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下)

精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下)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77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欢迎回来,今天继续和你分享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精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上)
上一篇我们谈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但“复杂”不等于“混乱”,复杂中也可以生发出秩序,这种秩序不是由强有力的规划和严格的管控实现的,而是经由系统中各种关联的相互作用,自发涌现出来的。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街道的安全性
一提起“维护街道治安”,我们天然地会认为这是警察的责任,或是商场、小区门口保安的责任,仿佛没有他们,危险便无处不在。但雅各布斯认为,这件事情不一定,一条有生机有活力的街道,大概率就会是安全的,它能形成一种自我防卫机制
一条热闹的街道,会随时吸引周围居民、店家们投来张望的目光。因为街道熙熙攘攘,有生活气息,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人看人是天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些目光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发的监视效果,众人一起保障着街道的安全,抑制可能的犯罪活动,这正是雅各布斯提出的“街道眼”概念。当“街道眼”足够多时,街上陌生人越多,气氛就会越活跃,因为有“人”替我们看管;而如果街道非常封闭,那么陌生人的存在只会使我们感到紧张。
“街道眼”如今已发展成为了一项专门的研究领域。受雅各布斯的启发,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理论,即通过环境设计手段,促进城市空间自我防卫机制的形成,进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街道安全性”就是由一个有活力的城市系统,自然涌现出来的秩序,它有其内在的机制,无法被人为规划——如何控制人的眼睛望向何方呢?我们只能在理解机制的基础上,去做助推。
既然“安全”是城市活力带来的结果,那城市活力又是在怎样的影响下形成的呢?
雅各布斯给出的答案是“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使用”,这一点不难理解,人们使用城市功能的种类、频次提高了,城市生活自然具有活力。要实现多样性使用,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区域主要功能多于两个
2)保留一定数量的老建筑
3)人流密度要足够高
4)大多数街段必须要短

这4个条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连接互动关系,在共同作用下激发着城市的多样性。下面我会为你一一解释。





01 

多功能是多样性的前提

要想增加一个区域的多样性,首先要保证这个区域为市民提供的主要城市功能,至少得有两个,混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这个地区从早到晚都能保持一定的人流量。如果说上下班的时候很热闹,到了晚上大街上冷冷清清,那就根本谈不上多样性。许多城市的CBD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整片区域就几乎只有“办公”这一个主要功能。
而且,这种多功能的混合,需要是“有效混合”,比如人群规模要相当。如果在几十万人口的大型居住区内(北京天通苑),混合区区几栋办公楼,几千上班族;或者相反,庞大的CBD附近只有几栋未拆迁的老旧小区,那这两种情况显然是无效的功能混合。首先这两群人几乎不会有什么交集;另外对于区域内的各类商家而言,它只得优先选择人数更多的一群人服务,而且无论选择哪一边,一天之中的大部分生意都会只集中在固定的两三小时中,这种低效率对任何商家来说都是很痛苦的。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博主的分享,他说在北京国贸、望京这些CBD上班的打工人,每天中午吃饭都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因为这里的餐饮两极分化,要么人均很贵,一两顿可以,天天去就该吃土了,要么就只能点小档口的外卖快餐,而处于中间层的那种小饭馆儿,特别少
原因就是功能单一,CBD附近店面的租金很贵,而且还没有足够数量的本地居民,支撑除打工人以外的餐饮消费,那这些小饭馆儿的经营成本分摊到菜品里,和高人均的餐厅也差不了太多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很有限。当然,现在有了外卖骑手,从3、4km外的地方订餐不成问题,可这种活跃是发生在线上的,线下城市空间的多样性缺乏依旧存在。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纽约卡内基大厅的例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功能混合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卡内基大厅是一个音乐中心,为它所在的街道提供了晚上的人流量,并且由于它的存在,附近逐渐构建出了一个“小型文化生态”。因为喜欢艺术的人常来这里,很快这里又开了两家电影院,旁边又继续出现了很多小型的音乐、戏剧和舞蹈工作室。原本这条街区以住宅为主,现在这些住宅又提供了另外一种功能:公寓和旅馆,为那些搞艺术的人、来演出的人提供住处。加上街区附近还有一些办公楼,所以这个地段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充足的人流量,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各类餐馆的发展,很快卡内基大厅附近就出现了咖啡屋、几家酒吧、意大利餐厅、俄罗斯餐厅,品类特别多样。光是想想这个画面,就能感觉到卡内基大厅附近的热闹场面。
如果说我们想要毁掉这个地方的话,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移走卡内基大厅,换上写字楼。事实上,这件事情险些发生,纽约当时决定要把所有主要的和文化相关的场所,集中迁移到一个叫做“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区域,幸亏市民的顽强抵制才得以保留。
国内很多城市都迷恋于建造所谓的“文化中心”,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剧院全部集中在一起,打造一处城市的“文化地标”。这是一种非常盲目和粗暴的做法,它会极大地扼杀城市的多样性。这些场馆聚在一起,除了带来表面的虚荣外,价值寥寥。而如果分散一些,使其既能够作为“文化地标”,支撑文化生态的生长;又能作为一颗功能棋子,为所在街区带来多样性的活力,那它们的价值才会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
以上就是促成多样性的第一个条件——多功能混合。不过,不论是“安插”文化类的功能棋子,还是调整居住工作功能的比例,都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功能,促成更多商店和服务设施的发展,由他们服务来来往往的人群
如果说“功能混合”这一步,人工规划干预的空间还比较大的话,那进行到后面一步,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市场的力量了,究竟什么样的商店能够存活下来,这不是规划的结果。要想让市场的力量有效发挥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那就是存在一定量的老建筑。




