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之南,泉涌仙境——泉城建筑手记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舍《济南冬日》
前言
济南,依泉而建,因泉而兴,别称“泉城”,是北方少有的山水并存的城市。其因山、泉、湖、河、城一体的独特城市自然景观与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的交融,形成了一面绿水回环,三面翠带起伏,境内河湖环绕的城市风貌。
大明湖畔
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俊逸灵秀。济南境内独具特色的泉水文化,亦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柔美的景致。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也使得这座泉城比一般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一份轻盈,且有了几分“胜似江南”的潇洒。
大明湖心岛
所以,如若问哪个城与「水」和「泉」的关系最为亲密,也许这个不靠海的北方城市最有发言权。
对外地游客来说,济南的泉只是旅游打卡的胜地,趵突泉、大明湖等吸引着无数人慕名而来。
趵突泉
但济南的泉不仅仅分布在各大名胜景区内,更多分布在街头巷尾以及居民区,毫不夸张地说,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夏天傍晚时分,漫步济南老城,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泉边乘凉、品茶、游玩。
泉畔而居的舒怡早已融入当地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为济南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想要探寻北方这座因泉而生的独特水城,则应该于老城里的泉与宅中寻找答案。因此,本文将以济南老城区中的泉系与建筑共同营造的滨水空间来浅析水居建筑的特色。
曲水亭街
街巷空间对泉水的生态适应性
不同于传统北方地区典型的方格网加放射形街道,济南老城是随泉水流势和地势呈现自由的形态,纵向街道贯穿其中,横向多为短而窄的巷弄胡同。不刻意追求街道的横平竖直,而是完全顺应自然的地理走势,这种城市街道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格局,营造了老城丰富的空间肌理与街巷空间,也丰富了老城居民的泉水生活。
济南老城路网(部分) 北京老城路网(部分)
老城中的不同街坊空间与泉水组合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不同街区的构成模式
(1)折形空间组合
街巷以南北向延展为主,呈带形块面,主要由多个院落沿街纵向组合的院落组、合院排列组成。主要街巷的主导作用明显,各小巷及胡同一般不贯通街坊,分叉较多,拐弯较多。此处民居一般在合院中要设二门(常是虎座门),并通过较长的甬道来隔离声音和划分领域,在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有点像南方古镇的弄堂。
(2)平行空间组合
沿街布局形态是建筑——泉水——街道——建筑的形式,形成了相对安静的居住环境。泉水从宅前流过,打开屋门,居民便可舀水,这种建筑的亲水特征,映射出人们对于生活中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建筑—泉水—街道—建筑
(3)线性空间组合
街两侧呈明显南北向带形块面,体现了线性的动感。水系处于街道与建筑中部,大部分的合院建筑都平行布置在河水的两侧,形成建筑——街道——泉水——街道——建筑的布局形态。下图是济南老城体现路网水系交融共生的最常见模式。居民在自家宅门前就可以方便地取水用水。水边到宅门的这段半公共空间也就成了人们打牌、聊天,小孩子游玩娱乐的场所,河水也成为这半公共与公共空间之间的隔离。主要水系与主要街道的近似平行布置,使街坊地块的划分较为明显。
建筑—街道—泉水—街道—建筑
(4)混合空间组合
街坊呈东西向长方形,主要由两进院落、横向院落组、合院组成。小巷胡同拐弯较少,但分叉较多,总的关系是互相平行而垂直于街道,因此地块层次分区较明显。街坊东侧受新改建的建筑影响较大,合院层次空间变化较大,肌理相对杂乱。
因地制宜的合院布局
志书有云:“其门南居中,东偏北,西偏南,北偏东,西去南近,东去北近。”与北方传统民居建筑格局四门两相对应所不同的是,护城河包围下的济南老城“四门不对,北门不开”。
“四门不对,北门不开”
