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据说整个广州出土后需要治疗的文物都往这送
“M37:25号病人,请拿好您的检测报告,前往金属文物修复室进行治疗。”
据说,广州有这么一所“文物医院”,整个广州出土后需要治疗的文物都得往这送。而这所“神秘医院”的背后,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医生,他们每人身披一件白大褂,工作时常常还要戴上口罩、手套,看上去与普通医生无异。
传说中的“文物医院”究竟长啥样?文物修复有哪些“黑科技”加盟?小编有幸走入一线探访,为小伙伴们揭秘。
传说中的“文物医院”究竟长啥样?
在番禺大学城,有一座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仿古建筑,这就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市“文物医院”也就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便隐于这座庭园中的二楼。该院负责广州辖区的地下文物考古工作,设于此的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自然也就需要配合修复广州市内出土的各类文物。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的条件有一个改善和发展的过程。早先,“文物医院”设在罗冲围,面积不大,办公室的楼上楼下紧挨着工厂。2012年“文物医院”搬迁到大德路,实验室面积拓展到一百平方米。2019年南汉二陵博物馆开馆,最终建成了现在总面积超过八百平方米的“根据地”。
罗冲围时期的“文物医院”
大德路时期的“文物医院”
广州市考古出土的文物病人中以无机质材料的居多,有机类的非常少。无机质文物中大部分是陶瓷器,占到80%左右。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根据“病人”情况,分设了各类诊室。如:陶瓷文物修复室、漆木器文物修复室、金属文物修复室。此外,还有负责检测分析的实验室和负责照相的影像室。
影像采集工作室
“文物病人”就诊指南
医学关注人体的生命健康。文物保护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器物上。这两者在治疗手段方面具有共同之处。“文物病人”就诊共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提取本体、第二步“体检”,第三步才是本体修复。
第一步:将文物从考古工地提取出来
考古现场挖掘时,对脆弱文物不能要求土层清理得太干净。不然的话,青铜器很容易被破坏或清理掉了。只需要找到文物的大致范围,再根据具体情况来打包提取。当需要提取较为脆弱的文物时,有时就需要用到薄荷醇这样的材料了。
薄荷醇可是文物保护中说得上名号的黑科技。常温之下它是固体,加热之后变成了液体。加热之后将其涂在脆弱文物表面就可以起到加固的效果了。而且薄荷醇属于可逆性加固材料,它挥发之后没有残留,不会对文物产生明显破坏。
第二步:给文物做“体检”,编写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文物体检既需要拍“X光”,也需要做“心电图”。通过仪器检测,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文物的状况。“X光”主要是用来了解文物内部的锈蚀情况、文字和纹饰等。“心电图”则是利用X射线衍射等的技术,分析文物锈蚀部分的化学物质成分。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M37:25铜提梁壶(带盖)病害图
第三步:本体保护修复,逐渐完善文物修复档案
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找到具体病症,针对性地进行本体修复。保护修复金属器和陶器的方法完全不同。以下图所示陶器的修复为例,主要包括:清洗、加固、拼对、粘接、补配、上色这些步骤。
广州黄埔区茶岭遗址出土陶鼎修复前
广州黄埔区茶岭遗址出土陶鼎粘接
广州黄埔区茶岭遗址出土陶鼎补配
广州黄埔区茶岭遗址出土陶鼎修复后
文物修复档案就是大家熟知的病历本。当中除了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如:年代、名称、编号,此外,还会详细记载文物病人的“就诊情况”,包括修复过程中会用到的材料和工具。
文物修复档案
什么?文物医生上班拼“乐高”?