02 

老建筑的必要性

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要强调老建筑,难道是要保留一些场所记忆吗?当然不是,老建筑指的不是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之类的,而是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破旧的建筑。
这些老建筑的价值在于它的经济效用,简单来说就是,使用起来更便宜
想想看,如果一个地方只有新建筑,那么能到这里来的,只有那些能付得起更贵成本,承担得了高额管理费用的企业,因为地产也要收回前期投入嘛。如此一来,只有两种企业能满足这个条件:要么是利润特别高的大型企业,要么是有政府或者其他来源扶持的公司
显然,在一个城市里,不可能只存在上述两种企业,更普遍的是大量的小企业、酒吧、饭店,它们才是维持一个城市多样化的主体。因为老建筑的租金便宜,这些小酒馆、小饭馆才能获得足够大的生存空间。
如今很多规划方案的确意识到了多样性的问题,会在地块规划中提倡综合功能,在城市设计中为杂货店、小饭店留出空间,但实际效果往往并不好。雅各布斯认为,尽管设计者确实是出于好意,但这仍是“一种单薄无力、高高在上的城市多样性理念”,如果缺少新老建筑的混合,缺少使用高低使用成本的差异,“任何多样性可能,因为需要高额的维持费用,早就被排除在外了”
保留老建筑,人们还有一个担心,会觉得如此一来街道的观感不太好,影响市容市貌。但雅各布斯很明确地指出,这个因果关系被颠倒了。一个街区看起来又老又旧,不是因为它的老建筑多,而是因为它在多样性上遭遇了失败。如果街区活力满满的话,店家都会希望让门面干净整洁一些,吸引顾客,所以他们早晚都会主动修缮维护,根本不用操心。相反,如果街区冷冷清清,多样性不足,即使都是新建筑,但这些商家在这里挣不到钱啊,那渐渐地,因为没有维护的费用,新建筑很快就会变成老建筑。
不知你是否还有印象,202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则《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原则上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提倡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尽管文件出台的初衷是为了防范过度地产化问题,但它也的确间接地保护住了区域的多样性。
讲到这里,一条正反馈循环就形成了,我们回到文章开篇给出的关系图。

两个及以上的“功能混合”,为区域的“多样性使用”创造了前提条件;“保留老建筑”使“功能混合”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多样性使用”背后,是人群需求的多样性,正因为这些需求的存在,才得以支撑一群小型企业使用并维护这些“老建筑”。
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城市活力的提升。
不过,只有这一条正反馈循环还不够。





03 

人流密度不能低

如果只有多功能混合和老建筑,却没有足够的人流去使用,那城市活力依旧是无从谈起的,这一点咱们都很容易理解,没太多可解释的。
之所以作者要把它单拎出来强调,是因为普通公众包括专业规划者,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谈“密”色变,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高密度”是很不好的事情,经常以此来诟病大城市。
雅各布斯解释说,很多人其实混淆了两个概念——“高密度”和“拥挤”。举个例子你就理解了,假设有两处面积大小相同的街区,且同样都生活着1万人,但它们的街区规划方式完全不同:A街区是建一座100层的摩天居住大楼,然后所有人都住在这里,其他空间都是道路和公园,我知道有点极端哈,但方便理解;B街区则是建100座低矮的住宅楼,所有人分散着居住。那么你觉得哪个街区的多样性更高、更有活力?
显然是B街区更好,A明显是座孤岛,哪来的多样性。
“密度”指的是住宅间的关系,“拥挤”指的是人与居住面积间的关系,这是两码事。从统计数据来看,A、B街区的人口密度是相同的,但实际生活却大相径庭,我们真正讨厌的是“拥挤”,而非“高密度”。
A街区其实反映了很多一线城市和新城的特点,属于典型的“低密度+很拥挤”B街区代表了一些三四线城市和老城区,是“高密度+不拥挤”的。B街区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街区,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大力提倡“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的原因。“人口密度”指标在城市层面的宏观尺度上有意义,但不能用它来指导微观层面下人们的日常生活。
住宅间的密度提高了,在同等人口数量的前提下,人流密度自然也更高。那么住宅密度或者人流密度,多少算合适呢?雅各布斯觉得,这个问题也没办法过分地量化,就像一个人每天该摄入多少卡路里一样,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在不同情况下,合适的密度也是不同的,不能根据一些抽象数据来规范密度的多少。我们反复提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有自身运转的机制,靠强有力的控制是行不通的。
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密度不是越高越好。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一开始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肯定效益也会越来越好,但人数增多同时也意味着内耗更严重,当内部管理成本已经超出经营利润了,公司离崩溃也就不远了。城市也是同理,当密度过高,人流非常拥挤,我们在小区附近享受服务的成本远大于去到1km外的地方,那这种情况就是过高了,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体验会很糟糕。好在城市可以自我调节,比如一部分人会搬离到其他地方租住,慢慢地,这片区域还会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人流密度”是促进城市活力的另一条正反馈回高人流密度使各种城市功能有更多人去使用,同时这些功能也支撑着更多人在区域内舒适地生活。

