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面试和分享的差异

晋升、面试和分享的差异

又是一年晋升季,有关述职,有关成长,之前谈得比较多。说起它,很多同学都会引申出和面试、分享之间的关系,这里随笔展开谈一谈。
对设计师而言,以上三者同样可以看成做设计项目,都有着用户、目标和路径,项目成功与否同样需要看不同目标受众的感受,内容和表述是否达到预期,大家是否满意。

关于用户

  • 晋升的用户是评委,是一群比你职级更高的人,可能对你的业务毫不了解,但经验足够,会拿着一把标尺,在专业度上进行衡量和评价,同时通过提问答辩的方式动态校验心中的评审结果。

  • 面试的对象是面试官,一般是用人单位的小组或部门设计lead,带着强烈给团队招到合适人的意愿,会从岗位匹配度的角度全面了解候选人,除了专业,还包括沟通表达、性格、价值观等。

  • 分享的对象是现场听众,一般是同行,他们更希望在现场的活动参与中有所收获,哪怕仅仅开阔了视野。


关于目标

  • 晋升的标准是职级能力模型,其中包括专业能力,横向能力和影响力;参照物是同一时间参加的同学相互之间的孰优孰劣,特别在有一定晋升比例限制下。在这把尺衡量中,如果现场就让评委们都觉得“你很牛”,那么恭喜你,基本上成功了。

  • 面试的参考是匹配度,包括能力要求、项目方向、经验年限、过往经历,甚至眼缘。匹配本身就是相互的,所以如果某次面试没通过,别泄气,可能并不完全是因为专业不够过关,“我们适合”很重要。

  • 分享演讲看重的是现场反馈,从听众的肢体语言、专注程度可以判断,所以现场有效且激烈的互动“讲得好”,远比结束后的问卷评价准确得多。

关于路径

  • 升关注成功项目中的个人专业贡献,也就是常说的“战功中彰显武功”,项目的积累和扎实的复盘都是日常的基本功,寻找业务指标与设计产出之间的关系,论证设计的定义、拆解、决策和验证之间的逻辑,进而量化个人在项目中的价值,是必由之路。

  • 面试的项目差异很大,B端、C端、车载HMI、数据大屏,项目表象的背后都要看到专业的呈现,交互重思维,视觉看手活,作品有没有亮点,表达有没有差异化,人有没有特点,都是设计工作中点点滴滴的聚合,都能反映出工作中对自我的要求。

  • 相比来说,分享更偏现场感,台上十分钟,台下三年功,有节奏的表达、灵活的控场力、时不时的幽上一默,好的演讲举重若轻,都是生活的演练。

关于实践
  • 晋升过程弹性最低,需要在8-15分钟的时间内结构化的内容呈现,在低气压的环境下陈述和回答,并且评委也被要求现场就给出判断和结果,彼此压力都挺大,这类场合设计思考的深度远比广度更容易把人场景带入,获得认同。

  • 面试则不然,时间看似固定实则随机,完全因过程而定,围绕专业又不仅关注项目,关注协作又想透过合作看到个人的性格,进而判断是否与团队匹配。所以当你发现面试官很快就已没什么问题可问却不立刻结束的时候,可能仅是表示尊重。

  • 分享限制小,能够自己掌控,可以结合案例,可以旁征博引,可以实时互动,发挥的空间很大,只要输出的结果能够让听众觉得有道理、有收获甚至是有意思,都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分享。

以上

谢谢阅读


相关阅读

晋升环节的关键点-再谈“晋升答辩”

有关面试的注意点-关于面试的那点事儿

------------------------------------------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

1-“设计约束”应用拆解

2-“默认设定”体验再思考

3-“安慰剂”体验探究

4-“逆向导航”体验探究

5-设计等待的多维度考量

6-产品创新思维-分离与替换

------------------------------------------


“点赞或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鲁设计思考”(ID:yehloo-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