区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到伦敦西区,并不是特意要看某场剧,而是今天一定要看一场音乐剧。如果看不成《妈妈咪呀》,那就看《歌剧魅影》,这样一来,反而保证了它们的上座率。而且通过聚集产生分工,使得各个文化设施间形成高效良性的互动:大剧场为中小剧场提供资金支持,为创作和演出人员提供进阶舞台;而小剧场从大剧场获取资金,为大剧场输送人才和创意。


我们再看一个情况。根据2003年的统计,伦敦西区每一个观众的票务支出是27.75英镑,票务之外的附加消费是53.77英镑,而其他地区的消费只有7.77英镑,这几个数字一减,多出来的46英镑是什么呢?46英镑的差距就是剧院密度的贡献,如果考虑其他旅游收入的贡献,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这是我们所说的,聚集是会产生明显效应的。


2.城市科技聚集增值模式的典型案例——硅巷模式


我们都知道,原来有一种模式叫作硅谷,现在有一个著名的模式叫作硅巷,硅巷是在哪里呢?在纽约。


大家不要以为纽约是一座金融城,纽约现在还是一座科技城。这座科技城在哪里呢?就在硅巷。纽约的南侧是华尔街,它的北侧是苏荷区。联合国所在地是中城区,中城区下面是熨斗区,而在这两个区中间最薄弱的地区,就是过去在整个城市中心改造中最没有被波及的地方,现在成了硅巷。


硅巷现在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地区了,它的所有公司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硅谷来的。从2007年到2011年,包括硅谷在内的美国六个科创区人口都在下降,而它们的下降数就是硅巷所增加的。这些人之所以愿意搬到硅巷,原因非常简单,是他们的投资需求在逐渐增加,而硅巷靠近华尔街,近水楼台,高科技企业能够更便捷有效地融到资。我们会发现,两相叠加让科技企业的融资融得快,做得风生水起。


美国·硅巷(熨斗区)


我们看中国去年融资额最高的项目之一——摩拜单车。类似摩拜单车这样的项目,如果住在郊区或者小城镇,你是怎么都想不出这样一种盈利模式的。大城市是“问题”的发生器,你看到了问题,就开始有了创业的机会。


硅巷包含了金融、时尚、媒体、出版、广告等方方面面,并且不断进行着创新。现在硅巷已经成为仅次于硅谷的科技集群,成为全美国科技增长最快的城市。


我拿这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聚集是一种力,无论对文化还是对科技都一样。然而对不同的城市来说,它们的逻辑不一样。


对大城市来说,只有郊区聚集了,你的市中心才能进行疏散,你本质上还是研究聚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让雄安聚集了,才能获得北京的疏散。


而对中型城市来说,我们对比一件事——中型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聚集人口。在聚集人口中,中型城市推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手段,上演了一场场“抢人大战”。比如武汉的“城市合伙人”计划,成都的“蓉漂”计划,南京的“创业南京”计划,都在为城市不停地吸纳人。


而对小城市来说,空心化问题现在非常严重,现在中小城市的问题不是发展不发展,而是能否“生存”。我老家是山东的,这几年,山东菏泽的人口流失是非常严重的,但这不见得是件坏事,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以人的角度来看,菏泽人跑到济南、青岛,过上了更优质的生活,并且把菏泽的土地空出来,确保大规模的农业,这件事对山东的综合效益不见得是下降的。


正如成都“长大”获得了一个好处——去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熊猫已不再属于濒危物种。为什么呢?很简单,所有靠近熊猫栖息地的旅游县城,由于人口的大量转移,使得熊猫栖息地周围的人类活动大幅度减少。也就是说,熊猫能够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大规模地生存、生育,进而使得熊猫种群的数量开始上升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装人的地方尽量装着人,而该养熊猫的地方就好好养熊猫,这个布局其实是更合理的。


如果认同这个逻辑的话,我们的顾问和规划该如何吸引人呢?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