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 Arup
▲ 规划范围示意图
继北京长辛店生态城、首钢绿色生态规划和模式口大街绿色生态规划之后,奥雅纳再次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携手,参与“十四五”时期北京石景山区五里坨等浅山区发展研究项目。
在奥雅纳负责的生态与景观发展专题研究中,我们从生态建设和景观提升角度,分析浅山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利用方式,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体系构建相结合、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提升相结合,构建浅山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新示范。
浅山区
✦
昨天和今天
“浅山区”是北京市域内高程100米至300米的浅山丘陵地区。区内文化多元交融,历史遗存丰富,是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主要承载地区,同时也是首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
石景山区提出建设以浅山区为核心的西山生态文化景区,推动区域保护与利用,提升浅山区整体发展,探索非建设空间在生态保护前提下的发展路径。
© Arup
▲ 项目区位
石景山区浅山区(规划区)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总面积21.6平方公里,位于浅山地区中部偏南,距市中心约20公里,大部分地区位于五里坨街道。作为小西山的一部分,规划区集中了石景山区大部分森林资源。
规划区位于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区域,离平原城市建设区近,可达性好。但与此同时,亦面临人为活动的高强度干扰,是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
历史上,大规模的农业和矿产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的完整性,造成了生态破坏和发展落后的局面。
2000年后,当地实行退耕还林和浅山区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规划区生态破坏的趋势。但因缺乏替代产业,逐渐失去了发展活力。
作为首都西大门,浅山区的生态、景观等却并未体现出其应有价值。目前,尚没有一个规划可以指导城市内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修复和利用,而本项目正是基于此开展的研究和探索。
创新评价体系
✦
平衡保护与利用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浅山区的功能定位从生产型变为服务型。在转型过程中,保护与利用的冲突成为普遍问题。
© Arup
▲ 石景山浅山区生态景观特征
在新功能定位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要求下,我们首先对区域生态和文化资源分布进行研究,保护生态安全和文化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游憩等功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我们立足规划区空间更新与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全面分析梳理浅山区生态、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和文化景观格局双重评价体系。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中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对生态脆弱敏感的浅山区尤为重要。
文化景观格局:浅山区未来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 Arup
▲ 生态环境综合性评价技术路线
有效构建和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我们运用ArcGIS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模型,从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灾害等4个方面展开分析,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形成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同时,团队从位置、重要性或保护级别、可达性、景观质量和知名度等5个方面评价现有文化景观资源,识别出重点区域——以西山林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八大处公园为代表的人工景观。
分级管控
✦
实现可持续生态规划
规划区是北京市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九条楔形绿色廊道——“九楔”之一的组成部分,位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仅占4%,其余全部属于生态控制区。
根据《石景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2035年)》要求,在生态控制区内,应对“山水森田湖草”等重要生态资源实行严格生态保护,禁止任何与生态保育功能相冲突的建设开发行为。
© Arup
▲ 研究范围历年植被指数(NDVI)变化示意图
然而,如缺乏具体管控要求,容易忽略生态空间的异质性,忽视生态要素的水平过程,从而割裂浅山区与平原区、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将浅山区带入“被动保护”的误区,导致生态资源浪费和发展不平衡,不利用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们以生态安全格局和文化景观格局为基础,统筹研究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将规划区分为七类生态功能分区,分别明确其作为主导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细化分区建设管控要求和建议承载活动,落实重点地区的治理方向和引导。
根据划定的综合生态功能分区,我们制定精细化的保护和开发要求,规划管理模式从“被动保护”转变为“可持续利用”。
© Arup
▲ 重点地区引导——南马场水库及周边生态修复区
在此策略下,规模强度、节能低碳等方面的管控要求得以在详细规划层面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景观打造、慢行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引导重点也得以体现,为以生态空间为主区域的落地规划编制提供了有益经验。
深度挖掘
✦
重构文化游览体系
我们深度挖掘规划区的生态要素、历史要素和文化要素,结合浅山区不同景观功能分区和交通体系构建,形成对浅山区景观价值体系的再认识。
© Arup
▲ 浅山区综合景观要素分布图
通过规划形成古道佛禅游线、登山郊野游线、游赏度假游线和生态休闲游线。四线织网的浅山区生态景观游览体系将全面提升浅山区整体生态景观品质。
“自然做功”——让自然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修复的核心。
“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自然系统的修复中得以重建,大自然将为城市及民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
© Arup
▲ 浅山区生态修复愿景示意图
借助浅山区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的契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河湖水系、森林资源、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生态保护和修复策略,恢复人与自然共栖共存的多样生境,打造“烟浮古刹梵音渺,日照深山枫叶红”的景象,创造出可持续的京西浅山生态图景。
相关阅读
A+项目
京西古道新韵:模式口绿色有机更新
A+项目
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新首钢”是这样炼成的
A+速报
城市在行动:北京于COP26展示气候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up奥雅纳”(ID:Arupin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