导致这一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老城中道路的布置跟随水流的走向,住宅院落也不恪守坐北朝南的布局方式,少数民居因地形、不同时间的多次修缮或建造时间的延续产生了丰富的演变。
如芙蓉街是旧时典型的商业街,两侧建筑沿街而开,大门直接开在南北走向的街道上,院落东西朝向。
芙蓉街民居平面布局
再如王府池子街,顺应泉系流水而朝向东西院落。平面变体处理手法:将正房侧放到合院长边一侧即与大门朝向一致的方位,或设二门入内院,二门方向与正房朝向一致,大门通过前院或过道转入二门。
王府池子街民居平面布局
滨水民居空间与泉水的共生方式
水城中的泉水院落承载济南人家的日常生活,人们在泉畔取水、洗涤、聚集、交流,这些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街巷、人与居所联系的纽带。
泉水环绕居所,不同的流向影响着建筑的形式风格。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建筑元素——门窗、屋脊、山墙——自身的变化以及各元素、各院落之间关系的变化,就形成了不单调且不杂乱的沿水界面。其中各院落建筑之间的复杂的空间变化也是因为适应泉水环境而形成的。
(1)顺应水流,刚柔并济
老城街道因为顺应泉水的明水暗渠一般不是笔直通畅的,而是呈鱼刺状的蜿蜒且更显有趣味。故其中大部分的居住建筑都呈顺应街道水流方向的方式布局,老城肌理也因此而形成。沿水民居整体形态的轴线仍然保持相同的走向,基本垂直于水道,但又为了顺应水流的曲折变化,端头的建筑单元的形态会灵活改变。顺应水流方向的界面,而不为了建筑朝向盲目改造水道,建筑与泉水的自然协调关系也反映着老城居民营造过程中的协调关系。
顺应河道的临水建筑
(2)围合院落,虚实相继
同传统江南水乡相比,老城的沿水空间中并没有许多埠头、桥和水弄来强化空间的动势,而院落的出现也可进一步调整建筑的朝向,使轴线垂直于弯曲的水道,并且也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使空间界面产生了节奏。建筑与水道形成的曲与直、斜与平;建筑与院落形成的实与虚的对比,无不丰富了沿水空间界面。
院落的临水界面
(3)后退筑台,错动有致
沿水建筑并不是背立面而是侧立面临水,为顺应水势,建筑由山墙一侧逐渐后退并将石砌的河岸筑高,不仅利于建筑的防潮,山墙的逐渐错动也使建筑次要立面沿水的空间界面不致单调而活泼起来。
起凤河段刘氏泉处建筑山墙侧临水界面
这些既有围合性又有封闭性的街巷水体空间的存在导致了水畔民居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并使其与普通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到今天,泉城的老街老巷中,仍可经常见到临水而居的人们在水边的各种活动。街巷中的泉池是各路明水暗渠的汇聚链接点,使水与街、巷、胡同以及建筑有了更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老城区域性的交通网络系统。
青砖碎瓦的老屋,绿藻飘摇的清泉
这座水城中的滨水民居建筑都是以“曲折、小巧、顺应、院落、群组”取胜。这可能是一种与自然融合并和谐相处的最好组织建造方式。老城中不规律的街巷以及周围的泉水院落即是最好的例证。
滨水民居
济南曾被新周刊评为“一座钝感之城”,时至今日,「舒适」依然是这里最打动人的特质。然而由于近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力度的逐年加强以及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认识上的分歧,使老城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历史名城风貌格局正在逐步消失,城市特色面临危机。这座质朴敦厚的水城风貌正在逐步消退......
然而,距老城50KM章丘区的百脉泉畔有座于2018年签约顶度集团陈向宏设计团队的新水城——明水古城,该城目前已经完成70%的主体建设,景区将纳入百脉泉与眼明泉泉群水系,依托泉域之地的自然基底,打造融泉水生态景观、重塑泉城肌理,融合人文与现代于一城的高品质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明水古城
明水古城中的泉畔人家
这座“水绕全城,泉水相融”的明水古城预计2023年可开城迎客,如此高水准的新北方水城或许将成为我们的下一个期待!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王月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