广州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广州土层主要是红壤环境,土壤呈酸性,容易腐蚀文物。加之广东降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这对文物保护来说十分不利。
林莉琼正在拼对陶片
这就意味着,广东出土的器物一般来说保存状况较差,修复起来难度更高,特别是软陶和脆弱的青铜器。本市出土的软陶经常一碰就碎。铜器则有其自身先天不足的原因。广州出土的汉代铜器质地非常薄,矿化非常严重、强度很低,轻轻一碰就会损坏。
广州大学城出土汉代铜樽修复前
广州大学城出土汉代铜樽修复后
与屏幕前的打工人一样,文物医生们也总是会为工作头疼。他们头疼的原因则是病人们孱弱的“身体状况”。一个大瓮可能有成百上千个碎片,文物医生粘接这些器物的过程就像是沉浸式拼乐高。
陶瓷修复室总是散落这样的一堆等待拼接的陶器残片
但与拼乐高不同的是,文物的粘接可没有设定好的图纸和完整的模件。这就意味着,文物医生们需要根据碎片自身的特征,如:断口的形状、纹饰、茬口等,去一次次地与另一片尝试拼接。将现有的碎片粘接完成后,缺口的部分再用石膏或其他材料补全。
主要负责陶器修复的蒋礼凤感叹:“修完一件大的和复杂的器物,可以瘦个两三斤。”
铜镜的拼对
修复师刘霞正在为陶器补齐残缺部位
最困难的地方不仅在于“模件”没有编号,更在于需要将零散的“模件”一一找回。由于墓葬侵扰或是古人活动等原因,文物出土时可能并不老老实实地呆在一块儿。
“打包回来后清洗一看,发现这些碎片只是鼎的三分之一上半部、一只腿和另外两只腿的根部。”如此“缺胳膊少腿”,可真是难为医生。囿于材料,不少文物病人只能被放弃。也就是说,放在展厅被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能得到完整修复的幸运儿了。
与文物较劲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逐渐被大家认知。在这群人手中,泥巴、烂陶片都被化腐朽为神奇。但这份工作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在他们眼中,文物修复首先是一件与土有关的工作。在墓葬中发掘文物、从土中清理文物。如果会做家务、动手能力强,在这里一定适应得很快!
修复师蒋礼凤笑称:“没有接触过这份工作,都会觉得很高大上。但真正接触了这些泥巴、烂陶片。以及在清理泥巴的时候,还会觉得是美好的吗?”她们也憧憬过外面的世界,想象着都市白领的精致生活。但在现实工作中却总是灰头土脸或满身石膏。“美好,谈不上吧。”蒋礼凤又说到。
考古现场提取文物
清理包裹,在土堆中发现铜镜残片。清理过程中需要小心翼翼地刮去表面的泥土,经常弄到全身沾满泥。
从土堆中清理出来的铜镜残片
年迈的文物病人往往十分倔强。尊重文物的原真性,这是文物修复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修复师袁琳芳正在给铜镜随色
这更是一份需要执着的工作。一天?两天?不,经常是一两个月,甚至是一年。修复文物耗费的时间可能很漫长。他们也曾退缩过。但如果真的放弃了,这些碎片可能永远都只是一堆碎片。在与文物较量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十年如一日的枯燥。小姐姐们经常会在陶瓷修复室放音乐,休息时在走廊里打羽毛球。给平淡的时光增添一些乐趣。
广州市出土汉代玻璃杯修复后
广州出土战国铜鼎修复前
广州出土战国铜鼎修复后
纪录片总是给大家呈现出文物医生最美好的样子,但在现实中他们也是平凡的打工人。文物医生也有入职菜鸟的磨合期,他们回忆最困难的修复经历往往是刚入职时经手的第一件大器物。他们也需要接受工作的平凡与枯燥,在开展前熬夜加班,也会抱怨通勤时间太长、上班路途太遥远。揭开文物医院、文物医生的神秘面纱,并不是打破幻想,而是看到这群文物医生作为平凡人的繁琐生活,重新理解平凡生活中“执着”的力量。
吕良波主任提到:“我从事这个工作,和文物热没多大关系。我工作的目标是要把文物修好,把文物背后的价值呈现出来,为研究提供支撑,为了大家能够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就是通过我们的这些工作,公众们才能更多地了解广州的历史。”
吕良波主任正在清理青铜器
从罗冲围到大德路,再到大学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搬迁轨迹横跨了整个广州。地理位置不断变化,但他们守护广州文物的心却始终如一。修复师袁琳芳提到:“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它从一堆碎片变成一个很完整的器物。”物的保存时间很长,人的生命很短,但他们用有限的时间书写了“守护”二字。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工作人员合影
他们不追热度、甘于幕后,默默地守护着广州出土的各类文物,为解读广州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这个层面上说,广州精神由他们传递。文物不会说话,但文物医院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ID:scpm200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