符合“功能混合”、“保留老建筑”、“高人流密度”这三项条件,仍不能完全保证城市活力的产生,因为还有一项因素在设置阻碍





04 

段不可过长

所谓街段,指的是两条道路间街道的长度。雅各布斯强调,大多数街道必须要短,要可以分成很多段小路,也就是说在一条街道上行人要很容易拐弯
如果城市里都是长长的街道,路口非常少,人流只有一个方向,自然也会使得城市在多样性和活力上受到影响。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可以提供密集的商业点,打破沉闷的街道氛围。


长短街段对比

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遛胡同、逛老城,这些街区往往有一条稍微宽一些的主路,两三步就会出现一个可以拐弯的岔路。很多小众的文创店、咖啡厅、私房菜就喜欢在这种街区开店,虽然店铺不大,但很有人气。
街段过长的话,一方面它会抑制“功能混合”的效果,因为被“隔离”开了,看上去距离很近,但实际上天各一方。作者提到一个案例,有一个《纽约客》杂志的作者曾经试图从南向北地穿越纽约的第五和第六大道。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得钻窗户,或者从围栏下挤过去,要么就低三下四地求看门人放行,最后他放弃了这些手段,不得不从地铁的地下通道里走到街道的另一端。
另一方面,它还会阻碍“人流密度”的分布。如果街段很长,通行不畅的话,那么人流肯定会优先聚集在路口处,而不愿再往深处走,这就会造成局部人流密度过高、总体人流密度过低的局面,影响多样性使用。

所以说,短街段比长街段更容易让城市热闹起来。这是一个很关键,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最后想说:

好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基本为你介绍完了。如果你耐心地读到这里,相信你对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也知道了城市活力的形成,并非人为规划的结果,单一要素也无法起决定性作用,它其实是由“功能混合”、“老建筑”、“人流密度”、“街段长度”四项条件,在相互关联的作用下*涌现*出来的结果,这正是*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

不过我要补充说明一点,文中反复出现的那张“关系图”,其实是个*简化版本*。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在各种连接互动下,影响系统的运行。
以本书的第13章为例,标题是“多样性的自我毁灭”,雅各布斯发现,当多样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到达临界点,再往后,盈利强的商家会扩张挤走盈利弱的商家,多样性反而会越来越低。你可以将它类比成如今互联网行业的“赢家通吃”,最开始众多企业野蛮生长,而一旦跨越某个临界点,最终市场上只会剩下一两家巨头。这对系统而言其实是好事,互联网的赢家通吃的结果,是释放了大量资本转投其他赛道,不必再挤在红海里烧钱;街区的“赢家通吃”,结果也是将一部分商家分散到城市的其他区域,促进更大范围的多样性提升,此处的街区虽然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衰败”,但是有能力自动恢复。
书中还有大量内容,在详细地描述系统中各种变化的细节,我实在没办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将它们一一涉及,所以如果你对城市系统感兴趣且有精力的话(毕竟全书550多页),还是建议你阅读原书。
最后,我还想再谈谈本书对我个人的启发。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的事情咱基本插不上手,那阅读本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觉得有两点:“尊重常识”和“理解系统”
首先,尊重常识。雅各布斯不是城市规划出身,她的职业是新闻撰稿人,那她对于城市的洞见从何而来呢?来源于日常观察,那四项条件仔细拆开来看,都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它们只是常识而已。但正是这些常识,帮我们厘清了城市活力产生的逻辑。我们也该学学雅各布斯的方法,尊重常识,少谈点理论,多留意日常生活
第二,理解系统我们早已习惯了线性思考,遇到问题,拆分出123,分别匹配123条策略,合并在一体,就以为问题顺利解决了。哪有这么简单,城市是个复杂系统,景观难道就不是了吗?景观也许无法自成系统,但它至少是系统中的一环,换上系统的视角,去分析景观层面的问题,也许会有惊喜的发现。
好啦,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拜了个拜~~

精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上)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ID:gh_b162c8d5d0d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