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力量。
秋天的时光,是留给静坐的。
很喜欢程颢的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方能心如明镜,照鉴万物。
于是,人间最细微的地方,哪怕是篱边的小草,月光下的虫鸣,临水花枝的倒影,在静的人眼中,都是妙不可言的境界。
然而,人间是喧闹的,我们又不能逃到深山空谷中去,唯一的办法,就是闹中取静。
“静”可通过修行而得,古人称为“习静”。静坐、入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静从中来,身心俱安。
提起静坐,有人也许会问:“静坐?不是出家人才有的功课吗?
受西方文化影响,我们常常会把“静坐”归为某类宗教性行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了解的人会知道:在古代,每位文人都会让生活保持一定程度的“内向性”。他们每天都会静坐、默想、内观,甚而每隔一段时间还会“闭关”。这种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的生活方式就像人累了需要睡觉一样,它是对生命规律的基本尊重和顺应。其实睡眠,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静坐。
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都很重视静坐。
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并说:“如此三年,无有不进者,尝验之一两月便不同,学者不做此功夫,虚过一生殊可惜。”
宋代的谢良佐向老师程颢请教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程颢便仅回答他:且静坐。
对生活有困惑时,向外界求索未必有答案,不如观照自我,静心从容。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则悠然共逝,雨滴则泠然俱清,鸟啼则欣然而会,花落则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生机?
当你学习静坐,打开了内在世界的大门时,你会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身居的世界不过只有起居室里的柜子那样大。透过静坐,你会走出柜子,看到茫茫的宇宙与时空里,其实一直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静坐中,收获了来自内在世界的宝藏。
世间纷乱,我们更需要保持一颗清明、宁静的心,不轻易地随世道浮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浮沉宦海几十年,晚年生性淡泊,常常静坐修身,年过七十岁仍耳聪目明。
从他的《静坐》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他静坐的要领、静坐的感受和静坐的效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沉,仍能保持旷达乐观的积极心态,享年近古稀。他曾仔细观察过,自己静坐时数息,“一二三……”数到几百时,杂念全无,心中寂然。数到几千时,感觉全身心的毛窍都打开了,气息就像云雾,自行散了去,各种病障也渐灭。静坐二十日后,他发现“精神自已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
静坐,有着极多的好处。当内心纷飞的思绪止息后,你会顺其自然的,看到生命的奇迹。意识到一切的境遇,不过是唯心所造,而我们唯一需要掌握的,便是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觉知。
一切境唯心造,真不妄语。当内心纷飞的思绪止息后,你会顺其自然的,看到生命的奇迹。意识到一切的境遇,不过是唯心所造,而我们唯一需要掌握的,便是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觉知。
电影《功夫熊猫》中有一段话:“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的时候,你很难看清楚。不过,当他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静坐,其实很简单,它对外界条件要求极少,却有着无法想像的神奇。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无需师父,无需双盘,无需深呼吸,你只需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下来,真正的、静静的,坐下来,坐上一段时间。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念头如狂蜂般飞舞,越是刚开始学习静坐的人,越是如此。可是没关系,不用非要跟自己作对,让那念头飞舞,你只需观照自己最自然的呼吸,观照着它,静静坐着,就好!
当你越来越允许的时候,你会发现:念头自然减少,整个存在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会感觉到自己边界的消融,就像一滴水和大海重新融合,沉入到海底永恒的宁静中,只剩下呼吸在流动。
它很简单,没有条条框框,如果能持续,便是了不起的成就。
静坐,剥离开附着包裹其上的种种文化蕴涵、宗教意味后,它的本质,是帮助我们,将心从纷扰洪流中,收摄回来。最终因智慧的洞见,而带来生命品质的提升,以及遇见光明澄澈的自己。
静坐,是当下这个时段,应被寻回的一种“内向性”的生活方式。愿你无事时,静坐。遇事时,静定。
图片:源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来源:誰最中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